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盐道:千年繁华梦依旧

盐,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历史上,自贡为四川及周边各省市百姓源源不断地提供这种生活必需品,由此走出一条四通八达的古盐道。

  岁月流转。历经千年风雨,当年繁华的古盐道,如今安在?

川盐古道——刻在大地上的风流

2014年4月至11月,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以及来自全国考古、建筑、交通、盐史等领域的专家,开展“寻访川盐古道”专题学术调查,从自贡出发重走川盐古道。拂去历史尘埃,盐路上的古盐道、古建筑、古城镇、水运系统遗址等文化遗产一一浮现,令人惊叹。

专家们认为,川盐古道上的文化遗产数量之多、类型之全、体量之大、装饰之精美,已初步具备进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潜力。

■ 5条古道“风韵犹存”

茶马古道很熟,川盐古道陌生。其实它们都是古代交通运输要道,只是因为岁月变迁,逐渐隐没在今人的视线中。

川盐古道,是一条可与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媲美的重要战略性物资通道,是由多条水路和陆路组成的源于四川南部、东部的产盐区通过食盐的运销辐射到湖北、湖南、贵州、云南、陕西、甘肃乃至河南的运盐古道。主要指从自贡出发,连接川黔、川渝、川鄂、川湘以及川滇的5条道路。

2014年4月12日,是川盐古道考察队伍首次考察出发的日子,他们的第一站是四川泸州境内的川盐古道。明清时期川盐入黔的四大口岸中,有一条就是经四川叙永到贵州毕节,再入贵州西北部。

“作为盐业研究的人员来说,过去我们更多注重对盐业生产、盐业科技的研究,对盐业运输的关注却远远不够。”市盐史馆副研究馆员黄健参与此次考察,他告诉记者,考察让大家非常兴奋,“算是走出盐都看自贡,没想到由自贡产销出的‘富巴盐’深受各地的欢迎,切身感受到盐都地位的提升。”在第一站泸州,考察队就有新发现。“在泸州叙永,我们发现了一座马帮运盐的雕塑,当地人以马帮运盐为职业,是当时自贡盐运的重要符号,自贡的盐运到这里,满足当地民生需求和经济发展。”黄建说。

在市盐史馆副研究馆员、盐史专家程龙刚看来,古盐道部分被公路覆盖,但路径依然清晰。这些古盐道几乎清一色石板铺就。四川叙永和贵州交界的雪山关,是由川入黔的必经之路。在这里现存的几公里古道上,深深的马蹄印、打杵印,非常多。程龙刚说,“当年,官府曾在雪山关设卡征收盐税和土特产税。”人背马驮的运盐队伍,到此必须停留。盐负在背,背夫不能卸下休息,只能用打杵(即拐扒子)拄地站立。日复一日,便在坚硬的石头上生生戳出了石窝。

川盐入鄂、湘必经重庆长江南岸的西沱古镇,当年盐运的云梯街长达5华里,从江边层层递升。据说,如今的云梯街,也就是当年那些客栈老板们为了招揽生意,沿着盐路一路修建的。而云南盐津县,不少人的口音与自贡相似留下了盐道文化迁移的“盐证”。

■ 克服艰辛重拾盐史

  更多的盐道,散落在荒郊野外和崇山峻岭,废弃之后,杂草丛生。“崇山巨壑、鸟道旁通”,“飞鸟不到,人可渡越”—— 清道光年间的严如煜,在《三省边防备览》中如此描绘了古盐道的艰辛。

川盐的行销范围覆盖面积广,主要覆盖了湖北、湖南、云南、贵州、陕西等省区。因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川盐对外运销异常艰难,须翻越武陵山、大巴山、大娄山、乌蒙山等山脉,须沿着沱江、永宁河、大宁河、赤水河、南广河、清江、沅江、酉水河、郁江、乌江等大江大河,经过重重的跋山涉水方能抵达黔、滇、鄂、湘等销区。

“上七下八平十一,多走一步都吃力。”这是在古盐道上“背二哥”流传的歌谣,专门运盐的“背二哥”被我们称为“盐担子”,“由于背子很重,又是漫漫长途,所以叫做上坡七步一歇,下坡八步一歇,平路十一步就得歇憩。”程龙刚说,这是他们的真实写照,可见当时路途的艰辛,每一粒盐都沾满着“盐担子”的血汗,更显盐的珍贵。

在前往湖北十堰市向坝乡“十八里长峡”的古盐道时,因大巴山的天然屏障及极差的路况,全程约220公里,却整整花掉了考察队6个小时的车程。卡门湾是当时古盐道上的必经险恶关口,在当地向导胡值雁(音)的带领下,考察队爬山前往卡门湾,实地重走当年崇山峻岭中的运盐山路,由于该路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便很少有人通行,路段已是杂草丛生、荆棘满布,在胡值雁的带领下,大家克服了路险、陡峭及毒蛇、山蚂蟥侵袭等困难,经过约80分钟终于抵达了卡门湾,此地来去数十公里渺无人烟,是一天然关隘,考察队发现了一块在乾隆五十年所立的《万古不朽五福桥》碑,碑文记载了周边乡里出资修建五福桥的背景,保障盐路的畅通,对于如此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尽管当时突然下起大雨,考察队当即对该碑刻进行了拓片。

8月,在重庆石柱进行考察时,程龙刚他们得知七曜山附近有一条盐运古道和石碑,由于当天忽遇大雨,他们不得不放弃行程。在20天后,程龙刚一行再次到达石柱,早上6点就准时出发,由于路窄、弯多、海拔高,仅20公里的车程却花去了2个小时,有时车子的一个轮子甚至已经悬空。“当到达七曜山驿站,发现了一块保存完好的石碑后,所有辛苦、疲劳全部烟消云散。”程龙刚告诉记者,这块石碑记载了“川盐进楚”相关内容,史料价值颇高。

■ 一路“寻宝”收获颇丰

尽管考察的路途艰辛,但每一个重大收获都让考察组人员兴奋不已,“展开对川盐古道抢救性的考察和相关研究便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市盐史馆馆长宋青山说,这是从文化线路的视角审视川盐古道,希望联合四川、贵州、云南、湖北、湖南及重庆市“五省一市”,将川盐古道打捆申报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引起政府、社会和学界的广泛高度重视,去认识川盐古道的核心价值和意义,积极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川盐运销所衍生出的文化遗产,推动跨区域的线性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

此次“寻访川盐古道”调查,累计85天,行程达2.5万公里。征集反映川盐运销历史文化的实物40余件,获得重要碑刻拓片7张,搜集珍贵地方文献资料60册,拍摄照片7万余张,访谈录音90小时,录像996分钟。通过此次调查,市盐史馆基本摸清了川盐古道上盐产地食盐的生产情况、运销路线、运输方式,对川盐古道上的古镇、古街、古村落、古桥、古道、古渡口、驿站、庙宇、盐商宅邸、碑刻、摩崖石刻等物质文化遗产及盐业开采的民间故事、食盐运销过程中的习俗等民俗民间文化的基本情况,对川盐古道的历史、现状及其意义和价值有了较为全面、鲜活的认识,为盐史馆筹建“自贡盐运历史文化陈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盐运古道——记载盐都辉煌历史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20世纪80年代,自贡古盐道基本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如今,这些见证自贡盐业辉煌的古盐道逐渐荒废消亡,引起了各级文物部门和国内专家学者的重视。

9月2日至8日,市文广新局联合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又开展了对自贡境内的井盐遗址及盐运古道的考古调查。考察线路确定为市域内陆路4条、水路1条,陆路考察线路为井(自流井)富(富顺)路、井(自流井)宜(宜宾)路、井(自流井)荣(荣县)路、井(自流井)内(内江)路;水路考察线路为旭水河——釜溪河——沱江。其中3日到8日6天时间里,专家们奔走在盐运古道现场进行实地考古调查,平均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共考察文物点95处,其中文物建筑59个、遗址4个、道路6条、古城镇8个、水运系统遗址15处、摩崖石刻2处、古墓葬1处。

■ 考察途中惊喜不断

“自贡”这个名字来源于两口盐井——“自流井”和“大公井”,位于贡井天池山东南麓旭水河畔的大公井是本次考古调查的重点之一。大公井开凿时间在北周武帝之前。北宋时,这里成为卓筒井的发源地之一。据史料记载,大公井废弃多年之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在其遗址上修建了东岳庙。在此次考察之前,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清理。9月3日,专家们直奔挖掘现场,在硕大的立方坑内,不仅发现若干层炭火、草木灰烬,还在遗址最下层发现了可能是南朝晚期至唐代的青瓷片。

考古调查专家组中的自贡专家宋良曦表示,此次对大公井传说记载中的文化遗存进行的勘探和试挖掘意义十分重大,证明传说中的大公井遗址很可能就在这里。

9月4日,实地考察第二天,对于调查组中的自贡专家曾新来说,是特别兴奋激动的日子。当天上午,他们一行人从城区出发,依次考察贡井平桥瀑布堰闸码头、中桥堰闸码头,最后停留在了对河心石佛的考察上。

“当天最大的亮点是专家乘船去考察河心石佛,测量了石头的长宽高,发现了‘熙宁二月’的字样,还首次发现了‘元熙’刻字。‘熙宁’是北宋时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而‘元熙’则是东晋皇帝晋恭帝司马德文的年号。”曾新告诉记者,孩提时,身为贡井人的他和小伙伴们常在旭水河下桥处的沱湾里游泳。河心石佛是一块悬于他心中四十多年之久的神奇巨石。它浸泡在那里,呈东西向斜卧,涨水天距河岸十数丈;冬日里,水落石出,距岸丈许,石质坚,色泽黄,其上镌刻了高浮雕佛像和人物战场神龛。关于河心石佛的传说很多,它的历史由来也牵动着当地人的心弦。如今,专家们的集体考察,不仅说明了河心石佛至少是两个不同年代完成的,更说明了贡井这片土地的悠悠历史和熠熠人文承传。

那么这上百吨的石佛为什么会在河中心,它为什么是斜着的,重重疑问勾起了专家们的好奇心。考古还在继续,相信不久的将来,河心石佛的迷雾终会层层散去。

■ 盐业遗产亟待保护

令人遗憾的是,这些与盐有关的文化遗产,尚未能得到及时的保护和整理。盐运古道上的明珠,还需要精心的擦拭才能再绽光彩。

“考察路上,古老石梯、青瓦建筑、巨木抱柱,令专家们赏心悦目,大家感叹回龙镇禹王宫、天后宫的外观气势宏伟,建筑材料讲究。”参与了城区——回龙镇川主庙——禹王宫——天后宫——牛佛镇王爷庙——万寿宫——贺乐堂——中和灏——九街十八巷——燊海井——李亨祠——凉高山牌坊这条线路考察的本地学者巴骄告诉记者,沿途很多古时修建的宫庙给专家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惊叹之余不免惋惜,文物保护现状不容乐观,相关部门重视不够,多数没有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随时都有被拆除的风险。

“当专家们行至牛佛码头时,被当年盐商的义渡壮举所感动。时至今日虽然辉煌不再,但仍能从残缺不全的义渡碑中看到这里曾千帆并进的壮阔场景。”巴骄回忆道,有的专家建议对义渡码头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如有条件可恢复义渡。即便只有一两条船也行,这样不管从旅游的角度还是盐业文化教育传承都是有利的。

曾新告诉记者,在大山铺附近的李亨祠,参与考察的古建筑专家们纷纷称赞其设计科学,布局合理,风格独特,相当精致。当一位专家用指尖抠开李亨祠高柱上氧化的木屑和泥垢后,珍稀的楠木随即跃入眼帘,立刻引起周围惊叹声一片。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惋惜文物破损严重,保护不够的声音。

在考察结束后举行的考古专家沙龙和总结会上,大公井遗址确认、河心石佛的进一步考察、遗迹的保护利用都被热议。专家们认为,目前,国家和各级文物部门越来越重视对线型文物的保护,此次专家对自贡古盐道的综合考察,对自贡古盐道上的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而细致地梳理和价值评估,进一步提升了自贡古盐道的遗产价值、文物价值和旅游价值。

从考察来看,自贡地区保留了大量以自贡为起点通向黔滇湘鄂的盐运古道,以水运为主,陆路为辅,其中水路主要通过旭水河、釜溪河、沱江,形成了码头、堰、桥、槽、闸等构成的水运系统遗址,并形成了一系列因盐运而兴的古镇;陆路方面存在着从自贡到宜宾、内江等地的盐道。专家们普遍认为,以自贡市为中心,以盐运古道为主要路线,散布在盐道周边区域几十公里范围内的文物建筑类型包括民居、宫、堂、庙、馆、碉楼、牌坊等,其数量之多、体量之大、装饰之精美、聚集之密、保存之完好,在四川乃至全国都是罕见的。其形制和工艺既有川南地方特点,又融合外来技艺,体现出独特性和丰富性。

古盐道上还有许多传奇故事、不为人知的人文地理,以及与“盐”相关的民风民俗,这些都是极珍贵的“活文物”。专家们建议,对盐运古道尤其是陆路遗迹、盐船、盐号、盐商建筑遗址还需进一步调查梳理,对已发生垮塌但有重要价值的文物建筑应尽快测绘并组织编制保护方案,对濒临垮塌的文物建筑应采取应急抢险措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川盐古道荆棘路:四川井盐如何外运
远去的川盐古道 回望贯穿中国腹地的生命线
曹念|《丹棱到雅安的盐铁古道行》
自贡市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简介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观后感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073)四川省自贡市沿滩区仙市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