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达斯坦奇”哈孜木

4年前,哈孜木老人带着全家从戈壁深处的乌伦古河河谷迁移到了现在这个住处。大屋簇新,是福海县委县政府专门拨钱为他修建的,外观上沿用了哈萨克族的传统式样,蓝色穹顶配上黄色的外墙明艳夺目,外面来寻访他的人从公路上就能看见。屋内是城里楼房的那种三室两厅,客厅墙上挂着冬不拉,还有三件哈萨克人节庆时才穿的那种刺绣长袍,其中一套据说是政府为他颁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时用过的礼服,老人平日里不穿它,在我们要求为他拍照时穿上了,热得满头是汗。


哈孜木是土生土长的阔克阿尕什乡齐勒哈仁村人,爷爷和父亲都是当地有名的“达斯坦奇”——在哈萨克语里,叙事长诗叫做“达斯坦”,讲述人就叫“达斯坦奇”——在族群里一向受人尊敬。哈孜木1932年出生,家有兄妹三个,却只有他具备了学唱达斯坦的天分,把家族这门技艺传了下来。老人告诉我们,他几岁的时候就听父亲唱,心里说不出来的喜欢,到12岁便正式跟着父亲学唱了。他也想不起来有过什么比较正式的授艺仪式,父亲答应教他后,每晚放牧回来就坐在炉火旁教他两小时,兴致好的时候唱四五个小时。古代哈萨克人不善用文字纪事,达斯坦全凭一代代口述。哈孜木从小放牧,没念过书,但有过耳不忘的异禀。他说,唱达斯坦的人“记忆力最重要,嗓子好坏没多大关系”。到15岁,哈孜木已经从父亲那里学会了20多部长诗,可以独自骑马出去表演了。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哈孜木


“达斯坦”是来自突厥语的一种叫法,在柯尔克孜语里称它“坎吉波斯”,蒙古族大多呼为“突兀勒”。在新疆,民间达斯坦的蕴藏量非常大。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新疆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马雄福告诉本刊,存量最多的是哈萨克族,目前已经搜集整理出版或载入名录的将近300部,成为哈萨克族文化根脉的一条主线;其次是蒙古族,他们有180多部;维吾尔族和柯尔克孜族各有100来部,塔吉克族、锡伯族、乌孜别克族也有少量保存。20世纪80年代,新疆民间文艺家协会开始组织收集民间故事、歌谣和谚语,虽然当时还没有将达斯坦列入计划,但在采集其他形式的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也抢录了100多部。2004年,国家正式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达斯坦入选国家级保护名录。哈孜木所在的阿勒泰地区福海县,早在1988年就正式把“哈萨克族民间达斯坦”列入了重点研究保护的民族民俗文化。1992年,福海县文学集成办编著了一套4册、34万字的《新疆民间文学集成长诗、叙事诗卷福海分卷》,2007年该县将“哈萨克族民间达斯坦”作为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成功,2008年又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到2009年,新疆民间文艺家协会完成了对200部达斯坦的整理和汉译。“新疆已经查寻到的长诗,总数可能近800部,就其数量,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法相比。立陶宛有‘长诗之国’的称号,那也不过300来部。”马雄福说。


没有人说得清,达斯坦究竟起源于何时。古代草原民族以他们吟咏的天性,将先祖的历史传说、宗教习俗、生命观全都包容到了长诗里面,那些民间故事、歌谣、谚语,不过是这种长诗里的片羽。对于北方草原民族,达斯坦于是就成为一种很重要的文化传承形式,它以诗体语言和散文结合,在形式上不一定配曲,但大多合辙押韵,故事情节复杂跌宕,一首达斯坦吟唱下来,短的几千行,长则数万行,像柯尔克孜族的著名长诗《玛纳斯》就长至23万行。马雄福记得,他们2012年5月在哈密采录民间长诗的时候,有一位从托克逊请来的老人一口气为他们唱了十几个小时。“汉族把历史写在了书中,哈萨克族把历史写在了嘴上,口耳相传中,把这么多长诗保存了几百上千年真是近于奇迹。”


在哈萨克民间,达斯坦从来没有被遗忘过。哈萨克族至今保持着逐水草而居的习惯,他们的牧村叫做“阿吾勒”,每到节庆时候,三五个“阿吾勒”的人会聚在一起赛马、叼羊,晚上也会围坐在草地或者毡房里,在冬不拉伴奏下,请来他们最好的达斯坦奇吟唱长诗。20年前,哈孜木的名气就到了福海之外,几乎全新疆都知道,在遥远的阿尔泰山下有个哈孜木,传说他能唱104部达斯坦。1992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举办了一次有上千名选手参赛的“达斯坦”阿肯弹唱会,第一天,哈孜木一口气唱了3个多小时,第二天又唱了4个小时,结果他以演唱曲目最多、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夺下了比赛的歌王。近几年,新疆为了配合启动国家级重点课题“史诗百部”工程,对哈萨克、维吾尔、柯尔克孜、蒙古等四个民族的民间长诗进行了普查采集试点,哈孜木老人被作为全疆哈萨克族民间达斯坦的传承人,参与录制了大量影像资料。马雄福说,虽然经专家鉴定,以全篇完整吟唱的标准来计算,哈孜木老人能讲述的达斯坦没有传说中的104首那么多,但也达到了近百部,“就算把邻国哈萨克斯坦的杰出达斯坦奇算在内,在个人传承数量上目前也无人超过他”。几年前,马雄福他们曾从伊宁、塔城、阿勒泰、和田等地将21位文化传承人请到乌鲁木齐,利用自治区广播电视厅提供的录音棚抢录了一批音像资料,其中也有哈孜木。“据我了解,在这21位传承人里能完整演唱三部以上的就非常了不起了,而哈孜木口述近百首,实在是个奇迹。2010年,我们和新疆音像出版社合作为哈孜木做了一次最完整的录制。我是回族人,但学过哈萨克语,能和老人聊天,我发现他有个特点:哪怕只是随口吟唱几句短小的东西,记忆力也会瞬间变得非常专注。另外他在演唱时风格比较平缓,不像有些传承人那样情绪大起大落。我想可能正是因为这种平缓和专注,哈孜木才能记住这么多作品并且至今不忘。我认识一位柯尔克孜族唱《玛纳斯》的著名讲述人,他在50岁以后就不再唱了,可哈孜木现在80多岁,仍做得到张口就唱。”马雄福说。


达斯坦一般也配有固定的曲调,但说唱时更具文学叙事的含蓄,不像哈萨克族的“阿肯对唱”那么舞台化。对于普通牧民来说,他们可能更容易喜欢上“阿肯对唱”的热烈、欢快和诙谐,而不是历史性赋予达斯坦的苍凉沉郁。据马雄福介绍,即便是在民间文化传播最繁盛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真正懂得欣赏达斯坦的人也没有太多。达斯坦对讲述人的要求也极高,做一个达斯坦奇全凭老天赏饭,非博学强识、记忆超群的人不得入门。“所以达斯坦的传承人十分稀少,大多人走艺绝。像我见过的能唱下来整部《格萨尔王》的蒙古族老艺人吕日普,71岁去世的时候,他被申报为国家级传承人刚3天。还有和田地区的夏日·买买提,2011年去世时96岁,可惜啊,他的吟唱一部都还没有来得及采录。”


哈孜木从父亲那里学会的第一部达斯坦是《叶思木汗》。他说,“叶思木汗”是哈萨克族一个英雄的名字,把他的故事唱完要一个多小时。在我们的央请下,老人答应现场吟唱几句。他端坐在沙发上,微闭双目片刻,声音蓦然而起,低而绵长,像是自胸腔深处旋转而出,听不懂唱词也觉韵致动人。老人告诉我们,哈萨克族达斯坦的主体部分是英雄长诗和历史长诗,其中歌颂征战沙场那些民族英雄的《阿勒卡勒克》、《贾尼别克》、《叶思木汗》,是他这么多年最爱吟唱的几部。据学者考证,这两类长诗大约形成于15世纪哈萨克汗国成立前后,其中英雄史诗比较早一些,流传于锡尔河流域的《霍尔赫特祖爷爷》以及弘吉剌剔部落的《阿勒帕米斯》都在10世纪前后就开始流传了;年代稍晚的历史长诗,主要产生于18世纪阿布来汗的“英雄赞美年代”——当准噶尔蒙古族向哈萨克草原扩张时,哈萨克族里出现了不少像阿布来、哈班拜、贾尼别克这种捍卫民族生存的历史人物,于是民间歌手吟咏出一批赞颂他们的历史长诗,其中有几首除了在哈萨克族中传唱,也流传于乌兹别克、柯尔克孜、塔塔尔、维吾尔等民族中。


哈孜木的老伴和孙女


达斯坦还有一大类是爱情长诗,最早也可追溯到英雄长诗产生的年代,讲述的故事大多曲折悲壮。古老的《阔孜情郎与巴艳美人》约产生于10世纪,《少女吉别克姑娘》则晚至18世纪了。流传甚广的《萨丽哈与萨曼》传唱虽然不到百年,却是哈萨克族在艺术上具有代笔性的一部爱情长诗,20世纪20年代末由民间讲述人克孜尔·马木尔别根据阿尔泰山地区乃蛮部落的古代传说改写,至今已经多次被改编成哈萨克族歌剧在不同时期演出过。这个故事有点像哈萨克族版本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可汗的女儿萨丽哈爱上了为父亲放牧的英俊少年萨曼,违背了“白骨头的贵族与黑骨头的奴隶不能通婚”的族规。在私奔的路上,萨曼被追兵打伤,萨丽哈被带回部落,最终殉情而死;萨曼得知消息后,也悲伤地死去。《萨丽哈与萨曼》有着优美的诗体语言:“谁知道出过多少次太阳,谁知道落过多少次星星。燕子来过十六次了,萨丽哈爱上了年轻的英雄。”


另有一种被民间叫做“黑萨”的新编叙事诗,大多是仿作或由讲述人把外来故事按照哈萨克族的风俗和爱好改编,吟唱的自由度比较高。《巴合提亚尔的四十个树杈》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讲述的故事有多个峰回路转:王子爱上权臣宰相的美貌女儿夏尔班,两人生下私生子,宰相大怒,孩子被迫在冰雹之夜被遗弃,被路过的大盗收养,取名库达伊达。库达伊达聪明善良,从小受到良好教育,长大后规劝养父金盆洗手,自己也因祸得福,在一次被俘后见到了已经重登王位的可汗。可汗并不知晓他的身世,却因青睐他聪明能干而封他为国库大臣,并为他改名叫巴合提亚尔,意为“幸福”。在长诗里一直作为奸佞角色出现的宰相,多年前阻拦了王子和女儿相爱,现在又设计陷害忠臣巴合提亚尔,骗他在酒醉后持剑进入内殿,然后诬告他谋害可汗。在马上将被绞死的险境中,巴合提亚尔开始给国王讲故事,连续讲了40天。可汗为了听完故事一再拖延行刑,直到第40天的晚上,养父大盗赶到,在刑场上拿出当年可汗留在孩子身上的信物,披露了巴合提亚尔的身世秘密,最终父子相认,巴合提亚尔也继承了王位。这是一个有点类似阿拉伯人《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巴合提亚尔为国王讲的那40个故事被哈萨克族的民间讲述人改编为40部弹唱达斯坦,世代流传至今。


哈孜木老人说,他年轻的时候就很喜欢唱这类“黑萨”,牧民也喜欢听“黑萨”,听说草原上有哪家要办喜事了,他就骑着马出门了。哈萨克人的婚礼大多选在草高羊肥的秋季,主人会请来方圆百里之内最受欢迎的达斯坦吉或对唱阿肯,在新人的毡房旁唱上一晚。有一次,5000多人围坐在草原上听哈孜木唱达斯坦,那是老人回忆说唱生涯时最感荣耀的场面。


哈孜木说,他年轻的时候,因为达斯坦唱得好在乡里乡外很有名气,人长得又颇俊美,远近很多女孩都喜欢他。有个蒙古族姑娘,独自一人从阿勒泰的克木齐乡打马来到福海阔乡,一路找到哈孜木家,请求他唱几首达斯坦给她听。说到这一段,老人已然有点浑浊的眼睛又亮了一亮。他跟我说,过去在福海县,只有两个达斯坦奇像他这样受人欢迎:一个叫波开,1946年去世了,那时候哈孜木刚满16岁,刚刚有一些名气。邻村还有一个出色的达斯坦奇叫阔克斯根,年纪也比他大许多,和哈孜木的父亲相熟。哈孜木20岁那年,在邻村一户人家为孩子举行的割礼宴会上遇见了阔克斯根的妹妹卡毕娜,第二年他就娶了这位美丽的姑娘为妻,和阔克斯根变成了姻亲。1974年,阔克斯根去世后,福海县就再没有哪个达斯坦奇能和哈孜木比艺了。


“卡毕娜不唱,但她很爱听。我以前经常唱给她一个人听,娃娃长大后,就唱给她和娃娃听。”哈孜木指了指屋外,老伴卡毕娜正坐在院子里陪着两个孙儿女玩。哈孜木说,卡毕娜啊,她最喜欢听那首《阿勒泰之歌》,里面唱的是他们家乡的景色:美丽的雪山和湖泊,广袤的草原,肥壮的牛羊,可爱的哈萨克姑娘……这部长诗要是完整地唱下来,要花上3个小时。哈孜木自己喜欢的另一首爱情长诗,唱来更加悠长回转——


你是美丽的雪莲,开在高高的山巅。有心登山将你摘,峭壁悬崖把路阻拦。纵然我抛弃所有牛羊,也愿永远和你相伴。小伙子快把冬不拉调好,让爱情的旋律跳上琴弦。森林里有凶猛的虎豹,山坡上有岩石纵横。我策马扬鞭冲破险阻,为了偷看一次你美丽的面容……我站在泉水边放声歌唱,愿歌声传到心上人身旁;我弹起心爱的冬不拉,愿琴声飞进姑娘的毡房。


与其他哈萨克族人一样,哈孜木多年来以放牧为生,家里有10头牛、20只羊,并不算富裕人家。一家人冬天往阜康那边的冬牧场去,夏天朝阿尔泰山上的夏牧场走,每年来来回回,那些牧道、草场和戈壁滩就成了他默习达斯坦的地方。从1968到1978年,“文革”期间有10年不准他公开表演达斯坦,村里人也不敢再请他。哈孜木说,他把乐器藏了起来,只能趁每天放羊的时候躺在戈壁滩或草原上,望着远处的雪山冰峰,一部部唱给卡毕娜和自己听。哈孜木颇骄傲地说,因为那些年一直坚持唱,他没有忘掉从前记住的达斯坦,就是到现在,他表演时也绝对不会忘词。说着,老人主动开腔,用哈萨克语背诵了长长一段,中间竟没有一点磕巴和停顿。


哈孜木和卡毕娜一共养育了8个儿女,现在只有小儿子杰肯跟父亲学会了几部达斯坦,在黑龙江上大学的长孙哈拉提也会唱一点。按照哈萨克人的传统,小儿子一家和老人住在一起,两个孙儿、孙女大概是平时看惯了家里来远客,对我们这些陌生人一点好奇心也没有,自顾在院子里和猫狗滚作一团。“你们看到的这个小孙子叫恒巴提,刚满8岁,年纪太小了,我还没有教过他。”说起这些,目前还没有找到传承人的哈孜木看起来也没有显出多遗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新疆,阿勒泰福海县,塞外江南
多姿多彩的哈萨克民间舞蹈与民间乐器
多姿多彩的哈萨克族文化
哈萨克少数民族
新疆行,哈萨克族牧人
哈萨克人50字简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