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斋雅趣 | 食柿与画柿


柿子,原产地在中国,已有上千年栽培史。一般十月成熟,果实扁圆,颜色浅黄到深橘红色不等。品种主要分甜柿和涩柿两类。前者已成熟脱涩,可直接食用,后者需经人工脱涩方可食用。柿子营养丰富,且兼具药用价值,深受大众喜爱。


据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载,柿有七绝:"一多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蠹,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滑,可以临书"。因"柿"谐音"事",古人便将诸多种喜庆吉祥的内涵融入其中,如"事事如意"、"四(五)世同堂"、"事事安顺"、"事事有余、"事事清白"等。又或与"如意"之物组合在一起,组成"事事如意"的吉祥图案,常用于生辰、庆贺、婚礼之器物,广为流传。


在中国书画史上,以柿子入画的情况并不少见,那么。柿子在中国传统书画中的具体面貌是怎样呢?本刊记者就此专访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央美院书画鉴定博士邱才桢。


于非闇丹柿 纸本设色101cm×58cm


《节气》:以柿子图为代表的果实类题材入画始于何时?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邱才桢:果实题材从宋代开始就已经产生,例如桃、荔枝等都是常见的题材。两宋是较为和平的时期,因而经济的繁荣能够得以保障。尤其宋代的江南地区,农业十分发达,是最富庶的鱼米之乡。北宋东京、南宋临安都是当时最繁华的都市,工商业活动异常繁忙。随着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艺术领域也出现了世俗化的倾向。一些表现日常生活的风俗画应运而生,果实类的题材也是这种世俗化的一个表现。不过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果实类题材还不算是受重视的题材。


由宋入元,再历经明清,果实类的题材得到不断的发展。特别是到了近现代,各方面都变得世俗化,对这种口腹之欲的表现也越来越受到欢迎。如虚谷、赵之谦、吴昌硕等海派艺术家以及于非闇、齐白石等人都画了许多果实图。于非闇的《丹柿图》、齐白石的《事事如意》、《柿酒图》等都是十分典型。


沈周《荔柿图》 纸本墨笔 1480年 127.8cm×38.4cm 故宫博物院藏


《节气》:柿子图的发展史大致是怎样的?


邱才桢:从现有史料看来,一幅传为宋末元初法常(牧溪)的《柿图》应是最早的柿子图。到了明代,吴门画派领袖沈周学习法常,他的许多花卉蔬果画都带有法常的影子,可以说基本和法常笔下的蔬果相类。如他的《荔柿图》造型洗练朴实,风姿与气骨并存,具有水墨写意禅画的韵味,可以说是开一代新风。清代以前,这种柿子图一般都是文人的笔墨趣味,能不能吃是个问题,也不会给人食欲。到了清末民国近现代时期,经过扬州八怪、海派艺术家的发展以及齐白石等人的创造,画家笔下的柿子都是现实生活中的柿子,具有生活气息,能够勾人食欲。


《节气》:如何看待画家对"口腹之欲"的表现?


邱才桢:齐白石的画让人觉得亲切就是因为它跟人的口腹之欲产生了关系。他笔下的柿子图或者其他蔬果图,都已经不是纯粹的客体审美对象,这些画面元素可以进入人的身体,让人产生味觉上的快感。我们认为,味觉比视觉更有交融感。所以大家对这种味觉会更加兴奋。在古人看来,人们对口腹之欲的亲近和排斥是个人节操高低的表现之一。例如和尚不吃荤只吃素,甚至不吃,这都是品格高尚的一种表现。


(传)法常柿图纸本水墨35.1cm×29cm日本龙光院藏


《节气》:宋代法常(牧溪)的《柿图》)被认为是禅画的经典之作,您怎么看这幅画和法常的艺术?他为什么要选择柿子来表现?


邱才桢:法常活跃于宋末元初,善画观音、鹤、猿等。年轻时曾中举人,后不满朝廷政治腐败而出家为僧。由于禅画艺术传达的思想与宋代的审美不相符,所以他的画当时在国内的不太受欢迎,但在日本画坛却赢得了极高的评价,他的作品也大都流传到了日本。不过到了明代,法常在画史上的地位被重新提起,例如宋濂、沈周等人对他颇有赞誉。


这幅《柿图》相传为法常的作品,画面中五个柿子一字排开,剩下一个位于中部下方,拉开了层次感。正中间那个柿子颜色最深,体积最大,其余柿子墨色浓淡不一,最边上两个甚至只有线条勾勒的轮廓。不过为了统一整个画面,作者用浓墨勾出了将所有柿子的柿蒂。从整个构图上看来,这幅画的空间感非常强,或许我们可以理解为作者的心理空间甚至是无垠的宇宙空间。


在禅宗的宗旨里,大千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有意义,不是只有画世人公认的重大题材或者梅兰竹菊这样的清品才能表现一定的道理。


齐白石事事如意(扇面)40年代19cm×53.2cm朱屺瞻原藏


《节气》:齐白石是20世纪画柿子图的代表,尤其是三四十年代他创作了许多柿子图。他的柿子图(果实图)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如何看待他的这类果实题材?


邱才桢:齐白石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比较独特的艺术家。他出身于农村,早期没有受过正规的文人艺术教育,也没有深厚的家学可以得到熏陶。他曾种过地,蔬菜瓜果与他生活息息相关。因而早期的他算是一位生活在平民阶层的民间画家。


1917年,齐白石离开家乡远赴北京,后来又移居法源寺。身在异乡的他时常思乡,就像古代的文人一样感时怀乡,于是只有寄情于诗文、书画。


实际上齐白石的蔬菜瓜果类题材画也可看出从沈周那里演变的痕迹,只是齐白石变得比较多。沈周晚年自号"白石"、"白石翁",齐白石原名纯芝,后改名璜,字濒生,亦号"白石"、"白石翁",这种"模仿"亦可看作他对沈周的推崇。


齐白石的柿子图、蔬果画不同于他之前那些人的风格,它们里面涵盖了一种思乡情结,并且表现了他的饮食爱好。例如他非常喜欢画白菜,不仅是因为白菜有文人追求的"清白"之意,还因为他爱吃白菜。


齐白石能用最日常的题材入画,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平常心。他尊重自然,热爱生命,将乡间情趣的题材转换为文人画的表现的方法,同时联结了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注入了日常生活中最简朴而直接的感情,所以他的蔬果题材广泛受到人们的喜爱。不管是他的柿子图还是其他蔬果图,都十分具有生活气息,而不是像前人一样可看不可食。这种对于现实生活的关怀让他的艺术出类拔萃。


齐白石世世太平 1952年 66cm×39.5cm 中国展览交流中心收藏


《节气》:有人认为这种世俗化的果实题材完全是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是非常俗气的东西。雅与俗的关系究竟如何?


邱才桢:齐白石的作品有一部分十分精彩,但也有不少非常俗气。总的说来,他是一个成就很高的艺术家。雅俗不一定有统一的标准,时代不同,评判标准也就不一,因此不能一概而论。


齐白石世世太平1952年66cm×39.5cm中国展览交流中心收藏


诗人刘禹锡《咏红柿子》写道:晓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本因遗采掇,翻自保天年。红柿于眼前,无限情趣生。赏柿,画柿,食柿,亦是金秋时节一大乐趣。


(邱才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央美院书画鉴定博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九三学社社员。)



-------- 近期《节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寒露,赏齐白石画柿子,事事如意!
齐白石画柿子,恭祝2017事事如意
名作 | 历代名家画柿子,祝君事事如意!
历代名家画柿子,祝君事事如意!
齐白石画中的柿子,“柿柿如意”陶瓷摆件的寓意是一样吗
2018,借物送福,祝你柿柿如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