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个父亲对女儿的教育,明显是失败的

那天有人问我,电影学爸里面教授对两个女儿的教育是否成功?如果不考虑大女儿的抑郁症。

其实电影里暗示你了,大女儿真正的死因其实是抑郁症,你应该听得懂。

而二女儿和姐夫的对话也透露出来,这个教授本人,也死于抑郁症,和大女儿一样。

电影里同样借二女儿的口表达过,她也不觉得幸福,她每天压抑着自己,混圈子,就为了成为所谓爸爸希望的样子。

所谓教育的成功很简单,几千年前孔子就给出了答案,因材施教。

只不过隔着人,隔着时间,说是这么说,具体操作起来,成功率很低,孔子本人的教育成功率也很低,不足2.4%。

隔着人是说你要教育的不是自己,是另一个人,人家的感受是什么,你是不清楚的。

隔着时间是说,一个人当下想要的,和他以后想要的,小时候想要的,和长大后想要的,未必是同一个东西。

不仅隔着人,而且这个人是会变的。

就像一只小鸡,你一直把它当小鸭养,有三种可能。

第一种就是大女儿,她没有办法从小鸡变成小鸭,她最后是硬生生拔光自己所有的毛,再血淋淋插上鸭毛,伪装成一只小鸭。

但是她伪装不下去,最后抑郁症发作。

第二种就是小女儿,她也把自己所有的鸡毛拔光了,变成了小鸭,但是她的鸡心变成不成鸭心,每当她吃起鸭食的时候,她还会想起鸡食。

只是她很坚强,很努力地伪装着,没有像姐姐那样进入抑郁症的阶段。

第三种就很喜剧了,这孩子本来就是小鸭,恭喜你,押宝押对了。

我们说因材施教最难的地方就在这里,最初的阶段,没有人知道那是小鸡还是小鸭,看起来都差不多。

连小鸡小鸭自己也不知道,就像小孩去看病,大夫问他,他还不具备准确的表达能力。

所以我们那天讲量化教育,就是走着瞧,走一步瞧一步,表现出小鸡的迹象就按照小鸡的策略往前走两步,表现出小鸭的迹象就按照小鸭的策略往前走两步。

这不叫阶层固化,这实际上是今天的孩子享受的一种福利,你要是早几十年出生,恐怕还没这好事儿。

那年代的人,都是按照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俗称填鸭式教育。

因为当时的市场供需比例,是绝对偏向于小鸭,而不利于小鸡的。

我们的高等教育中断过几十年,以至于鸭子出现了真空期,那么恢复高考之后,这个鸭子赛道就进入了红利爆炸期。

从60后的红利早期,到70后的红利中期,再到80~85这段人的红利尾期。

那个时候你是没有办法做小鸡的,因为市面上充斥着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壮年,那个小鸡的市场在当年是绝对的红海。

你不太可能从民工的队伍里卷出来的,当年的装修工人收入之低,绝对不是今天这样动辄每月要价接近2万可比。

所以不存在因材施教,管你是什么,就去做小鸭吧,这就是当时最好的选择。

但实际上我们很清楚,人的性格是千姿百态的。

可是考核的标准,只能有一种。

我前几天聊过,自己看完40集莲花楼,只用了半个小时,我太太用了多久?用了20个小时。

我问你一个问题,假如让我们两个人同时看一部电影,你觉得有没有办法都快乐?

答案是不可能的。

她最高能够接收的倍速是1.5倍速,就是说她看电视,最高调整到1.5倍速。

我是不看电视的,因为电视上的软件有限速,最高只能2倍速。

2倍速对我太太来说,她听不清台词,但是2倍速对我来说,实际上是慢动作。

你用特殊的播放软件把速度调整到5倍速,我会专心看剧么?

答案是不会的,我会一边玩电脑,或者一边玩手机。

也就是说5倍速对我依然很慢,我没法专心,我仍然会不由自主的分心。

我年轻的时候做过一个实验,那时候一个下属跟我说,他的爱好是看电影。

我也很喜欢看电影,于是饶有兴趣地做了一个游戏。

我给了他一本之前他没看过的电影,5倍速,让他看完,然后把编剧隐藏的点都挖出来,再给我一些有意思的观点,俗称开脑洞,让我觉得他在观影期间思考了什么。

他勉强看完了,然后跟我说,没看进去,而且全程很痛苦,这不是他喜欢的看电影,他觉得这更像考试。

我就跟他讲,你喜欢的并不是看电影,你只是喜欢放松而已。

我年轻的时候一直觉得自己的观点是对的,后来忽然意识到,这个观点是谁给我的?

其实是市场给我的。

并不是说我的观点是对的,而只是说我的观点被市场认可,于是我误以为那是对的。

于是我后来不太喜欢用对错这个词儿,我更喜欢用输赢。

我问读者,你要赢,还是要辩个输赢。

赢的不一定对,所谓赢,无非迎合了市场而已。

其实他真的喜欢看电影,他那种喜欢也是一种喜欢,并不是说非得被市场认可才叫喜欢。

可是小鸭们的市场很残酷,这个市场只认输赢,不认对错的。

小鸡本来就是伪装成小鸭的,它正在做的事情,并非自己的本能,亦非自己的本愿。

小鸡不会游泳的,也没有在游泳的过程中找到快乐,可是它为了赶上小鸭子,就不得不努力游呀游,这就是勤奋学的来源。

有一句话叫做人家每天学2个小时,我就每天学12个小时,不信赶不上他。

这句话很多人应该都听过,几十年前就很流行了,大概每个老师都讲过。

但是我给读者的策略是相反的,俗称向内求,而非向外求。

他学了2个小时,7200秒,是每一秒都专注么?不太可能。

如果他有1/4的时间专注,那么学习2小时,有效功是1800秒。

我怎么超过他?我要有1/2的时间专注,那么同样学习2小时,我就有3600秒的有效功了。

向内求,向每个小时里面的每分钟,向每分钟里的每一秒,向每一秒里的每一个刹那求。

而不是延长时间。

并不是说人家看了一部剧40集用了20个小时,我就用40个小时,不是这样的打法。

是向内求,我要习惯于2倍速,3倍速,5倍速,10倍速。

但这里面有个问题,就是你要喜欢加速后的世界。

你要喜欢。

你不喜欢这事儿就麻烦了,你就会痛苦得一塌糊涂。

17年前,我在做实习生的时候,我的上司交给我们一群实习生一本3000多页的英文技术文档。

2个小时后,他来提问。

都是细节问题,问到我的时候,是问某一张反映多核处理芯片的硬件架构图,在哪一页。

我脱口而出,结果错了,差了1页,被他臭骂了一顿。

我其实不是很服气,我猜他本人也不一定能记得随便什么内容哪一页。

很多年后我回忆这件事,我重新思考他的用意。

你注意一个细节,他只给了我们2个小时,而不是下班前跟大家说,你们回去看资料,明天我要问。

如果是后者,那就是在考验勤奋,看谁今晚能通宵,看谁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加班。

但他不是,很明显,他是想知道这12个人,向内求的能力。

我一共给了你们7200秒,你们到底能抓住几秒。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赶人。

如果你觉得向内求让你高度紧张,那这份工作不适合你,你早点体会到,早点出局换一个适合自己的未尝不是好事。

不要你做到后来才发现很痛苦,最后抑郁,那是不值当的。

人的性格是不一样的,我和我太太聊过,她小时候每逢考试,就特别紧张,我每逢考试就特别兴奋。

如果你觉得兴奋,就可以进一步尝试向内求,调快自己的时钟,让自己嗨起来。

所以体验很重要,发现自己是什么很重要,做回真正的自己很重要。

德国人在集中营里做过一个实验,用枪指着一个工匠的头,让他在一分钟内做一根铰链,原本要20分钟的活儿,他50几秒就做到了。

这个故事是真实的,但是不完整。

完整的故事里,在这个工匠前面,还有9个被爆头的,他们全都超时,很多都是因为恐慌引发崩溃,反而连正常速度都没有了。

这个创造奇迹的工匠事后说,自己当时没有恐惧,反而很兴奋,离开集中营后,再也无法恢复那次的速度。

市场其实就像那个暴虐的德国人,它不一定是对的,你也完全不需要迎合它。只要你能接受菜根谭的价值观,白菜豆腐也香甜。

怕你就怕你拧巴,甘蔗非要两头甜,那痛苦就不可避免。

我写这篇这文章只是告诉你,怎么去认识自己的性格,怎么去找到自己的本心,怎么去做回自己。

做自己,做一个自己认同的,自己也舒服的人,就是最成功的教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可爱的小鸡小鸭们
小鸡小鸭
【剪贴画|?复活节小鸡和小鸭?】
国画 小鸡和小鸭
小鸭和小鸡
写意小鸡小鸭画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