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杭州又少了一家令人留恋的民营实体书店

                     


                                                                   消失的“铁驴”


  盛夏的夜晚,9点多了,还是闷热。杭州文二西路紫桂花园门口的一排商铺,服装店和足浴店依旧灯火通明。在它们中间有一家灯光昏暗的店铺安静地蜷缩着,路灯的光芒被行道树阻隔,要仔细辨认才看出“铁驴书社”几个字。

  一个年轻人推门进书店,张口就问:“你们这家书店是不是新开的呀?”老板杨晓海一抬头,嘴边露出一丝苦涩的笑意:“明后天就要关门了。”7月28日,是这家书店的最后一天。之前的7年,铁驴是这一带白领的文化小地标。

  “我在附近工作两年了,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个书店。今天夜班回家,凑巧就过来看看了。”听说记者在采访,小伙子说:“多替老板呼吁呼吁吧,真希望像这样的小书店不要倒闭……”

  老板杨晓海只是感激地笑笑。“当一个行业需要大家来救的时候,说明这个行业出问题了。”

  民营书店的“黄金时代”

  杨晓海坐在门口收银台的电脑前,专注地忙着对账。一会儿,我们便感到闷热,拿着采访本扇起来。杨晓海伸手把身边的电风扇转向我们,不好意思地解释:“店内的空调早拆了,大概有一个星期了吧!以前夏天营业时,不开空调是不可能的。”

  铁驴有三层楼,建筑面积总共100平方米左右。一楼的书架稀稀疏疏,空了不少,显然许多书已经被处理了。走上二楼小阁楼,玻璃柜内的书籍已经基本清空,只剩下几本厚厚的工具书。地上堆放着三个塑料收纳箱,书籍整理了一半。“剩下的一些书,能够退还给供应商的就退回去,剩下的我就打包带回家。”杨晓海说,开书店一场,总有些好书是舍不得的。

  今年39岁的杨晓海,从杭大历史系毕业后,先在IT公司打工,和人在文三路合伙开了一家电脑公司。2000年,赚到了点钱后,他退出IT行业,着手准备开书店。杨晓海瘦瘦的,架着一副眼镜,书卷气十足,一看就是位典型的“书虫”。不过,决定开书店,并非是他的一时冲动。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是民营书店的“黄金时代”。上千家大小书店让杭州这座城市飘荡着书香。从小喜欢看书的杨晓海,家就在西湖边,去得最多的书店便是六公园的三联书店。而天目山路、保俶路及城西的文一路、文二路、文三路,每条路上当时至少有3家以上的正规书店,学校边的书店就更多了,新民书店、江郎书店、现代书屋、百通书店……书店里摩肩接踵的情景,让他对这个行业的前途信心十足。

  2002年11月,杨晓海在文二西路恩济花园旁租了一间小小商铺,开出铁驴书社。“才30平方米,租金就要三四万。过了半年多合同到期时,房东要涨价,一下子涨到五六万。”杨晓海吃不消,于是把书店搬到往西100多米的紫桂花园。

  每天晚上,杨晓海总是在爱猫的陪伴下,坐在柜台前。没什么客人进来时,就一个人安静看书,到了10点,打烊。

  住在这附近的文化人,有时也会来铁驴寄卖自己的书,比如诗人阿波在店里卖自己的诗集,美院的一位老师卖自己的画册。

  开店8年,从未盈利

  刚开起书店的那两年,还是出版业的好年景。“那时河北教育、辽宁教育出版社都出了不少好书,每天去进货都很开心。”杨晓海说,那时铁驴书社算是半个“公共图书馆”,住城西的人都喜欢来他这里买书、看书。“当时觉得只要不亏就行,而且认为以后一定能赚钱。”

  可是,现实并没有那么美好。“8年多了,我们前后投入的钱大约有30万,从来没有盈利过。最好的时候是在2006年,利润可以抵消一年6万元的房租,可是加上税费、水电、人工,自己还是要贴点钱。”但在那以后,营业额开始一路下滑。“按成本算,一天的营业额必须达到750元才不亏本,也就是每天卖二三十本书。”

  一开始,铁驴书社从上午10点开到晚上10点,杨晓海还雇了名店员,店员前后换了4个。从2009年起,亏损连年加大,人工费更是吃不消,他便清退员工,改成了一个人的书店,白天关门,晚上5点半自己过来开门做生意。

  这些年间,铁驴书社周围出现过10多家民营书店,但他们都是悄悄地出现,又悄悄地消失。只有杨晓海依旧在坚持。

  “民营书店进书拿到的折扣很少,为了与新华书店竞争,又必须在书价上多打几个点的折,所以利润比较薄。”杨晓海对记者说,杭州的民营书店大多是个体经营,老板自己往往缺乏充足的资金,又很难取得银行贷款,只能独守单个店面苦苦支撑。

  杨晓海透露,早在去年他就决心关门,只是要处理太多事——清仓、退书、找下家,才拖到了现在。

  “晓风书屋一年要交的房租是40万元,他们对面的侨治发型,隔壁的天堂鸟花店,利润都比开书店高。大学路上的小书店真友书屋,2万元一年的租金,开面馆日子可以过得挺滋润,但开书店只能苦苦支撑。”杨晓海一一列举同行的例子,早在1997年就开起杭州书林的王海松,羡慕曾经的同行们“上岸”早,后来转行开起了茶馆、餐馆。

  “经营书店?比大熊猫还少”

  杨晓海说,其实觉得最对不起的,是一群一直来这边的老顾客。

  穿着拖鞋散步进来的胡先生,是他的一位老书友。听说杨老板过两天就关门了,他叹息了一声,连说两个“可惜”。

  “我来这里,已经不是单纯的买卖关系。杨老板和我年纪相仿,我来到这边和他聊聊天,随便翻翻,感觉很惬意,像个心灵港湾。”在铁驴的最后一次淘书,胡先生很仔细,他边翻边和记者聊着那些他特别喜欢的书。“经常来这里,你会感觉到,书店里每本书都经过老板的精心挑选,没有大书店的丰富多彩内容繁多,但小书屋里基本都是精品,节省了‘沙里淘金’的精力。”

  胡先生自认在“铁驴”买的最特别的一本书,是给小女儿买的《再见了,艾玛奶奶》。“这本书写的是老人临终时的状态,我用这本书给女儿进行死亡教育,让她知道死并不可怕,告诉她如何对待亲人的去世。这样的书很难找得到,因为我们中国人特别忌讳谈死亡。”

  “其实,杭州人有点愣头愣脑,说好听一点是有一股精神头在的,没有太浓的商业味道。可是现在房价涨、物价涨,什么都涨,逼得杭州人也向钱看齐。自己有商铺,要么开餐饮、服装店,要么租个好价钱。经营书店?比大熊猫还少。”胡先生感慨。

  此时,另一位年轻顾客刘慧杰在一旁连连点头。这位80后做的是建筑设计,“铁驴”的设计大师系列图书让他非常受用。他一进门就听说书店要关门,赶紧向杨晓海求证:“以后都不开了吗?还是只是关个门以后还开,或者搬到别的地方?”被告知停业搬书回家的消息后,小伙子默默地在一旁听我们与杨晓海、胡先生聊了很久,又在店里转了几圈,眼神里流露出惋惜。

  下周,铁驴书社将被一家服装店代替。留在文二西路284号的,也只有被这个时代嘈杂的重金属摇滚所覆盖的一声叹息声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用青春守护书业
与《遗言图书馆》相关
南昌记忆:一家书店的兴起与一家书店的消亡
十多年前转旧书店,看架上一本巴蜀书社版的《遵生八笺》,厚厚一本,
光合作用面临倒闭 网上订书成实体书店最大冲击
杨恒金 | “铁哥”买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