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路上再见,凯鲁亚克!

李彬博士在读书会现场


编者按

影话书乡是凤凰网读书会和合作书店联合推出的一项影像阅书活动。原先我们解读一个文化现象,通常是通过单一的一本书,或者是一部电影,好像两条平行线,现在我们就想把这个平行线相交,在更宏大的视野下深入其在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的共同作用下,具体的文学作品和电影,它们所呈现的内在联系和相互映照。以书为本,影像为介质来理解书中丰厚的文化内涵,这是影话书乡的宗旨。


影话书乡的第一系列,我们选取了“在路上”这样一个永不过时的主题。当今社会,现代化在成就人类历史上无以比拟的物质文明和技术进步的同时,也给个体带来了难以解脱的精神困境。于是,公路文化承接着远古的英雄神话,作为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结合现代文明的产物--汽车和公路,带着主流文化通常不会涉及的敏感话题:边缘人物的生存状态、具有独立性、革命性、叛逆性甚至颠覆性的对现实世界失衡的抨击,凸显出现代人的精神困境。



影像/书写为了追梦,路上便是人生,公路,就是渴望逃离之人的自由之地,也是现代人的精神高地。出发与回归,此岸与彼岸,成为现代人的情意结,在对“远方”的精神想象中,逃离现代社会宗法制度对于个体心灵的压抑与禁锢,寻求一种超脱“此岸”的“彼岸”世界。我们邀请北京电影学院李彬博士为我们带来了影话书乡的第一场活动:从《在路上》到《在路上》——“在路上”与“垮掉文化”。我们一同观影,一同阅读,一同深度分享各自的在路上体验。



在充满变动性美国,至少有两件事从未改变,我们对路上永不休止的渴求和在宽广无垠的美国大陆上,对自我的无境追寻。



读书会实录 主讲嘉宾:李彬


《在路上》与“美国梦”


《在路上》这出版之后就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这本书堪称是一部神作,将它改编成电影是很难的。如果撇开电影不谈而专注于书本身,它实际上是一个跟美国梦有关的一本书,因此我们要先了解美国梦是什么。


美国文化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文化状况,要了解美国,就必须要了解美国的清教文化。美国这个国家特殊在它是一个完全的新建立的国家,没有很长的历史,是欧洲的一些移民来到了美洲大陆之后,开辟的国家。那么第一批来到美国大陆的人是一群清教徒。他们由于在欧洲,在英国受到宗教迫害,然后跨国大洋,来到了美洲大陆,建立了殖民地。他们认为他们肩负着一个使命,就是说要把上帝的旨意传到荒芜之地,要在美洲大陆建立一个伊甸园。


最早到达美洲大陆的清教徒建立了两个根据地,并且从这两个根据地开始,一直向西推进,建立了美国这个国家。如果不理解清教,可以说就不能够理解美国,清教可以说是美国社会的一个根。清教徒追求的是勤劳耕作,要建立一个上帝的荣耀之地。清教徒在领导意识,民主意识、敬业精神、开拓精神,以及重视教育方面都对美国社会文化的形成有着很大影响。


开启美国光辉历程的五月花号


清教徒是特别能干,特别能吃苦的,并且与其他宗教信徒不同,他们承认勤劳致富,认可对物质的需求,这也是美国的资本主义特别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清教精神非常崇尚努力工作,节俭、勤俭,因而通常来讲美国人都非常有敬业精神。而且清教徒的这种禁欲主义的节约,又使他们认为任何东西只要多于必需就是浪费,他们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去积累财富,而开拓新建领域就美国人性格中的基本特点,他们不断的要向西,在蛮荒当中去开辟新的生活的地区,所以我们知道西部文学是美国文学当中一个很重要的分支,讴歌这种开拓精神;在二战之后,西部片实际上也算是复活了美国这样一种神话。在西进过程中,实际上是清教徒在进入荒野的过程当中,把荒野变成秩序,从而建立家园,生存下来,所以开拓新的领域一直都是美国人非常重要的特点。


在北美荒芜的土地上,清教徒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开拓进取,将一个蛮荒之地建立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殖民地,所以“美国梦”的内涵就是,只要你努力,只要你开拓,就会收获成功。到现在这都是他们很坚定的一种信念的东西,所以人们总觉得美国人很乐观,很励志,很多美国大片都是一个励志的故事,都是在这儿,都是在谈美国梦。


但是到了一战过后,特别是二战之后,享乐主义盛行,战争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刺激,遇到战争,个人是无力的,很容易就灰飞烟灭,同时美国的资本主义已经高度发达。在《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影片中,就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一战过后整个社会奢华、浮靡的那种状态。这已经完全不是清教文化所倡导的那种节俭文化了。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反“美国梦”的小说和反成长的小说。成长小说与“美国梦”这种励志故事是一致的,讲一个人的成长变化,逐渐成熟,但这个时候文坛上开始出现了反美国梦小说和反成长小说,代表作有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它实际上就是一个反美国梦的小说,主人公盖茨比最后获得了成功,他有那么大一个庄园,每天要办那么多的Party,但是最终人们认可吗他?并不认可,表面上它是一个美国梦的一个鲜明的例子,但实际上看,因为他的出身低微,最终还是会被那些所谓的上层人士所唾弃。而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作为美国当代文学中的现代小说经典之一,也塑造了霍尔顿这个叛逆青少年的形象,也是一部反成长小说。它并不是在讲青年人怎么样一步步在社会中锻炼、磨炼、成长成熟的过程,相反,他一直是在以他的语言,他的想法去揭示这个社会中很多虚伪的东西。


而小说《在路上》是1957年出版的,与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和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一起并列为美国的经典作品,是探索个人自由的主题以及质疑拷问美国梦成功的小说。它的主人公显然不属于主流文化所推崇的人物,不是说我在这个社会中,我要不断的奋斗、奋进获得成功的,相反它是根本就不认同那种价值观,根本就不认同那套物质主义的成功的东西,相反就是要追求随心所欲,和主流价值观对着干,反美国梦。那么也使得由此之后呢,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用“上路”的方式去寻找自我。


《在路上》讲的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通过上路去寻找自我的空间。大家想一下,都市是什么?都市是一个完全由主流文化所构建起来的一个空间,那么我通过“上路”,离开这种主流文化空间,实际上是在路上寻找一个自我生存的空间,这就是《在路上》的意义。


我们来看一下《在路上》其中有一段文字,其实这样的文字在书中随处可见。


“当你驾车同人们告别,望着他们在平原上逐渐朝后退去,成为远处的小黑点似的,你有什么感想吗?围绕在我们周围的世界实在是太大了,而且是别离,但是我们向前探伸,准备迎接天际的下一次冒险。”


他们就是一样一次一次的上路,整个小说分了5个部分,不断的出发回来出发回来,不断的上路的过程。


读书会现场读者



垮掉一代“最大的意义在于对 ”组织人“的反叛


我在这儿提这样两个小题目:文明与压抑,自然与存在。


文明进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在跟人的本性,人的自然属性,人的野性的自我相斗争的一个过程,实际上,做一个文明人就要压抑本能的自我,作为一个超我存在,弗洛伊德讲,超我、本我和自我嘛,要压抑本我,本能的欲望和自己,然后变成一个”超我“,变成一个符合这个社会发展道德需求的这样一个我,所以其实文明过程就是一种压抑的过程,是一个束缚的过程。


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这个城市。城市是我们大多数人生存的地方,城市空间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呢?有很多几何线,摩天高楼,我们的教室,我们的居所,都是会有很多硬性的线条来束缚我们的,特别是,比如你是在写字楼里,空间都是有隔段的,人和人之间是有这种线条和距离感的。


那么就像你说的,我们每个人其实已经变成了大机器里面的一个螺丝钉,现代社会是非常理性的,非常系统化的,如果你想要产生最大的效益,那么也就意味着你们所有人都是整齐划一,这样最有效率,没有那么多废话,没有那么多个性,没有时间去跟你的个性斗争,你都跟我做一样的人。所以在写字楼里面你要穿职业装,你不可能戴着大耳环,不可能留个波浪长发到写字楼里面招摇过市,不可能穿拖鞋、长裙,要规范的职业装,黑裙子到膝上多少,都有很严格的规定,这才是标准化的一个职业干练的现代的一种表现,但是这样一个表现,实际上压抑了人作为一个个体存在的样貌,所有人都是千遍一律的话,那么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垮掉的一代


其实在当时20世纪早期的时候,在美国已经出现了很多这样的书,比如说写“组织人”,比如说写“孤独的人群”,都是描绘这样的群体,这些在现代社会大都市里面生存的群体,作为人的面目越来越模糊,自我越来越迷失,不需要有个性,你只需要随波逐流,你只需要听话。


所以,实际上垮掉一代最大的意义,在于对这种“组织人”的反叛,所以它存在的意义,并不在于他们具体的那些行为方式,而是他们要通过这种方式,用另一种极端来反抗这个极端,那么刚好从哪里去寻找灵感?从自然。因为都市是社会文明极端发展的一个形式,特别是大都市或者新都市,而自然里面是没有那么多的法律规则,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而且自然的东西是跟神秘相关的,是未知的,所以它就会有一种情感的东西,那么投入的自然过程,实际上就是借助一种情感性的东西,解放你的束缚。因为你通过公路进入自然的过程,实际上是你通过这种渠道寻找自我的空间,我离弃的是什么?是什么空间?是那些什么毕业找工作,这个家庭关系、婚姻关系,或者是有各种各样束缚你压制你的这种空间,把它离弃掉,或者说你是逃避掉,然后进入到自然。那个地方是没有人建立法则的,没有法则可以束缚你,所以你觉得是自由的,你进入这种自然空间,你是可以去释放你的生物能的本性。


迪恩这个角色带来了什么?他是一种完全野性的生物本能的人。比如说他这种毫无责任感的性放纵,比如他开车开得特别快,都是男性荷尔蒙的一种释放,是一种非常的野性的,属于自然属性的人的体现,他这就是用这种野性自然的东西,来对抗你、瓦解你成为社会化的一种人工化的异化的人,而这种极端体验,比如性放纵,比如吸毒的体验,比如说高速开车的体验,都是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去体验到我存在、我活着。


相反,在那种高楼大厦里面,束缚的写字间里面你不觉得你自己有存在的意义,因为千篇一律特别容易被替换掉,但是在这种高速开车的过程当中,我觉得我的整个人在燃烧,我觉得我的生命在燃烧,我是在存在的!这个呢我想是垮掉的一代最根本的意义所在,而不是它表面的那些行为,那都是非常非常表象的东西,那背后的意义实际上是对现代理性、科技理性所带来的这种现代社会的一个价值观挑战。这是在当时来讲,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反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那么对垮掉一代的来讲,”在路上“是他们精神状态的最好的形容词,只有不断的飞驰、狂奔,才能够体会到个体的自由与生命的真诚。垮掉的一代无法无天的寻欢作乐也被20世纪60更为广泛的青少年反叛做了铺垫。


本期主题书:《在路上》



本期电影:《在路上》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学八卦史:垮掉的一代是怎么“垮掉”的?
北漂读书记14 一个叫凯鲁亚克的美国人
#2020好书盘点# #紫焰小说读书会#...
他们是一个时代的印记
读几本关于旅行的好书
文穴读书会|面对死亡,眼泪是苍白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