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觅苏记】黄州雪堂:我被聪明误一生(上)

苏轼在元丰四年(1081)开垦东坡,当年遭到天旱,所幸到年底有些收成。

转年春夏之际,又是久旱不雨,他一直盼着天降甘霖。也许是祈祷过了头,之后大雨连绵,使地里的庄稼烂了根。对于当时的状况,他在《次韵孔毅父久旱已而甚雨三首》中的第一首描绘道:

我生无田食破砚,尔来砚枯磨不出。

去年太岁空在酉,傍舍壶浆不容乞。

今年旱势复如此,岁晚何以黔吾突。

此段第一句为后世文人所喜爱,常被作为印文,齐白石就刻过几方,该句成为了文人无立锥之地,靠笔耕生活的鲜活写照。王文诰在注中说:此乃唐人云,以砚为良田,舌耕而笔耒之意也。苏轼说他有一段日子在砚台上磨不出墨来,因为他由脑力劳作转为了体力付出,忙着整治东坡之地。没想到刚整出的田地,转年就赶上了大旱,这更让他为之心急如焚,故他在此诗中自称“形容虽是丧家狗”。

沿山顶路前行

苏轼继续在东坡经营着他所开垦之地,他每天从住处奔波到东坡往返劳顿,于是他在东坡盖了草庐五间。他在建此房时正是盛夏,以至于把他晒得面黑如墨,房屋还没搭建完成时就赶上了天降大雨,苏轼又由抗旱转为了防涝。他在此诗的第二首中写道:

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

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平生懒惰今始悔,老大劝农天所直。

沛然例赐三尺雨,造物无心恍难测。

抗涝之后赶上秋收,苏轼继续忙于田地之事,直到冬天农闲时方继续盖草庐。当年冬天终于盖完了这五间房,在房屋完工之时恰赶上天降大雪,可能东坡觉得这是吉兆,他在新盖草庐的内壁上画满了雪花,为此,他将此房命名为东坡雪堂。苏轼在《雪堂问潘邠老》(此文亦名《雪堂记》)中描绘说:

苏子得废园于东坡之胁,筑而垣之,作堂焉,号其正曰“雪堂”。堂以大雪中为,因绘雪于四壁之间,无容隙也。起居偃仰,环顾睥睨,无非雪者,苏子居之,真得其所居者也。苏子隐几而昼瞑,栩栩然若有所适,而方兴也,未觉,为物触而寤。

山脚下的池塘

苏轼对他所建的雪堂十分满意,他到东坡经营田地时,时而住在这里,他望着四壁所绘的雪花感到很惬意,但是有人却对此持不同意见,此人就是潘邠老。

雪堂建成后,当地有不少人来参观苏轼的这处新居,黄州有位叫潘大临的年轻人,人称潘邠老,其父潘鲠为元丰二年进士,时任蕲水县尉。因为蕲水就在黄州旁边,且为黄州所辖之地,故潘大临常到黄州来见苏轼,两人成了朋友。

潘邠老当然要来参观雪堂,他看完后反问苏轼,你是世上的闲散之人还是受约束之人?接着他又自我回答,说苏轼是想做闲人而没做成者。之后潘邠老认为苏轼不应当用雪花做草堂的内饰,在他看来,堂中四壁绘雪,会影响人的身心,同时又像是把房屋主人困在牢笼内。他觉得苏轼居住在雪堂中目的是想远离人群,但是堂中有雪,又吸引更多的人来观看,这是危险的举措。

小桥一座

苏轼认为潘邠老讲得有道理,但他还是很喜欢以雪花做壁饰,于是他即兴作歌一首,此歌的结尾部分是:

是堂之作也,吾非取雪之势,而取雪之意。吾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机。吾不知雪之为可观赏,吾不知世之为可依违。性之便,意之适,不在于他,在于群息己动,大明既升,吾方辗转一观晓隙之尘飞。子不弃兮,我其子归!

雪堂的建成,缓解了苏轼一家人的住房紧张的问题,此后的一两年,凡是来黄州看望苏轼的朋友,苏轼大多把他们安顿在雪堂内居住。比如当年五月绵竹道士杨世昌来到黄州,苏轼把他安排在雪堂居住,他一直住到转年的五月。五年年底,苏轼的同乡巢谷来黄州,苏轼也把他安排在雪堂,当时与杨世昌、巢谷同住雪堂者还有琴师崔闲。六年三月,诗僧参寥从杭州赶到黄州来见面,参寥住在黄州达一年之久,他一直住到转年四月才跟苏轼一同离开黄州。可见雪堂成为了苏轼的内部招待所。

穿桥而过

可能是为了陪朋友聊天,有时苏轼也住在雪堂,《道山清话》载:

东坡在雪堂,一日读杜牧之《阿房宫赋》,凡数遍;每读彻一遍,即再三咨嗟叹息,至夜分犹不寐。有二老兵,皆陕人,给事左右。坐久,甚苦之。一人长叹操西音曰:“知他有甚好处?夜久寒甚,不肯睡!”连作冤苦声。其一曰:“也有两句好(西人皆作吼音)!”其人大怒,曰:“你又理会得甚底?”对曰;“我爱他道:'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叔党卧而闻之。明日以告,东坡大笑曰:“这汉子也有鉴识!”

东坡在黄州的居所有二三十口人,这种喧闹估计会影响他的诗文创作,雪堂建成后,他有时会住在那里读书写字。某天,他读杜牧的《阿房宫赋》,越读越感慨,当读到阿房宫“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时叹息再三,以至于到五月时,仍在那里吟咏。

雪堂

当时有两位老兵在此执勤,苏轼不睡觉,他们也只好陪伴着,一人以之为苦,因为他实在听不出《阿房宫赋》有什么好的,搞得苏轼不睡觉,他们也难以休息。但另一位老兵却说他听出了《阿房宫赋》有两句好,那位叹息不已的老兵大怒,反问他懂什么,此人称他觉得《阿房宫赋》中的美句是“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这等于点出了那位老兵此刻的心态。

两人的对话被躺在床上还未入眠的苏过听到了,第二天,他将此事禀告父亲,苏轼闻言大笑,认为这个老兵有见识。

东坡的同乡巢谷本名穀,苏轼称其为巢三,巢三中过举,但未能通过礼部的进士试,后来又练武应武举,但也未考上。此后因事逃亡于江湖,听闻到苏轼被贬到黄州,他前来投奔。苏轼乃仗义之人,将巢三留在了家中,安排他教苏迨和苏过读书。对于此事及家况,苏轼在《与子安兄七首》中写道:

巢三见在东坡安下,依旧似虎,风节愈坚。师授某两小儿极严。常亲自煮猪头,灌血腈,作姜豉菜羹,宛有太安滋味。此书到日,相次,岁猪鸣矣。老兄嫂团坐火炉头,环列儿女,坟墓咫尺,亲眷满目,便是人间第一等好事,更何所羡。

拾阶而上

巢三很感念苏轼给予的帮助,他很严格地教授苏轼的两个儿子读书。除此之外,巢三在有空时还会做一些家乡的特殊食品,以此来解苏轼之乡愁。如果以性格论,苏轼对子女的管理一点都不严格,只要孩子做出一点令他满意之事,他都会交口称赞。苏轼自言他“誉儿有癖”,但他却任由巢三严格管教儿子们,古人所说的易子而教,自有其道理在。

对孩子如此,苏轼对家人同样很宽厚,他在《次韵和王巩六首》其五中写道:

子还可责同元亮,妻却差贤胜敬通。

若问我贫天所赋,不因迁谪始囊空。

此诗的第一句乃是指陶渊明的《责子诗》,陶在此诗中写道:“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陶渊明感慨于自己虽然有五个儿子,但都不喜欢读书。苏轼认为自己的三个儿子也许并不十分出色,但毕竟还孺子可教,尤其在巢三的严格要求下,儿子们的学业都有不小的长进,这让苏轼大感欣慰。

静谧

苏轼对儿子们满意,同样也认为妻贤,诗中所说的“敬通”乃是指东汉大鸿胪冯衍的字,《后汉书》说冯衍“幼有奇才,年九岁,能通《诗》”。成语所说的“博览群书”说的就是他。冯衍学问、人品绝佳,但可惜其妻任氏是位悍妒之妇,经常把家里搞得鸡飞狗跳,为此,冯衍曾写信给妻弟,说自己按照先圣之礼纳妾,却遭妻嫉妒,为此搞得不得安宁。

苏轼感慨说他的妻子要比冯衍之妻贤惠的多,他在《题和王巩六首诗后》中有如下解释:

仆文章虽不逮冯衍,而慨慷大节乃不愧此翁。

衍逢世祖英睿好士,而独不遇,流离摈逐,与仆相似。而衍妻悍妒甚,仆少此一事,故有“胜敬通”之句。

雪堂全貌

苏轼谦称他的学问比不上冯衍,但在为人气节方面不输于冯。冯衍虽处盛世,却不能一展才干,颠沛流离与苏轼相类。唯一令苏轼可欣慰者,就是其妻不妒。

苏轼所言不妒,亦乃实指,他被贬到黄州后,家人前来投奔,所来者有几位侍儿,其中之一是朝云,朝云渐渐长大,据说其肤白貌美,丰姿绰约。初到黄州时,朝云十九岁,苏轼颇为喜欢朝云,但未闻王闰之为此不高兴。苏轼所说的能胜冯衍处,当指此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月仪诗词话东坡
仙苏09 农林牧副渔 皆在东坡五十亩
苏轼在黄州自题东坡雪堂联
苏轼:自建房容易破,别人送的房子才安逸
《警世通言》赏析 | 看到落菊,苏轼知被贬原因
苏轼:此心安处是吾乡(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