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患者肖像:陀思妥耶夫斯基

▎患者肖像:陀思妥耶夫斯基

他最著名的肖像是那幅瓦西里·哥利耶維奇·別羅夫于1872年繪製的油畫。在那張黑色背景的肖像畫中,我們看到一個五十歲的俄國人佝僂著身子坐在一張椅子上,他的頭髮和鬍鬚像荒草般稀疏,他身上披著一件過于寬大、皺皺巴巴、似乎多年不曾洗燙的舊大衣,獨自坐在那裏出神。這是一位老農在某個火車站的長椅上等候一列火車將他載往他鄉,去繼續飽受磨難的生活?還是一個罪犯坐在一間陰暗的審訊室裏,等待接受對他所犯罪行的無情審判?抑或一個已經傾家蕩産的賭徒,在絕望之後正沉浸于對那些瘋狂瞬間的失神回憶之中?

面對這幅油畫你會最終將視綫定格于畫中人的那雙眼睛。那雙眼睛正在回避著你的視綫,仿佛怕被你的注視燙傷;他在盯視著什麽,但他的眼神是發散的。你似乎可以感覺到他的左眼皮正在緊張而神經質地顫抖。如果你長時間地注視那只左眼,也許你會感覺到畫中人的整個半邊臉都在顫抖,于是你的心也會隨之緊張地顫抖起來。

1863年的一個夜晚,俄國文學評論家斯特拉霍夫的家中有客登門。來訪者是他的好友、寫過《白夜》、《被侮辱與被損害的》等長篇小說、早在十八年前就被別林斯基稱爲“俄羅斯文學天才”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此時這位作家已從西伯利亞流放歸來,正在彼得堡與哥哥合辦《時報》雜志,他喜歡晚上散步時拐進常給雜志寫稿的斯特拉霍夫家裏坐上一會兒,隨便聊聊。

那天晚上他們談得很開心。話題可能是文學,也可能是政治或哲學。斯特拉霍夫坐在一張桌子旁邊,陀思妥耶夫斯基則顯得非常興奮,他一邊慷慨陳詞一邊邁著大步在屋子裏走來走去。談話當中斯特拉霍夫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觀點表達了贊許,這使得陀思妥耶夫斯基更加激動。他在屋子中央停步站定,臉上顯露出一種極端亢奮的表情,情緒似乎抵達了高潮。斯特拉霍夫等待他的作家朋友說些什麽,陀思妥耶夫斯基張開嘴巴,却欲言又止,似乎正在頭腦中尋找恰當的詞句。這種沉默持續了一會兒,忽然,從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喉嚨裏發出了一種十分怪异的、持續不斷的、絕非人語的聲音。然後,他暈倒在地,身體不停地抽搐,嘴角流淌出白沫。

在弗洛伊德看來,陀思妥耶夫斯基豐富的人格中有四個突出的方面:“富有創造性的藝術家、神經症患者、道德家和罪人。”在毛姆眼中,陀思妥耶夫斯基“自負、多疑、急躁、自私、輕率、過分謙卑、不可信賴、心胸狹窄、愛吹牛又不寬宏大量”,但他同時又具有“勇氣、大度和慈愛的品質”。在讀者的心目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寫出過《罪與罰》、《卡拉馬佐夫兄弟》等不朽名著的偉大作家。

當代醫學家認爲,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嚴重的癲癇病患者。

據說陀思妥耶夫斯基從童年時期就開始出現癲癇症狀。從三十九歲開始,他把自己的每次發病都記錄在一個筆記本上,直至這位作家于五十九歲去世爲止,那個筆記本上一共記錄了102次癲癇發作。

陀思妥耶夫斯基坎坷跌宕的經歷和他複雜多面的人格吸引著人們去對他進行剖析和解讀。1928年,弗洛伊德發表了一篇題爲《陀思妥耶夫斯基與弑父者》的論文,評論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長篇小說《卡拉馬佐夫兄弟》,幷運用精神分析學的方法對這位作家癲癇症的起因提出了假說。弗洛伊德認爲,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癲癇症幷非生理因素造成,而是源于他心中隱藏的對父親之死的負罪感——也就是說,是心理原因造成的。弗洛伊德認爲,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身上存在著戀母弑父的“俄狄浦斯情結”,在他十八歲時,父親突然去世,于是內心深處短暫的狂喜和隨之而來的强烈負罪感引發了他的第一次癲癇發作,而“弑父”和“罪惡感”正是穿貫穿于《卡拉馬佐夫兄弟》的兩個重要主題。

弗洛伊德的這種觀點在最近幾十年已經被基本否定。當今的學者和醫學專家們普遍認爲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癲癇病幷非純心理症狀,而是由生理原因引起的——腦部受損或者家庭遺傳。很長一段時間人們相信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父親是被手下的農奴殺死的,但有證據顯示他也有可能死于癲癇發作;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兒子不但同樣患有癲癇症,而且死于癲癇發作。

假如你是一位腦科醫學專家,當你瀏覽了一幅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肖像之後,可能有一件事逃不過你的眼睛:你會發現這位作家臉部的明顯呈不對稱狀。臉部不對稱正是腦部畸形的一種生理表現。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中不乏癲癇病患者。《白痴》裏的梅什金和《卡拉馬佐夫兄弟》中的斯麥爾佳科夫都患有癲癇病。《白痴》中有一個段落描寫了主人公梅什金癲癇發作前短暫的狂喜狀態:

他順便想到,他在發癲癇病的時候,幾乎就在發作之前,還有一個預備階段(不過,倘若在他醒著的時候發作的話),就在他心中感到憂鬱、沉悶、壓抑的時候,他的腦子會霎時間豁然開朗,洞若觀火,他的全部生命力會一下子調動起來,化成一股非凡的衝動。在閃電般連連閃爍的那些瞬間,他的生命感和自我意識感會增加幾乎十倍,他的智慧和心靈會倏忽間被一種非凡的光照亮;一切激動、一切疑慮和一切不安,仿佛會霎時間歸于太和,化成一種高度的寧靜,充滿明朗而又諧和的歡欣與希望,充滿理性與太極之光。但是,這些瞬間,這些閃光,不過是對于那最後一秒鐘(從來沒有超過一秒鐘)的預感,從這一秒鐘起,這病就發作了。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給哥哥的信中寫道:“以往每次我經歷這種神經紊亂時,我都會把它用在寫作上;在那種狀態下我會比往常寫得更多,也會寫得更好。”

神經病學專家愛麗絲·弗萊厄蒂在《午夜的疾病:寫作驅動力、作者心理阻滯及大腦的創造性》(TheMidnight Disease: The Drive to Write, Writer's Block, and the Creative Brain)一書中提到一種叫做“多寫症”(hypergraphia)的心理問題,它是癲癇病的一種幷發症(也就是說患有癲癇病的人往往也會染上此症)。這種“病”的患者會感覺到一種持續而旺盛的、難以控制的書寫衝動,他們總是寫個不停,好像著了魔。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高産作家,他一生寫了十九部長篇和中篇小說,幷留下了大量的筆記、日記和書信文字。他的筆記本中經常寫得密密麻麻,夾雜著圖畫,讓人感覺作者似乎想把紙上的每一處空白都全部填滿——這正是“多寫症”的特徵之一。

陀思妥耶夫斯基幷不是著名作家中唯一一位癲癇患者。

英國作家劉易斯·卡羅爾因寫《愛麗絲漫游奇境》出名,他也是一位癲癇病人(同時有可能患有“多寫症”)。《愛麗絲漫游奇境》中描繪了很多奇妙場面:愛麗絲墜入深深的兔子洞,她的身體可以忽然變小,也可以忽然變大。有一種說法:這些童話場面來源于卡羅爾癲癇病發作時的幻覺。這種說法雖然未被證實,但醫學界確實曾把一種神經性疾病用這個童話來命名——這種病的患者在視覺、聽覺和對自身的感覺方面出現偏差,眼中看到的物體往往比實際大得多或小得多,這種病有一個別名,叫做“愛麗絲漫游奇境綜合症”。

法國作家福樓拜和莫泊桑也都患有癲癇。福樓拜在書信中描述過自己發病時的感覺:“開始時你的頭腦中感覺到它的來臨,于是你覺得自己將要發瘋。接著你就瘋了,對此你心知肚明。你感覺你的靈魂正離你而去,于是你竭盡全力地想要留住它。死亡一定就是這個樣子,當它來臨時我們十分清楚。


作者比目魚,七零後,業餘寫作,小說、隨筆、書評等散見於國內刊物。著有隨筆集《虛擬書評》,讀書網站“讀寫人”創辦人。

題圖陀思妥耶夫斯基肖像,瓦西里·格里哥利耶維奇·別羅夫 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纪念陀思妥耶夫斯基:他在极尽苦难中抵达人类心灵最深处
听纳博科夫吐槽,聊写作
鲁迅评陀思妥耶夫斯基:布置了精神上的苦刑 拉了不幸的人来拷问给我们看
弗洛伊德素描肖像与油画对照
这一次,阿乙终究落败于加缪——评阿乙《下面,我该干些什么》
俄国与艺术:重新审视托尔斯泰和柴可夫斯基的时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