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史海钩沉】营口辽河冰面上的拉脚


营口辽河冰面上的拉脚

作者 李桂椿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靠着河边把钱找。居住在营口辽河北岸小街的人们,因时因地世世代代围绕辽河寻找生计挣钱,以便养家糊口。


  我是生在河北小街,长在河北小街的,算是老河北人。从小聆听长辈们说,自己也亲眼目睹这一切,至今记忆犹新。

  早年,河北岸人们为了维持生活,一年四季都要找“营生”(找挣钱的生意)。每当开春,人们就用火把、灯笼和手电筒等在夜间到大苇塘照“蛸夹子”(蟹的一种);夏天打鱼、摸虾、摇舢板摆渡,端午节期间还要打“粽子叶”(苇叶);秋天便拔“钢草”、割“油草”(一种打草绳的原料),淘鱼;初冬割大苇,到了隆冬季节并不像农村人那样在家“猫冬”,而是抓住时机,寻找来钱道。每到辽河封冻时,冰面上人来人往、川流不息,于是有人想出个好主意,在辽河冰面上拉脚挣钱。

  提起拉脚这活并不是想象中的在陆地上用“三轮车”、“手推车”或汽车给人家拉货那么容易,而是在冰面上用“冰排子”拉人载货。冰排子是冰上运输的一种自制工具,用两块长方木棱,底部分别镶嵌铁条,铁条底边磨出刃;两根长木棱的中间再安装四、五块小横木做成像梯子状。河北人管这叫冰排子,住在营口南岸的人称之为冰车,也像是黑龙江人用的冰爬犁。

  听长辈们说:早在清朝时期河北小街的男人们就开始在冰上拉脚,那时营口有个叫“东永茂”的油坊,规模比较大,生意也很兴隆,每年冬季从上河(三岔河)的松辽平原一带收购大豆,便找河北小街的人用“冰排子”拉用麻袋装的大豆。有的也给辽滨苇场拉大苇,给辽滨粮库拉大米。至于用“冰排子”运送旅客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比较盛行。那时辽河封冻后,冰面很滑,不小心就会摔倒,容易摔伤身体。于是,过河的人花点钱坐“冰排子”成为一种习惯。

  撑“冰排子”的人为了拉脚走冰轻快,有时便在棉鞋上安装上“冰齿”(就是用铁板做的前后带齿的冰上工具)以增加脚底阻力,较易拉“冰排子”。一般情况下,都是过河的人坐在“冰排子”上,撑“冰排子”的人站在后面,用“撑杆”(撑杆就是用长木杆底部安上铁箍,前端带尖,铁尖的旁边带钩,是撑冰使用的工具)。撑“冰排子”的人一次一次接连用撑杆扎在冰面上,用力向前运行。

  一般从河北岸到河南岸需要10多分钟。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冰排子”逐渐落伍,用“冰排子”拉脚已不多见。

  2000年后,人们改用先进的运输工具——电动三轮车(河北小街的人们称之为“板的”)在冰上拉脚,比以前“冰排子”快许多倍,从辽河北岸到南岸,每次只需5—7分钟就能到达对岸。冰封期,只要天一亮就有人在岸边等着拉脚,“板的”运送旅客至辽河南岸便停在冰面上,然后再有秩序地排队等活。

  起初,用“冰排子”拉脚时,每次收费2—5角,改用电动三轮车拉脚后每次2—3元,这都是拉脚人自己随行就市定的价,从没听说有物价部门参与。

  冰上拉脚不是容易的事情,辽河封冻后有时河中间或上下岸有大碴凌(高低不平的冰块),遇到这种情况,人们就用锹、镐、冰镩子等工具铲平,河北人管这种行为叫“打道”,然后往冰面上撒些炉灰渣,以防冰面过滑,方便过往行人。

  时光移迁,社会发展,曾是营口辽河上一道独特风景线的拉脚,随着辽河大桥于2010年建成通车,再也没见到在辽河冰面上出现。当年营口辽河冰面上拉脚如今已成为一段令人难忘的历史和美好的记忆。

  本文选自《营口春秋》2013年第2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盛京时报》:1934年营口坠龙事件的五次报道!
冰上钓鱼 有裂痕的冰面, 还是有点吓人的
营口辽河老街
营口老照片
你还记得30年前的营口吗?
营口夜话:辽河与《辽河》杂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