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店眼:和顺图书馆,最美的乡村图书馆

按: “书店眼”今天的主角,不是书店,是一家图书馆。其实意思一样的,留下,或者说,盘活一点儿关于书和阅读的记忆。在我们看来,和顺图书馆的美丽,不单因为她的风景,她的历史,更多是因为至今还在那里使用她的乡民。正如本文作者所说,“借”和“阅”才是图书馆的应有之义,这也是今天不少名气远比和顺图书馆大的乡村图书馆所稀缺的。

和顺是个小地方,但又有着与小地方不相称的名声和热闹。在历史云烟差不多快要散逸干净的时候,前些年一部《我的团长我的团》让这个小镇成了新兴的文艺范儿旅行目的地。去那儿怀怀旧,追忆抗战远征军和民国文化的遗存,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就如同其他突然出了名的旅游景点一样,和顺也少不了大规模的外地人进驻。为了追求内心的宁静,他们或开店,或翻修旅馆。曾经宁静的街道飘荡着建筑工地的灰土和噪声,这自然也是情理之中的结局。

尽管如此这般的变化让人不知所措,但延续了数百年的聚落自有它稳固自身形态和精神的手段,比如依然矗立着的宗祠们,再比如安静地坐落在村口的、我们今天的主角:和顺图书馆。

这是一座乡村图书馆,但又不像一座乡村图书馆。它的特殊从中门上胡适为其题写匾额大概就可瞥见一二。

图书馆的源起可追溯至清末的一次乡贤议事。那是1905年,村里的同盟会员们和倾向革命者聚集成立了 “咸新社”,并开始举办面向公众的资料室。1924年时,和顺本地的青年又成立了“和顺阅书报社”。1928年,为满足日益增加的需求,书报社与咸新社的资料室合并而成和顺图书馆,并于次年迁入咸新社旧址,馆藏图书当时即达一万两千余册。

图书馆还在缅甸曼德勒设有经理处,负责书报订购。之所以如此安排,是因为和顺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从上海直接寄送报刊的速度反而比不上经由缅甸转运来得快。这些艰难的运输史都被概括在了图书馆的那副对联里:“书自云边通契阔,报来海外起群黎。”

图书馆在国内声名日隆还与其抗战期间的贡献有关。1934年,在局势日益紧张之时,图书馆利用华侨捐赠的收音机,创办了《和顺图书馆无线电三日刊》,并分发至几公里之外的腾冲县城和临近的乡村、机关、学校、商店。在抗战全面爆发后,因为经费短缺,他们经由旅缅华侨的帮助,在缅甸发行奖券(彩票),募集资金后又顺应民意,将《三日刊》改为日刊,在滇西南产生巨大影响。

和顺图书馆在抗战史上留下的最厚重一笔,当属它曾经作为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司令部驻地而见证了腾冲的光复——1944年的腾冲也成为抗战时期我国首个被光复的县城(更多细节可参考余戈,《1944: 腾冲之围》,三联书店,2014)。

现在图书馆的规模比过去有所扩充。其主体部分是一个两进的小院,院里坐落着两栋二层小楼,前楼(借书楼)建于1938年,建筑风格比较“中西合璧”,现在看来依然雅致;后楼(“藏珍楼”)建于1998年,就没有什么风格可谈了。图书馆第二进院落的两侧院墙上各开了一个小门,分别通向西侧的文昌宫(原乡小所在地,现辟为抗战远征军事迹陈列馆)和东侧的土主庙(现已在原址建成一座新的藏书楼)。

我去的时候在馆内阅读和参观的人并不多。利用这个时机,我找到值班馆员并说明了身份和目的,她欣然答应给我做向导。这位馆员很自豪地告诉我,中国现在平均60万人共享一个图书馆,但是在和顺却是几千个人就能共享一个。而更让人称道的是,图书馆的藏书远远超出大家对一般乡村图书馆的想象。其馆藏目前已达到八万余册,分列为古籍文献、民国文献、地方文献、现代文献四大类。

古籍和民国文献全部藏于后面的“藏珍楼”,建国后至世纪末的出版物藏于前面借书楼的二层,而晚近出版的一万余册图书以及当期报纸、杂志则藏于借书楼一层,图书外借处也设于此,以方便读者借阅。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不是北上广深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原来在中缅边境这个边陲小镇
腾冲和顺图书馆,中国最大最古老最优美的乡村图书馆
和顺印象
图书馆:让生活更美好
和顺是云南著名的侨乡,侨居海外的村民达上万人,比当地居民还多
云南腾冲:边城崛起的文化密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