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空白·随笔】是迎合还是操控?传媒与当代艺术的暧昧纠葛
徐旷之 空白诗社


是迎合还是操控?传媒与当代艺术的暧昧纠葛

今日,伴随着传媒渗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大众阅读者的角色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转变,在接受信息的同时,兼具了信息传播者和参与者的身份。由网络发展带来的多元化和大众化一方面突破了过往精英阶层的禁锢,营造出某种相对宽松、自由的气氛;另一方面过度的商业化和市井习气也凸显出新兴媒体下公众生活的无聊与浅薄。媒体,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当代都市人的精神窘境。


当代艺术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同样映照于这面镜子之中。


从艺术自身发展而言,当代艺术正在逐渐走向公众,走出博物馆、美术馆和画廊,以一种更加积极的姿态介入当下并与公众发生关系。当代艺术不同于怡悦贵族性情的古典主义架上绘画,也不可与精英化的现代主义运动同日而语,而是与整个社会、公众生活紧密相连的艺术诉求。因此突破传统艺术媒体,和大众传媒发生关系成为当代艺术自身的诉求。当下,无论是专业的艺术媒体,还是大众媒体的艺术板块都构成了参与艺术生产的重要环节,无论是纸媒,还是网媒,直到最近两年的自媒体和app应用,艺术媒体迎来了多元化发展的机遇,同时也面临了艺术媒体泛滥导致的公信力丧失的危机,媒体与艺术生产的关系以及知识生产的关系从未有以往的某个时期如此复杂。


中国当代艺术是一个在学理上相对模糊的概念。在学界如何界定“当代”尚存在颇多争议。“当代艺术”也因此成为一个看似虚构的概念而又切实存在的现实。甚至随着艺术创作对艺术边界的突破,“艺术”自身也成为一个模糊的概念。在大众传媒语境下,“当代艺术”保留了学术语境中某些概念性术语,诸如前卫、先锋、实验等,由于新闻人缺乏相关艺术史的知识背景往往会出现空心化的现象。更有甚者,是将当代艺术作为一种噱头,一种能够引发阅读兴趣的“奇闻”。这种趋势大有泛滥之势,在各种充斥着猎奇性心态的报道中,裸奔成为艺术、捅人成为艺术、游行也成为艺术,任何非正常的行为似乎都可以用“艺术”二字以蔽之。这些报道中充斥着社会花边新闻般的娱乐气味,当代艺术成为一种刺激读者兴奋的消费策略,一个流行词汇,一种调侃和搞笑。早在1988年底有关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油画人体艺术大展”中就已经显露出这种趋势,当时有50多家国内新闻单位、7家外国大通讯社参与报道。但这些报道大多是猎奇性的、力图吊起读者胃口的八卦式新闻,如模特事件等。至于最近在网络中被热传的“裸奔”事件,究竟能否称之为行为艺术?按照厉槟源自己的话说,很多人把他裸奔这件事想复杂了,其实他只是为了自我疗伤,至于艺术不艺术的,任由围观群众自己瞎琢磨去吧。


从80年代至今,诸多类似的“艺术”新闻不绝于版面,我们毋宁视之为在大众媒体宣传下被剥去艺术内涵的伪艺术或者说是披着艺术外衣的真事件。而传媒视野下的“当代艺术”则成为事件的一个标签。媒体和大众关注的是事件本身,至于事件和当代艺术是否存在本质的关联并不在考虑的范围之内。在整个事件当中,作为事件主体的当代艺术家则成为一种身份,一个符号,一个将事件和当代艺术勾连起来的看点而存在。


在媒体和艺术家尚未完全商业化的年代,艺术家本人首先需要获得专业领域的认可才有可能进入公众视野。但是在传媒日益发达的当下,愈来愈多的“艺术明星”、“艺术偶像”被大众传媒率先塑造出来,他们成功地通过艺术事件而为专业领域瞩目。在“造星”过程中,传媒本身并不能制造事件,而是一直在扮演传播信息、遮蔽、扭曲、引发舆论的中介,而事件的制造者、策划者则是当代艺术家以及相关的幕后推手。应该注意到,现在部分艺术家非常关注媒体,有相当一些人甚至可以说是参与媒体操作和反操作的高手。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报道,而是积极主动地制造事件,善于挑起具有争议的话题引发公众的热议,吸引传媒、借助传媒这一最有力、最廉价的工具为自身服务。对于这些艺术家而言批评声、指责声、谩骂声和支持声、赞扬声没有质的区别,他们期待的恰恰是这种由舆论引发的关注,由事件本身所引发的对于艺术家本人的关注。美名是名声,骂名也是名声;如果不能“名垂青史”,未尝不可“遗臭万年”,总之不要默默无闻。“明星”、“偶像”不是天生就喜欢站在聚光灯下被人指点,而是那片光环下所能获得的名利实在诱人。2007年赵半狄以“熊猫时装秀”成就了“中国国际时装周举行十年来最具轰动效应的秀 ”,荣获一片“卖国辱华”的骂声。此后以“绑架熊猫”出名的他先后以抵制《功夫熊猫》、巴黎东京宫“熊猫再秀”,郑州男孩女孩集体裸奔、抵制《功夫熊猫2》等事件频频亮相媒体版面。与此同时,赵半狄的油画作品却逆潮而上,2012年春拍中,其油画《蝴蝶》拍出了2760万,在2013年6月的匡时春拍上,赵半狄的油画《H.金》又以1332.5万的成交价领衔整场油画专场。同样最近以裸奔出名的厉槟源,在网络走红之后的短短半年之内便举办了《我有病》、《何弃疗》、《谁的梦》、《习作#47分钟》 等一系列个展,并入围第八届AAC艺术中国年度青年艺术家提名。舆论就像事件本身不过是过眼云烟,能够在艺术圈内引发怎样的效应恐怕是最切身的。


媒体像是一面哈哈镜,艺术家们在镜前卖弄风骚、东施效颦,而大众消费者们却看得津津有味、不亦乐乎。我们究竟应该指责谁?从事件发生,媒体跟风报道,到大众阅读评论转发,舆论哗然,直至事件结束,这期间每一个环节每一位参与者都在享受。我们习惯将目光局限于传媒或当代艺术家以及幕后推手这些实际收益者身上,而忽视掉这个现象背后最广大的参与者——大众消费者。今天,公众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被动,最大的买家恰恰是他们,是群体性的审美情趣和精神状态催生出这样的消费模式,“艺术明星”是在为这个时代而表演。在理论上,以网络传播为基础的新兴媒体文本是一种更加开放的“可写文本”。相比于传统纸媒,可以点击、评论、分享的电子文本将更多的书写权力交予了读者。即便你从未发声,单纯的点击阅读实质上已经成为“文本”书写的一部分。每一条从编辑手中生成的信息本身是一个未完成的文本,在进入传媒流通之后依然保持着开放的、永远处于书写的状态。大众的每一次点击阅读、评论转发都构成了对文本的“书写”。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每一次成功的“艺术事件”和“造星运动”都是大众参与的结果。这是一个人人都可以、也可能发声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和声的时代。传媒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平台,而是作为一种存在满足当下大众心理需求的消费场所。


此时,当代艺术与传媒的关系不如比作商品和产品营销的关系。如何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如何包装宣传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便成为消费语境下当代艺术家和编辑们的职责所在。我们看到,当下能够引发舆论的艺术报道多半集中在行为艺术上,和人的身体密切相关,和道德底线激烈冲突。之所以引人注意,实质上是由于文本能够将消费者的心理活动指向集中于所宣传的内容,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激起内心的欲望,实现诉求。而人的身体是最自然的产物,尤其对于国人而言,也是最隐讳的话题,还是最容易引起原始欲望的刺激,当然更是启动消费者联想的诉求点。放逐道德,利用身体来刺激消费者成为屡试不爽的法宝。厉槟源的个人裸奔和赵半狄发起的幼童集体裸奔以最简单、最原始的方式将身体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吸引大众消费者的是这些裸露的图片,它们激起的不是观者对艺术的兴趣而是赤裸裸的窥伺欲。暴力和血腥是身体的另一种展示,身体、刀子、血液所有这些元素被混合在一起冠以当代艺术的名义以图片文本的方式呈现在读者眼前,刺激人心深处那种莫名的快感。赵赵的刀捅志愿者究竟是以艺术之名消费暴力还是以暴力之名消费艺术已经不再重要,大众传媒下的当代艺术已经彻底沦为欲望主体恣意狂欢的低俗消费品。网络媒体时代也许依然存在媒体和艺术合谋侮辱读者眼睛、强奸大众思想的可能,但是更多情况下是大众在自愿享受这种快感。


媒体和当代艺术似乎在今日参与的是一场新一轮的造神运动,制造当代艺术的偶像极其神话,殊不知传媒永远无法制造经典,镜花水月只是一瞬,当代艺术和传媒一同上演的闹剧注定不能长久。在这个喧嚣的时代里,发声和话筒看似如此重要,然而噪声终究是噪声,我们需要学会沉默,学会倾听。

2015.1.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是什么“行为”使“艺术”变得如此丑陋?
杨翼飞:假新闻再次凸显媒体责任问题
艺术创造
极为讽刺的街头艺术,告诉你那些令人难过的真相!
大众传播者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北京裸奔哥街头裸奔10余次 称为创作找灵感(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