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闲适,是生活的美学
userphoto

2023.07.10 浙江

关注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
得闲者便是主人
                                               ——明 陈继儒

古人文人雅士消闲,往往心性明澈,且灵魂自由,他们将自身的痴嗜、爱好、雅玩,根植于审美之上,总能生出无尽的风雅。或对山水摹写,以抒胸意;或对器物赏玩,以托高志;或对草木吟咏,以况清意。文人在日常所处的物体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以闲养性,寄托自己的审美情趣。
文人以闲养趣,规范生活的审美。自六朝以降,它就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士的闲娱情之道;其包罗的范围,也从文房器具、书画、古董、金石渐次拓展到奇石、异香、林壑、酒茗、卉木、禽鱼,乃至窑器、漆器、竹器、锡器等。到明清时期,“清玩”更是别开生面,不仅凸显为文人生活中赖以消遣自适、构建艺术化生活情境的主要资源,而且成了借以标榜生活之美的重要载体,正如时人吴其贞于《书画记》中所谓,雅俗之分,在于“清玩”之有无。

生 活 之 美

无 尽 风 雅

在中国古代文人那里,不仅注重由“身闲”,更加注重精神绝对自由的“心闲”。明代孙克弘所绘制有一幅画,叫《林下清课图》,画中图景:灯一龛、高枕、礼佛、烹茗、展画、焚香、月上、主客真率、灌花、竹、摹帖、山游、薄醉、夜坐、听雨、阅耕、观史、新笋、洗砚、赏雪等林下清课二十段,画中每段加上点题数语。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它将文人的闲适哲学,以生活方式的状态,完美的展现出来,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滋养于审美,在古人的眼中,竟是一种寻常的风雅。

闲 居 之 美

无 尽 滋 养

人生当“寄至味于淡泊”,人生性灵往往因为世俗文化的遮蔽而隐藏在生命的深处,只有心闲静时方能体悟。古人曾记幽人之居:“云林清秘,高梧古石种,仅一几一榻,令人想见其风致,真令人神骨俱冷。古韵士所居,入门便有一种高雅绝俗之趣。”室庐之中,有花木禽鸟,于世为闲事;轩窗之下,有书画瓶炉,于身为长物。正因为拥有此番意趣,才让身心得到无尽的涵养。

玩 物 之 美

无 尽 寄 寓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君子寄物啸傲,以审美为诉求,在文房器物之间,尊礼尚雅,以物之态,高洁其怀。书当静友,如见古贤;砚当清友,金声玉质;墨当逸友,以书其志。“坐陈钟鼎,几列琴书,拓帖松窗之下,展图兰室之中……”,从真我的本心出发,人生所适,无非趣味,终能突破原始欲望和现实功利、道德的束缚,开辟出一种自由的美丽新世界。

闲对生活,那些看似无用之美,恰是对匆碌生活的停顿。这正是当下人匮乏的。因为消闲的缝隙,我们才能充实自己,感知细微、发觉趣味、体味审美。当我们深谙万物之美时,便能不被琐碎绞缠,活出一身晴朗。

本期图片|文人空间

文章撰写|文人空间 梁诏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清供,中国人的雅致生活
书法的灵魂
择一闲处,畅叙幽情
中国人的悠闲
人至中年,忙不如闲
人 生 之 樂 , 雅 意 清 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