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俄乌争抢的不只是领土,还有作家

用“东摇西摆”来形容乌克兰最近的政治局势十分恰切。这个处在俄罗斯与欧洲之间的国度,面临“脱俄入欧”还是“脱欧入俄”的彷徨。其实,乌克兰本身是一个有着复杂历史文化的国家。许多俄罗斯文学传统中十分重要的作家,其实出生地是乌克兰!让小艺为大家稍微盘点一下吧~

乌克兰的历史,可从公元9世纪的基辅罗斯开始追溯。这是一个维京人建立的君主制国家,一度非常兴盛。不过到了12世纪,蒙古人来了,占领了大部分地区,只剩下两个位于西南边境的公国,这边的人就被称为“乌克兰人”,意为“边界上的人”,这便是乌克兰民族和国家名称的起源。

17世纪中期,乌克兰成为了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1917年俄罗斯帝国瓦解,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乌克兰和俄罗斯依然处于同一个联邦制国家的整体之内,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乌克兰才又作为一个独立的政体出现在国际舞台上。所以,对不少经典性的俄罗斯文学家,我们也并不精确、清晰地意识到他们身上还有“乌克兰人”这一文化标签。

果戈理

最有名的一位,当属果戈理了。俄罗斯和乌克兰,一直在争抢这位文学大师。

果戈理

果戈理(1809-1852)成长于乌克兰波尔塔瓦,祖先是来源于乌克兰的小贵族。果戈理从小喜爱乌克兰的民谣、传说和民间戏剧。在乌克兰农村的生活是他创作的重大素材,农村生活促成他写成了《狄康卡近乡夜话》、《马车》、《死魂灵》等与农村有关的佳作。

1831年9月,他的短篇小说《狄康卡近乡夜话》发表,情节迂回曲折,充满幻想,具有乌克兰民间风格,内容大部分根据乌克兰民间传说写成,吸取了民间狂欢文化的营养,充满了欢快和幽默的语言,歌颂劳动人民的智慧、勇敢、情爱和热爱自由的性格,嘲弄邪恶势力的愚昧,被认为受了浪漫主义的影响。9月,他出版了以这篇作品的题目命名的短篇小说集,受到了普希金和别林斯基的好评。

一直以来,果戈理都被誉为俄国文学史上继普希金之后又一座丰碑。果戈理诞辰200周年,俄罗斯为了表达对 “国宝”的怀念,把2009年定为“果戈理年”。从年初,果戈理纪念活动,就大张旗鼓地举行:学术研讨、艺术展览、戏剧节、影视作品展映,林林总总达1500项。就连喜欢跆拳道这类硬功夫的总理普京,也静下心来画了幅《霜凝窗花》献给了果戈理——他用15分钟挥毫而就的作品,灵感来自果戈理的中篇小说《圣诞节前夜》。此画在1月的拍卖会上以3700万卢布高价售出,所得款项据说要用来“完善”位于莫斯科的果戈理博物馆。

就在俄罗斯热热闹闹地纪念他们的伟大文人时,乌克兰人坐不住了。很多文艺界人士高调表示,果戈理明明就是乌克兰人。他生在这里,长在这里。看看他的成名作《狄康卡近郊夜话》吧,“全部都是在描绘乌克兰大自然的诗情画意,讴歌的也都是乌克兰人民勇敢、善良和热爱自由的性格。”

不甘示弱的乌克兰人甚至在果戈理的家乡波尔塔瓦举办了声势浩大的文学节;书店里到处是乌克兰语版的果戈理小说,其译者甚至擅自改动了书中的句子,将“伟大的俄罗斯大地”变为“伟大的乌克兰大地”。

谢甫琴柯

谢甫琴柯

塔拉斯·格里戈利耶维奇·谢甫琴柯(1814-1861),是俄罗斯帝国时期的一个农奴。但他也是乌克兰第一个杰出的民间诗人,被称为“科布查(乌克兰一种弦乐器)歌手”。他的诗篇采用朴素的民间形式,主要内容是反映乌克兰人民的苦难生活,发抒对故乡的挚爱。

1840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科布扎歌手》,1841年创作长诗《海达马克》,以18世纪乌克兰农民反波斗争为题材。另以当代乌克兰农民生活为题材写有诗集《三年》(1843-1845)。

因为他的文名,沙皇便下令召见他。召见时,在宫廷的侍从武官、大臣、将军和外国使节,都恭候御驾,木然肃立。唯有谢甫琴柯一旁冷眼观望。沙皇驾到,所有的人都弯下腰,向君主致敬。独有谢甫琴柯凛然屹立,并从头到脚打量着威风不可一世的沙皇。“你是什么人?”沙皇叫道。“我是格拉斯. 格里高列维奇.谢甫琴柯。”诗人不卑不亢回答说。“那你为什么不向我鞠躬?我是俄国的皇帝,举国上下,谁敢不向我低头?”谢甫琴柯沉着地答道:“不是我要见你,而是你要见我。如果我也像周围这些人一样,深深地弯下腰,那么请问,你能看得清楚我吗?”沙皇听了无言以对。1847年,谢甫琴柯被沙皇以“革命罪”被捕下狱,不久,又被流放。

在他1861年47岁寿辰后的一天于圣彼得堡与世长辞。他先被埋葬于圣彼得堡的斯摩棱斯克墓地(非东正教属墓地),但为了履行塔拉斯在诗中《遗嘱》(Запов?т)的遗愿,他的朋友安排用火车将遗体运出莫斯科,接着以马车转送到他的故乡,最后于5月8日安葬于卡尼夫的僧侣山,面对着基辅罗斯文化的母亲河──第聂伯河。

 

 

柯罗连科

柯罗连科 (1853~1921) ,生于乌克兰沃伦省日托米尔城一个贵族出身的县法官家庭。自幼目睹乌克兰农民的苦难生活,深表同情。

鲁迅在《摩罗诗力说》(1907)中曾谈到柯罗连科的作品。我们非常熟悉他的作品《火光》: “很久以前,在一个漆黑的秋天的夜晚,我泛舟在西伯利亚一条阴森森的河上,船到一个转弯处,只见前面黑魆魆的山峰下面,一星火光蓦地一闪。……”

《盲音乐家》是柯罗连科的代表作,一八八六年在《俄罗斯新闻报》上连载,受到读者的好评。作者对这一本作品做了大量修改后,在一八八六年第七期的《俄国思想》杂志上重新刊载。这是一部心理小说,描写一个盲孩的成长过程。作者对人物的精神面貌做了深刻、细腻的刻画。书中通过一个盲孩在自己的努力和亲人的帮助下成为一名著名音乐家的经历告诉人们,一个残疾人只要有坚强的意志,一定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哑口无言》(1895)是1893年作者游历美国之后写成的,叙述一个被诱骗到美国去寻求幸福的乌克兰农民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悲惨经历。骗到美国去寻求幸福的乌克兰农民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悲惨经历。

1900年柯罗连科当选为俄罗斯科学院的名誉院士。1902年,为了抗议非法撤销高尔基当选的名誉院士资格,和契诃夫一起声明放弃自己的这个称号。1905年革命失败后,写了特写《索罗庆采悲剧》(1907)、论文《司空见惯的现象》(1910)等,揭露沙皇政府迫害人民的暴行。1905至1921年写作 4卷本自传体小说《我的同时代人的故事》(1922),广泛地涉及19世纪60至80年代社会运动的发展,写出了当时与民粹主义倾向有过联系的俄国一般知识分子所经历的道路。

安娜·阿赫玛托娃

安娜·阿赫玛托娃

安娜·安德烈耶夫娜·阿赫玛托娃(1889-1966),被传记作家伊莱因成为“俄罗斯的安娜”,她出生于敖德萨,正是现在乌克兰亲政府武装和反政府武装激烈交火的地方。

在移居彼得堡后,每年夏天,阿赫玛托娃都要随父母到南方的克里米亚别墅度假。1907年毕业于基辅符杜克列耶夫中学。

在阿赫玛托娃的爱情生涯中有一个重要的人物是鲍·安列坡。阿赫玛托娃的诗集《白鸟集》和《车前草》的大部分诗是献给安列坡的,诗歌中激荡着感情的洪流……但是,1917年十月革命成功,身为白军军官的安列坡被迫逃往英国。同时也有不少诗人、作家因不了解革命而远走异国他乡。对于当时的移民倾向阿赫玛托娃则表示“不与抛弃故土的人为伍,尽管她当时也不了解无产阶级革命,但她没有逃避,也没有后退。她寄予这片生她养她的故土以深厚的感情,作为一名诗人,她的诗充满了公民感。

但是,1946年斯大林通过苏联作家协会发表的评论对她进行了最为恶毒的攻击:“她的诗歌局限在非常小的范围之内。它的基础就是恋爱与色情的曲调,与悲哀,忧郁,死亡,神秘主义和注定灭亡交织在一起。不完全是修女,不完全是荡妇,更确切说,是混合着淫秽和祷告的荡妇与修女。”可如果用另一种表达方式来描述的话,可以说——那是一种任何压制、迫害与苦难都无法压垮的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

布尔加科夫

布尔加科夫

米哈伊尔·阿法纳西耶维奇·布尔加科夫(1891-1940),他是俄罗斯族人,但却出生于乌克兰基辅。有人认为,他的代表作《大师与玛格丽特》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

1916年,他从基辅大学医疗系毕业后,参加了白军。他还曾被短暂征入乌克兰民族军。1924年他完成了《白卫军》(1966年出版),以编年史的形式讲述了一个白军军官的家庭,这个家庭的成员们都加入了白军,但他们最后不是死去,就是改变初衷。一听“白军”,在我们的概念中直觉是“坏人”,在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中确实如此,但在乌克兰这边,未必如此。

巴别尔

伊萨克·埃玛努伊洛维奇·巴别尔(1894-1940),和阿赫玛托娃一样,他也出生在敖德萨。

早在上世纪30年代,鲁迅在编译俄罗斯小说集《竖琴》的时候,就将巴别尔作为俄罗斯小说大师进行了提及。

短篇小说集《红色骑兵军》,是巴别尔的代表作。素材都来自他在骑兵部队服役的经验。他于1939年被指控为间谍,1940年被枪杀。他的最后遗言是“让我写完我的作品”。1954年,苏联当局给他平反。

巴别尔最特别的地方在于,他善于捕捉纷杂的生活场景中某些特别有意味的瞬间,将这些瞬间迅速定格,变成一幅犹如耶稣受难图一般的画面。画面是无需解释的,它自身会说话。这使得巴别尔往往能够用很省的篇幅表达“宏大”的主题。1986年,《欧洲人》杂志选出100位世界最佳小说家,巴别尔名列第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作家止庵:从文学中读懂乌克兰
    真相:末代沙皇将500吨巨额黄金流落中国之谜(14)
    被误解的“俄国名人”,竟都来自乌克兰?
    #ys0460克里米亚问题与乌克兰民族构建(五)
    乌克兰和俄罗斯仇恨的根源在哪里?这要追溯到沙皇和苏联时代喽!
    | 二战 |难道是圣诞老人的庇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