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若冰:大秦岭的精神圣徒

   王若冰:大秦岭的精神圣徒

 

                                                     周知/  管上/

 

新年伊始,由中国纪录片著名导演康建宁执导,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陕西电视台联合出品的系列片《大秦岭》,被央视十套作为开年扛鼎力作率先热播,将一个历史的秦岭、文化的秦岭、生态的秦岭全方位推上荧屏,让对秦岭拥有命名权的三秦观众惊心回眸:原来我们背负着的、一直被我们熟视无睹的秦岭竟然如此深沉厚重,如此雄伟壮阔,直如我们沉默寡言的父亲,“……默默的守护着胸怀里的万千生灵”!

《大秦岭》不仅呈现给我们优美的画面,更有那画面无力表现的历史、文化、宗教和无尽的思考。“宏基伟业”,“山佑汉脉”,“盛世佛音”,“高山仰止”……极具诗性的解说词时而低徊缠绵教人凝神反思,时而慷慨激昂令人热血贲张。随着《大秦岭》的热播,主要撰稿人王若冰先生也逐渐成为各大媒体追踪的对象,多家报刊对他作深度采访,这与六年前他孤身行旅时的冷寂形成了鲜明对照。假设,没有他的那次苦旅,没有长篇散文《走进大秦岭》垫底,能有今天荧屏上的《大秦岭》吗?至少,也不会有现在这么强烈的震撼!

   


 
    2004814正午,狗们躲在荫凉处急喘,一街两行的法桐树叶病恹恹耷拉着脑袋,渴望一场暴风雨的洗涤冲去尘埃并焕发生机,人们恨不能躲进冰箱里,而两位商洛诗人却不期而至,同来的还有一个陌生男人。这位陌生人上身穿着件汗渍斑斑的老头衫,下边是条暗褐色短裤,背上一个硕大的牛仔包,胸前挂部机械相机;其身材并不魁梧,精神状态也和法桐树叶一样,不是很好;步履沉重,西部强烈的紫外线给他裸露在外的肌肤镀上了一层古铜色,浑身上下透出长途跋涉的疲惫,除了一双眼睛比常人大,再也找不出什么特异来,1962年出生的人,竟显得比我们老相很多。

    殊不知,此时的他,已被西部毒辣辣的太阳曝晒了整整40天!

   这是《天水日报》社的王若冰,诗人。这次全程考察中华民族父亲山秦岭,最后要写一本关于秦岭的书。同行者用他那著名的高分贝嗓门作简单介绍,而山阳的朋友只是大眼瞪小眼——只知道西部歌王王洛宾,何曾听说过诗人王若冰?同行介绍时他基本没有面部表情,只是很谦恭地给山阳文友每人一张印制简陋的名片。

     横贯中国大陆腹地、绵延1500公里的秦岭,站立在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身边呵护了亿万年,因为它悠久,它博大,它深沉,它神秘,我们才对它满怀敬意;同时因它伸手可触抬眼可见,祖祖辈辈就安居在它的怀抱中,我们又对它熟视无睹麻木不仁。和平是军人的不幸,安宁让诗人激情匮乏,单枪匹马对秦岭作全程考察?纵然不是浪游的的借口,也只能是所谓太平盛世里诗人残余的浪漫,结局不外是诌几句分行的文字罢了。对此,我们并没放在心上。朋友来了有好酒,和尚不亲帽子亲,只是按照昔日接待惯例进行。我和管上主张放到某家小饭馆,而浪迹半生的程玉宇华厦“拥山庐”落成不久,多少有点炫耀的意思,极力邀至他家。屋外,正午的骄阳烈炎灼灼,屋里,几个男人赤裸上身,大杯饮着近60度的包谷烧。感情深一口闷,我们都有灌倒生人欣赏丑态的恶习,不料这个沉默的男人十分善饮——划拳、猜宝、打杠子百样不挡,赢了,面无欣然,大眼睛瞅着对方喝下;输了,亦无表情,自己端起干了。间或,发给我们一支烟或接过我们一支烟。热天,白酒,人多,地主们很快醉得一塌糊涂,他却依旧黝黑着脸,依旧沉默寡言,依旧步履沉重,背起像机,让两位没喝高的朋友向导,苍龙山,丰阳塔,禹王宫,城隍庙,罗汉洞,不管远近,凡沾点文化色彩的地方都去,遇到一知半解的人讲话都听,一个下午把山阳县城转了个遍拍了个遍问了个遍。



当天晚上,他如何摆弄机械相机,如何整理笔记,如何翻阅志书,现在记忆已经完全模糊了。他向报社请了两个月假,行程紧迫,商洛其它六县区已走过,山阳是由秦入鄂的最后一站,计划只呆一天。从他的吃苦敬业精神我们改变了看法,认定他的行为绝不是一时冲动,所以我和管上曾豪言壮语要陪他至少到秦鄂交界的古镇漫川关,谁知相隔一夜后酒魔仍在肆虐,溽热难耐,也清楚县城至漫川那一百公里能颠出肠肚的劣质公路,承诺时的勇气早抛到九霄云外了,只能强打精神送他到车站。我用身上仅有的10元钱卖了两盒硬猴王烟两瓶矿泉水,他木然接过,一脸秦俑表情地同我们握别。因为食言,心里多少有些歉疚——文化人为全人类奉献精神食粮,可在创造的过程中,给予支持的并不是全人类,而只有弱势的文化人。我向漫川中学两位文学爱好者写了封便笺,希望他们能接待一下这位远来的行者,至少让他在山阳感受点友谊的清凉。但时不凑巧,正值暑假,两位业余作者回了老家,没有收到我的短笺,若冰先生还是孤独入鄂。就这样,一个满腹诗情又沉默寡言的男人,一个有着青铜时代特质的汉子,一个可以聆听和对话的知己,或许永远走出了我们的视线。

2007年底,沉甸甸的《走进大秦岭》从天水寄到山阳文友们手中。这是一部大书,一部有着补白意义的著作,一部关于中华民族父亲山秦岭的史诗,洋洋40万言,图文并茂,纵横捭阖,有散文的行云流水,有小说的传奇神秘,有诗歌的激越澎湃,有神话的诡谲荒诞,有通讯的真实缜密,内容还涉及到历史、天文、地理、考古、民俗、宗教、动植物学等多个门类;它洋溢着诗人的激情,旅人的再现,哲人的天问,它行文势如奔马,阅读者同样需要才情方可对接。从花城出版社出版的这部书中我们知道,王若冰是第一个全程考察完秦岭的中国作家,也是第一个把秦岭命名为“中华民族父亲山”的人。同时,我们也知道了王若冰考察秦岭动因及其一路孤旅的艰辛。



      20045月,已经出版了《巨大的冬天》(诗集)、《倾听与呈现》(文学评论集)等多部著作,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王若冰以诗人身份参加第二届甘肃诗会,碰到《人民文学》杂志社的陈永春,陈建议他写一本关于秦岭的书。他听了当时就怦然心动:对呀,作为内陆的一道文化地理分界线,茫茫数千年,莽莽数千里,有多少影响历史文化进程的事件在秦岭沿线发生啊。而且当时他心中一直有个惶惑,写了这么多年,日益痛感,一个作家应该有自己的写作根据地,就像商州之于贾平凹、白鹿原之于陈忠实。中华民族是最早认知世界的民族,也是一个有根的民族,阴阳互生,既然称黄河为母亲河,就应该相应地有座父亲山,尤其是作为世代受秦岭泽被的秦岭之子,更有义务为这座父亲一样的山脉树碑立传。76,诗人怀揣一包取自诸葛军垒的黄土和满腔诗情,从他的故乡崦嵫山起程,踏上了探寻中华父亲山秦岭灵魂之旅。出发那天,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秦岭访谈》西线摄制组也正好在著名的麦积山石窟举行开机仪式,和声势浩大、装备精良的摄制组比,他淹没在万山丛中的孑然一身是那么渺小,简直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程度。两个月时间,六十个日日夜夜,6000多公里行程,他坐遍了各种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穿越了甘、陕、川、鄂、豫五省五十多县一百多个乡镇,好几次与车祸擦肩而过。从陕西山阳漫川关进入郧西县那天,好像是2004年夏天最热的一天。在郧西下车后,我满身是汗,背心短裤都湿透了。到邮局盖邮戳时,一位老大娘看着我大汗淋漓的样子,还背着个沉甸甸的大旅行包,慈祥地说:这么大热天也不找个伴?半道上中暑谁管啊!一路上风风雨雨都熬过来了,老大娘一句话,竟感动得我想流泪。”想流泪的岂止是孤旅者?自然的艰难有,人为的尴尬也有。他和《秦岭访谈》西线摄制组是前脚压后脚,摄制组所到之处有前呼后拥的迎送队伍,而他每到一地,只能腆着脸去当地宣传部门找县志文史之类复印抄录,却常常听到“中央台已经来过了,我们不需要在你们天水作什么宣传”的答复,对此,他也只能暗暗苦笑一声。

什么时代的男人活得最本色?青铜时代!沉重。简单。悲壮。义无反顾。以力量和勇气对决挑战。以鲜血和头颅答谢信念。王若冰具备了这样的特质。一座山脉的高处在大地之巅,一个生命的高处是灵魂和精神的高地。用汗水和心血凝成的《走进大秦岭》获得第三届黄河文学奖,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忠实应邀出席了作品研讨会, 他对王若冰的精神和才气欣赏又加,鼓励王若冰把“秦岭文化”和“秦岭是中华民族父亲山”的概念做深做透;当闻知要拍摄大秦岭的消息后,身为陕西作协前任主席的陈忠实,竟毫不犹豫地力荐甘肃天水人王若冰担纲主撰,而这个秦岭的精神圣徒也没辜负陈主席和观众们的希冀,连报酬都没讲就再次扑进秦岭的怀抱,最终为观众们奉献上一顿精美的精神大餐。朝圣过秦岭,拜谒过父亲山,秦岭的壮美和沉智已经渗透王若冰的感情和血脉之中了,《走进大秦岭》出版后,他又创作了“秦岭三部曲”第二部《寻找大秦帝国》,我们大多数人或许难以欣赏到纸质文本,但完全有可能从荧屏上再次领略到中华父亲山大气磅礴摄人魂魄的形象。



与管上、惠玮、远洲的合影


 

相关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8950930100gvmy.html
(本篇已经发表在《天水文摘》、《终南文化》杂志2010春之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若冰说大秦岭】大秦岭概述
秦岭深处的文化系列报道 开栏语
喜讯——王若冰老师成为《渌水诗刊》顾问
王若冰:我所有的幸运来自大秦岭
低首贴近“中华父亲山”大秦岭人文发现之旅今日启程
-德安杰环球顾问集团:专注旅游营销策划服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