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理想”这碗“鸡汤”,还是要让孩子喝下的

小提示:您可以点击标题下儿童心理课堂,关注后每天分享儿童心理读物;还可以点击右上角按钮,分享到朋友圈



  理想,是孩子心灵世界的阳光。


  理想,是孩子心灵世界的阳光。失去了阳光,心灵世界就会是一片黑暗。


  作为“知心姐姐”,我曾接过好几名要自杀的少年打来的电话。他们共同的感受是“活着没有意思”。


  一名自杀未遂的女孩对我说:“早死晚死,早晚都得死。早死了,一切都能够解脱,您说是不是?”


  我说:“道理是这样,人总是要死的。但人并不是为了死而活着呀。古代史学家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那些为人民做了好事的人,死得有意义,死了还被人民纪念。你才13岁,正是大好的年华,又那么聪明、善良,以后会有机会做许多事情,你现在死了,该多么可惜呀!”


  女孩说:“您说得也对。可我活着,我妈太累了。我妈工作那么忙,还整天为我操心,天天要管我,我死了她也就省心了。长痛不如短痛,我死了,他们顶多难过几天,可一辈子就轻松了!”


  这个从死神手中抢救回来的女孩,是那样地善良,又是那样地幼稚。她不明白的是,一个人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生命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这又使我想起另一个14岁的少年。他身材高挑、相貌英俊,是学校的三好学生、班里的班长。他在生活中也遇到了与所有同龄人相同的困扰。


  有一天,他看了一个电视节目:记者现场采访一个偏僻乡村的放牛娃。


  “你在这儿放牛做什么?”

  “让牛长大!”

  “那牛长大以后呢?”

  “卖钱,盖房子。”

  “有了房子又做什么?”

  “娶媳妇,生娃。”

  “生了娃呢?”

  “让他也来放牛呗!”


  没有想到,这几句简单的问答,却诱发了这个少年的死亡念头。死前,他在日记中写道:“看了电视,我想到了自己——我为什么读书?考大学。考上大学又为什么?找一份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又怎样?找一个好老婆。然后呢?生孩子,让他也读书,考大学,找工作,娶媳妇……生命轮回,周而复始。”


  “这样的生活没有意义,这样的生命没有价值。”——这个14岁的少年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夜里,在与父母一墙之隔的自己房间里,他服毒自杀了。


  一个个花季少年的自杀,一朵朵花蕾的过早凋谢,冷酷的现实给只关注孩子成绩的父母们敲响了警钟:决定孩子一生命运的,不是分数,而是理想。



  今天,面对学历至上的社会,父母也很无奈。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有个好前途呢?可是靠考试得到高分数就能过上美好的生活吗?


  父母过高的期望、过大的压力,使许多家庭“穷”得只剩下“分”了——感情贫乏,亲子之间的话题只有考试、考试、考试,成绩、成绩、成绩。家里失去了欢笑,也失去了应有的亲情。全家人围着“分数”转,孩子考试分数高,全家便喜洋洋的;孩子考试分数低,全家人的心情就变得十分低落,家庭关系也随之十分紧张。


       就像一个孩子形容的那样——家里处于“一级战备”状态,“战争”一触即发。有个孩子考完试,老师让把卷子拿回家签字。第二天老师问家长是什么态度,这个孩子站起来说:“昨天晚上,我遭到了一场‘男女混合双打’!过去是‘单打’,现在该出手的都出手了!”


  分数像一座山,重重地压在孩子和家长头上,极大地限制了孩子的发展,使孩子成了挣分的机器、分数的奴隶。


  设身处地为孩子想一想,在这样的环境中,哪会产生美好的理想?理想的种子,要生根、发芽、长大、开花、结果,必须有阳光雨露的滋润。在没有“阳光”、没有“雨露”的生活环境里,理想的种子要想发芽,难——太难了!



  其实,家庭是培育孩子美好情感和理想最好的温室。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孩子在家庭里生活的时间最长,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应该是他们一生中最美好、最难忘的记忆。父母对人生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孩子,如果父母整天活得很累,很悲观,每天向孩子发出的都是负信息,那么孩子自然会产生“活着没有意思”的想法。


       一个家庭快乐不快乐,不看这个家庭有没有钱,孩子是不是能够考上大学,而是要看家庭成员之间有没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


  有什么样的家庭,便有什么样的孩子。“问题父母”会培养出“问题少年”,或者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快乐父母”会塑造出“快乐少年”,或者心理正常发展的孩子。


  因此,根治孩子情感世界的荒漠,其根本办法是改变成人对人生的态度,丢掉补偿心,找回平常心,“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要知道,孩子自有他们自己的世界,也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未来。让孩子快乐地做他们自己的事情,他们自然会体味到“活着真好”。


文章来源:卢勤问答平台(luqinwendapingtai

作者:卢勤,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首席教育专家,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


喜欢这篇文章,点击右上角分享朋友圈


关注 儿童心理课堂 和孩子一起成长!

回复15任意数字,查看热门文章。

回复形如“20140303”,查看该日文章。

回复“帮助”查看更多操作攻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教出好孩子》读书摘要
[转载]科学对待孩子不“理想”的考试成绩
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人才
如何正确看待孩子的分数
妈妈,我在受这5个苦,你知道吗?
因为爱,不敢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