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房·话题 | 如果当初德国赢了一战会怎样?

 

1918年11月11日德军在贡比涅(Compiegne)附近投降,一战宣告结束。然而战争本可能以另一种更为人称道的方式于1918年春结束,前提是鲁登道夫(Ludendorff)攻下巴黎并向英吉利海峡迈进。这差点就实现了。如果真做到了,那二十世纪的欧洲又会是怎样一番局面?


一九一四年德皇视察东线战场。


如果当初德国赢了一战会怎样?

文 | Martin Kettle 译 | 路弗兰


“如果当初的结果不同,后来会怎样呢?”,对于信奉万事皆是神的旨意或者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铁律来看待一切的人而言,这个问题让人恼火。而对于研究苏俄的历史学家爱德华·卡尔(EH Carr)来说,对历史上发生过的事做与事实结局相反的假设不过是场“猜谜游戏”罢了。但《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的作者汤普森(EP Thompson)却认为这样的反事实猜想是“没有历史根据的胡扯”。


东普鲁士农妇给东线战场的德国士兵分发食物,一九一四年。


另外有些历史学家则承认这种想法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历史学家须时刻将自己置放到过去的某个时间点上,基于当时的已知信息,事态可能会发展成和事实不一样的结果,”约翰·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这样写道。休·特雷弗-罗珀(Hugh Trevor-Roper)表示,在历史上的任何时刻其它可能都确曾存在,认识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士兵奔赴前线,一九一四年。


还好,这些言论并没有吓到小说作家或是普罗大众。德国在1940年拿下英国的这种可能性在有了时间距离的间隔后成为从一堆“历史结果的其它假定”中发掘出来的国家宝藏。早在1964年,由凯文·布朗洛(Kevin Brownlow)和安德鲁·莫罗(Andrew Mollo)执导的影片《纳粹暴行录》(It Happened Here)就曾提出了在当时无法想象的观点,即希特勒统治下的英国,集体协作能得到蓬勃发展。最近也出现了一系列探讨这个主题的小说,其中包括罗伯特·哈里斯(Robert Harris)的《祖国》(Fatherland),欧文·西尔斯(Owen Sheers)的《抵抗》(Resistance)。此外,还有桑森姆(CJ Sansom)的《统治》(Dominion),小说虚构了一个1952年的维希英国(Vichy Britain),整个国家处在比弗布鲁克勋爵(Lord Beaverbrook)和奥斯瓦德·莫斯利(Oswald Mosley)的统治下。


在俄罗斯作战的德国兵们站在积雪的战壕里,有几个已经死了,一九一四年。


比较而言,拿一战做反事实猜想的频率并不是很高。但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却是另类之一,他写了一篇论文来探讨1941年8月欧洲战事全面爆发时英国置身事外的可能性。弗格森是个欧洲怀疑论者,过度热衷于将德皇描述成后来的欧盟的教父。他的论文因此受到了连累,但是他的那段1914年内阁辩论的文字却很有吸引力,因为赫伯特·阿斯奎斯(Herbert Asquith)领导的自由党政府当时要避开战事很容易——而且确实差点就真那样做了。


蒂尔西特镇(译注:加里宁格勒州苏维埃茨克的旧称)火车站的伤兵,一九一四年。(译者按:德式头盔,且此地当年是德国地)


今年是一战百年,围绕何为恰当的纪念形式以及这场大战的影响何在,2014年肯定少不了辩论。现在,对战争的争论主要在互不理解的两方阵营展开。一方面,有人认为,正如玛格丽特麦克米兰(Margaret MacMillan)最近所说,一战是“一场深陷泥潭的,彻头彻尾的灾难”。另一方面,也有人坚称无论如何一战“自有其意义”。麦克米兰说现在所有各方都认为自己理由正当。“你如果以为他们被蒙蔽了双眼,那你这种充满优越感的想法就错了”。


俄国兵教德军战俘跳舞,东线,俄罗斯,一九一五年。(译者按:强颜欢笑只为了不挨枪子儿)


但是一战的意义究竟何在呢?答曰,这是一场帝国之间的战争。当然是。只要下点功夫来对各帝国加以区分,该回答尚可接受。但是这种区分在这场两极化分明的辩论中几乎从未有过。辩论的一方信奉为国牺牲的集体神话(当然这一派主要在英法两国),而另一方则认为那是一场深陷泥潭的,彻头彻尾的灾难。


东线德国兵迎接德意志帝国邮政车,俄罗斯菲利波沃,一九一五年。


我们明年应该做更多审视,并去超越这些主导叙事。随着百年纪念的到来,一点反事实的假设可能更有助于该审视过程。


在暴风雪中抵达目的地后,德国兵们涌到野战厨房喝一碗热汤暖暖身子,一九一六年。


1918年11月11日德军在贡比涅(Compiegne)附近投降,一战宣告结束。然而战争本可能以另一种更为人称道的方式于1918年春结束,前提是鲁登道夫(Ludendorff)攻下巴黎并向英吉利海峡迈进。这差点就实现了。如果真做到了,那二十世纪的欧洲又会是怎样一番局面?


德国在里加庆祝胜利,士兵们列队站好,大广场旁的圆顶建筑是俄罗斯东正教堂,一九一七年。


显然,那个欧洲会由德国来支配和主导。可那是什么样的德国呢?是奉行军国主义、保守高压路线的那种俾斯麦式的普鲁士强权?或者是二十世纪早期在其境内会爆发欧洲最大规模工人运动的德国?1918年后的德国历史本可能存在上述两种途径的较量,且没人能断定最终哪种会占上风。


被德军大炮击中爆炸的俄国弹药火车,波兰科索瓦,一九一七年

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若是德国取胜并通过波茨坦条约来对战败的盟军国家强行实现和平的话,就不会有赔款和怨愤,因为这些其实都是法国在凡尔赛强加给一战的。德国的胜利会使后来希特勒崛起的可能性变得渺茫。若是那样,接下来的犹太大屠杀乃至二战都不一定会有了。若是德国犹太人躲过了此劫,希特勒战败后的犹太复国主义也许就无法拥有其国际道德力量了。中东地区的现代史会大大改变—因除上述理由外,还有土耳其会成为1918年的战胜国之一。


铁路线旁的残破俄国汽车,乌克兰捷尔诺波尔,一九一七年。


德皇时期的欧洲,一个战败的法国,而不是德国,更有可能成为法西斯主义的温床。但是有鉴于其钢铁和煤炭资源产地阿尔萨斯-洛林由德国控制,法国的陆海两军实力会受遏制。与此同时,一个战败的英国会在赫耳果兰湾(Heligoland Bight)一役后见证其海军的没落,被迫将其在中东和海湾地区的石油利益转让给德国,无力遏制印度民族主义。一旦如此,大英帝国将难以为继。今天的英国会因此成为一个社会民主共和制的北欧小国——就像是一个没有王子的丹麦国。


俄军放弃了物资器材、砸毁了车辆和大炮,乌克兰捷尔诺波尔,一九一七年。


与此同时,美国的参战会因德国的胜利而落空,然后会成为一支坚定地奉行孤立主义的力量,而不是国际秩序的执行者。富兰克林·罗斯福会在二十世纪30年代解决美国的战后经济问题,但是他绝不会卷入欧洲战事,尽管美日之间仍免不了有一战。有了战胜国德国这样一个充满警惕的强大邻居,苏联会成为一个极大的不稳定因素,但是它却有可能免于遭受1941年那场入侵。没了二战意味着可能也不会有冷战了。


被德军彻底破坏的里加铁路桥,一九一七年。


一场猜谜游戏?显然。但是至少我们可以看到其结果是至关重要的。如果1918年德国获胜,欧洲的局面会不同。可能会变得恐怖压抑、世事难料。但是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20世纪欧洲的死亡人数要少得多。如果再无其它可言,至少这一点总是值得反思的。一战是场深陷泥潭的灾难。但是它不仅仅只有悲剧性的牺牲。一战的结果——发生了的和没能发生的——改变了历史进程。2014年,我们需要超越敌对国的视角,学会更客观和更深入地来看待这场战争。


@文章来源于译言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老照片】第一次世界大战东线战场
他们冒着生命危险 记录下了一战德军老照片
【老照片】第一次世界大战东线战场(I)
1941-1945在东线战场上的战争影像【上】
每天吃三个小土豆,就能让国家崛起成为世界列强,你相信么?
25张二战东线战场罕见苏军老照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