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渡 口

                        渡 口

修水因修河而得名,宁静优美的修城依山傍水,清澈的修河象条玉带蜿蜒穿过城中,把修城分成隔河相望的城南和城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修河上只有一座两车道的修水大桥连接县城的南北交通,另有东门和铜鼓转运站上游有两座木制浮桥,但因绕行太远,走的人并不多,行人南来北往最热闹最便捷的要数西摆街头的渡口,即现在的宁红大桥两端的引桥附近。当年渡口北边是红及一时的修水茶厂,南边是机器轰鸣的造纸厂和人口稠密的茶科所,那年代城北是整个县城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南还未开发,连片的都是黄土茶山,再加上离渡口不到一公里的的宁州中学改名为修水三中,一下扩招县城的几百学生,当年的西摆渡口便成为行人南来北往的主要途径,渡口天天迎来送往,川流不息,热闹非凡。
八三年,初中毕业的我没能考上县重点中学修水一中,只好到离家几公里外的城南修水三中就读,西摆渡口便成为我高中三年求学路上的必经之地。当年到北边渡口,要先跨过有几百年历史的王亚桥,再走过一段两边商铺林立的西摆街头,再下河堤穿过一段很长的莱地和沙洲地,沙洲中长满了一人多高的芦苇和茅草,走过沙洲地,便来到了北边的渡口,说是渡口,其实就是用河石砌成简易的几个石墩,再在石墩上搁上木板相连,行人通过窄窄的跳板再登上木船。那时的河水清澈见底,站在水边等船时,都能清楚的看见小鱼儿在石缝中游来游去。每遇洪水,船便停渡,洪水退后,简易的石墩随手用河石就能恢复如初,上船并不受太大影响。城南这边的渡口则用大石条砌成,因河水靠这边深的缘由,行人可直接站在近十米长的石台阶上登船,既安全又方便。木船大约一次能摆渡三四十人,特别是每逢周未学校放假,渡口的学生归家似箭,挣先恐后拥挤上船。船归政府所有,有专人负责摆渡,行人坐船是免费的,船公是一位已年过半百身材高大的老人,黝黑的皮肤和饱经风霜的脸,证明他在渡口巳有些年头。每次摆渡,有顽皮的同伴总爱在船上故意左右摇晃,吓得同船胆小的女同学惊叫不已,也没少引来船公的呵责声。船公负责在船尾掌舵,船头由坐船的行人自行负责撑篙,船篙是竹子的,大约有四米长,每次过河,能抢到竹篙在船头撑船的人都会兴奋不已,高中三年,我没少撑过竹篙,看似简单,却有窍门,开始一两次掌握不好,船头总会在河水里打转而不前行,后来慢慢熟练了,撑起来得心应手,船也走得飞快。渡口的水流速较缓,是个天然的好浴场,每逢夏天,很多学生在这里下河戏水嬉闹,远远望去象在煮”饺子”,水性好的爬上大木船,跳起来一个猛子扎入水中,只会狗刨式游泳的我自不量力在同伴的鼓邀下想游过河,因体力不支差点沉入河底,以至多年后只要一听说是三中毕业的,总会加上一句笑谈“你肯定会戏水”。
渡口最美的时候是黄昏,满天的晚霞衬映着平静的水面波光粼粼,对岸河堤下,一望无际的芦苇随风摇曳,宽阔平坦的沙洲一直延伸到水边,不时还有一对对野鸟从茅草丛中腾空而起,一字长型的西摆老街临水而居,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家家户户袅袅饮烟升起,形似凤凰古城。多年后读到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时,回想起自已曾情窦初开盘坐在渡口的大树下,望着静静流淌的河水,叼上一根烟,暗恋着心中的”翠翠”,终究是“少年维特的烦恼”。那个时候的学校没有晚自习,更没有电视可看,吃罢晚饭,三五成群的同学不是在学校后面的茶山追逐吵笑,就是沿着渡口的岸边随意溜达,直到夜深,总是久久不愿回去。从南边渡口远望城北一片灯火阑珊,多少个黄昏我坐在渡口岸边望着家的方向在想念也在思考自己的未来,当年来三中报到时,父亲和我抬着一口大木箱,在过跳板上船时,大木箱险些掉进河水里,记得当时父亲吃力地扶着大木箱边走边叹气的说”你要是读书舍己些,今天也不会走这趟啊”。那一刻走在前头抬箱的我眼睛湿了,父亲并没有过多的责备我,他只是心中有一个望子成龙的美好希望,我知道我让父亲失望了,心中涌出的一种自责与倔劲和我要争口气的念头特别强烈,渡口的这一幕我至今记记犹新。那时候的修水三中属普通高中,可在分班时又有重点和普通班之分,以我当年的总分自然只有被分在了普通班,在这里我幸运的遇上了我学生时代最好的导师郑影星班主任,她一眼就观察到了我的灵性与可塑性,让我当了班长,重拾了我的自信与自律,从此不爱学习的我,慢慢变得也喜欢捧起书本,在课余时间,学校后面的茶山上没少有我独自一人看书的身影。高二那年,从外校转来了一个新同学,斯文白静,不善言谈,没曾想我们却成了这辈子最要好的知己,喜欢夜读不爱早起的我,在寒冷的冬天,没少享受每天清晨他把热腾腾的洗脸水送到我寝室的床头。那时正好表爸一家就住在后面茶山上,高中三年,我大部分都在表爸家吃,在那个生活还不富裕的年代,表爸娘还经常让表弟把炒好的莱带到学校给我,所经历的这一切都让我常怀感恩之心!
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当年的西摆渡口早已不见踪影,只有现在的马家洲公园的一角依稀还存当年的模样,取而代之的是双向四车道的宁红大桥。往昔那沙洲地,那芦苇,那石墩,那木船,那船公,那一抺晚霞……那些难忘的日子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淡忘,渡口留下了我太多的青春记忆与足迹。芸芸众生,坐在时间的渡口,不是归人,皆是过客,从懵懂到成熟,从脆弱到坚强,从此岸到彼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老城南秦淮河上的摆渡船
推荐|樊宗福:渡 囗
源潭古镇——西河桥的变迁『赵毅云』
【法库老故事】曾经的法库辽河渡口(第133篇)
老渡口新大桥(散文)
你是船,我是渡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