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图像时代面对面 | 诗人摄影展 ---钟鸣

我是诗人,碰巧也是摄影师。



设计:杨冬冬 海报摄影:李笠 英文校訂:陳東飆



原参展部分诗人




沈木槿 1975年生於浙江桐鄉。1998年開始寫詩。有詩集《冬天的品質》(2001)、《在緯度的溫差裏》(2004)。2008年開始攝影。2008—2009年參與攝影評論家任悅主持的紀實攝影專案“新城檔案:回龍觀”為期一年的拍攝,意在為城市化進程中的中國大型社區記錄一份多側面的檔案。本項目獲得美國“尤金·史密斯”基金會2008年 HowardChapnick攝影獎。2009年8月- 9月,“沈木槿攝影個展:西北偏西”,北京奇遇花園咖啡館。 2010年4月24-25日,“AffordableArt China”(買得起的藝術節),北京三裏屯。曾居北京,近年徙居閩粵,寫作,並持續若干題材的拍攝。





廖偉棠 詩人,作家,攝影家。1975年出生,1989年開始寫作,曾獲香港中文文學獎,台灣中國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及香港文學雙年獎等,香港藝術發展獎2012年年度作家,獲邀參加鹿特丹國際詩歌節。曾出版詩集《少年遊》、《黑雨將至》、《和幽靈一起的香港漫遊》、《野蠻夜歌》、《八尺雪意》、《半薄鬼語》等十餘種,評論集《出離島記》、《遊目記》、《深夜讀罷一本虛構的宇宙史》、《反調》,散文集《衣錦夜行》、《有情枝》,攝影集《尋找倉央嘉措》、《孤獨的中國》、《巴黎無題劇照》、《傘托邦》,小說集《十八條小巷的戰爭遊戲》等。





王寅 詩人,作家。生於上海,畢業於上海師範大學中文系,做過教師、編輯、記者、電視編導,1983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詩集《王寅詩選》、《灰光燈》,法文版詩集《無聲的城市》、《說多了就是威脅》等。隨筆集《刺破夢境》、訪談錄《藝術不是唯一的方式》、《異想天開》、《攝手記》。舉辦個展:《灰光燈》(杭州,2005),《無聲的城市》(巴黎,2014),《穿過詩人的眼睛》(利特哈默爾,2015),以及多次參加各種攝影年展。策劃有“詩歌來到美術館”系列活動,歷時三年,至今已舉辦24期。現居上海。






翟永明 當代詩人,祖籍河南,生於四川成都。1980年畢業于成都電子科技大學,曾就職於某物理研究所。詩集有《翟永明詩集》、《十四首素歌》、《終於使我周轉不靈》、《黑夜裏的素歌》、《最委婉的詞》、《行間距:詩集2008-2012》《翟永明的詩》等,作品曾被翻譯成為英、德、日、荷蘭等國文字。現居成都、北京,創成都寬窄巷“白夜”酒吧,為成都文化地標。策展有“首屆白夜橡皮影音周”、“‘專、業、餘’當代藝術展”、上海主題畫廊展“蜜”、北京長征空間“別樣”聯展等。





楊小濱 詩人,評論家。 耶魯大學文學博士,任教于密西西比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擔任客座講席。詩集《穿越陽光地帶》獲臺灣現代詩社「第一本詩集」獎。另著有《否定的美學∶法蘭克福學派的文藝理論和文化批評》,《歷史與修辭》,《The Chinese Postmodern》。曾任臺灣《現代詩》特約主編,《傾向》文學人文季刊特約策劃。另有詩作結集為《景色與情節》,及漢英雙語詩選《在語言的迷宮裏》。





於堅 詩人,作家。著有詩集《詩六十首》、《對一隻烏鴉的命名》、《於堅的詩》;散文集《棕皮手記》、《印度記》等十餘種。曾獲得“華語文學傳媒大獎”2002年度詩人獎等。1980年始攝影迄今,參加諸多國內外影展,曾獲《華夏人文地理》全球攝影大賽華夏典藏二等獎。





嚴力 詩人,畫家。1954年生於北京。1973年開始詩歌寫作,1979年開始繪畫。是著名的《今天》雜誌和“星星畫會”的重要成員之一。1985年留學美國,1987年在紐約創辦“一行”詩歌藝術團體。現居紐約和上海。





也斯(本名梁秉均) 已故香港詩人,作家。1948出生於廣東新會,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外文系,曾任職報社和中學老師,1978年赴美國攻讀研究生,獲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比較文學博士學位。後又任教香港大學英文比較文學系,擔任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主任。二十歲開始寫作,散文有《神話午餐》、《山水人物》、《在柏林走路》、《人間滋味》等;詩集有《灰鴿早晨的話》、《雷聲與蟬鳴》、《游離的詩》、《博物館》、《衣想》、《半途:梁秉均詩選》等;小說集有《島與大陸》、《剪紙》、《記憶的城市》、《後殖民主義時期的飲食》;評論集《香港文化空間與文學》等;出有攝影集《也斯的香港》。2013年,因肺癌去世,享年65歲。





島子 詩人、藝術批評家、畫家。1956年11月26日生於青島市,先後畢業於西北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曾任西安市文聯《長安》文藝月刊副主編,四川美術學院教授,美術學系主任,現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國際美學學會會員。





陳東東 祖籍江蘇吳江,1961年10月生於上海。1980年代初開始寫作,見證了中國當代詩歌生活的諸多方面,是民間詩刊《作品》(1982-1984)、《傾向》(1988-1991)和《南方詩志》(1992-1993)的主要編者。1994年至1997年任海外文學人文雜誌《傾向》詩歌編輯;1996年至2000年任劉麗安詩歌獎和安高詩歌獎評委;2004年以來,參與策劃和組織每年一屆的“三月三”詩會。編有詩選集《將進酒——2005-2009三月三詩會作品選》(上海文藝出版社,2010,上海);英漢對照中國當代詩選《Another Kind of Nation: An 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oetry/別處的集合:24人詩選》(Talisman House Publishers ,2007,紐約[與張耳合作]);《最高虛構筆記——華萊士·史蒂文斯詩文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上海[與張棗、陳東飆合作])等。出版詩文集多種。詩作被譯為英、法、意、西、德、日語等在國外發表。主要詩歌作品有長詩集《夏之書·解禁書》、短詩集《詩篇》和詩文本《流水》。





曹疏影 詩人作家,哈爾濱人,現居香港。為北京大學文學學士碩士,曾於意大利佩魯賈外國人大學進修意大利語。寫有詩集《拉線木偶》、《茱萸箱》、《金雪》;散文集《虛齒集》;童話小說集《和呼咪一起的釣魚》。曾獲劉麗安詩歌獎,台灣時報文學獎散文獎,香港中文文學獎等,曾受邀於波士頓Brandeis University舉辦詩歌藝術個人展覽。





李笠 詩人,翻譯家,攝影家。1961年生於上海。1988年移居瑞典。1989年出版瑞典文創作的詩集《水中的目光》,以後又出版《逃離》(1994年),《棲居地是你》(1999年),《原》(2007年)等瑞典文詩集,並榮獲2008年“詩歌獎項”。此外,還翻譯了大量北歐詩歌,包括2011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瑞典詩人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的詩全集。出版有攝影集《西蒙和維拉》(2011年),《詩攝影》(2014年),五部詩電影曾在瑞典一台的“Nike”先後播出。





鐘鳴 詩人、隨筆作家。生於成都,畢業於重慶西南師範大學中文系。詩集有《中國雜技:硬椅子》,《垓下誦史》(台灣版);隨筆集《畜界,人界》、《塗鴉手記》、《旁觀者》等。80年代初始攝影,曾獲四川青年攝影賽三等獎,策展有成都雅風畫廊“‘圈外’攝影展”,平遙國際攝影節“事無巨細,八人觀念攝影展”。長期從事收藏稽古,策劃實施有“鹿野苑石刻藝術博物館”(成都)、“上古藝術館”(廈門)。現居成都。




楊冬冬 1996年,畢業於西南交通大學橋樑及地下工程系;2002年,日本武臧野美術大學油畫系;2007年,與之堂藝術設計有限公司,藝術總監;2009年,上海般悅藝術設計有限公司,藝術總監;2012年,君衡集思室內建築設計有限公司,藝術總監。



圖像时代面對面
策展 | 鐘鳴

前些年,有朋友請我幫忙接下某機構的一個展覽,據說,名家不大願接招。想原因不外乎二:費用;或展覽內容。因朋友籲請,又是攝影展,主角又都是詩人,還熟,當然,也沒把自己寫點啥做點啥當回事,便接了手。機構還許諾了萬元酬勞。

由機構轉給我的圖片名單中,原有北島、翟永明、王寅、鐘鳴、多多、於堅、陳東東、梁曉明、楊小濱、廖偉棠、莫非、歐甯、梁秉均(也斯)。機構負責聯絡,大概是王寅、小翟幫著,除北島離港在歐洲,多多、莫非、歐甯、梁秉均始終都未聯絡上。於是,又自薦平日稍事聯繫的島子、蔡天新、嚴力,後又有沈木槿、曹疏影兩位女詩人及李笠加入,遂顯豐富。

北島返港後,也不知誰與他聯繫。廖偉棠居港,便囑他提醒,最好不要發佈在個人網上那種“光影”式的作品,那玩藝,詩人怕連“影協”幫也玩不過,看是否可提供較靠文獻性的“交往”攝影,可能靠譜些。我的話,自然有所得罪,據傳,振開有言:不與那幫人玩。得罪了也罷,最後,忙乎一陣,展覽卻未果。最有意思的是,也沒人給個最終的解釋,不了了之。薄酬自然也是沒有的。如若參與者不知,還以為是我折騰的空事。


文字冷落數載,現翻出來讀讀,大有時過境遷感。公眾號反正是自家的,索性這裡來實現算了,或可謂“微展”。同時,也想在原有的基礎上,籲請更多詩歌攝影雙棲者來參與。記得,安狄·沃霍曾说过:就媒介而言,將來每个人都可以当十五分钟的世界文化名人。顯然,這與吾國吾民那種喜歡論資排隊,出了名便靠名聲吃飯而不再看獨創與否是衝突的。所以,但愿沃霍的这番话,是到中国来时说的。如是,我们这样做,對過去,算個交代,而面對將來,也没辜負安狄·沃霍平凡的預言。文學一代有一代的方式,青出於藍勝于藍,語言時有進化,非啻生命,攝影更是如此。何況就我所見,這點還非常明顯。這些年,詩莫搞頭,美術在錢谷疊羅漢似的,遂也見了許多寫詩的轉美術。鬼畫桃符,有板有眼,也無可厚非,全民文藝,水墨,遂趨波瀾壯闊,方知變化與過時。

圖像時代最明顯的變化,就詩人而言,不是純物質生活的變化,諸如自行車換成了轎車,座機變成了手機、紙張筆墨換了電腦和下拉菜單,郵票和郵電局轉換成了個人電子郵件,閱讀重心也隨之偏移到電視、影碟、創意神話……,我想,偌大的中國,沒有人看不出這“電休克”的厲害,但若換了“擬象”社會,便未必人人皆知,我們從事各業的方式、手段、角度、品味等等,或有不小的變化,而社會與人的雙重關係,人與物,尤其人與人,人與文,其陋習則未必。記得,於堅寫過篇《網路、大字報、一言興邦》的散文,便發現,網路時代,人與人之間的揭短說長,和文革沒什麼區別,甚至更方便(《相遇了幾分鐘》);翟永明寫過許多以咖啡館、酒吧為背景的詩,泡吧是電子時代的副產物,但在小翟眼中卻不過是變換的場景和道具,怎麼聊都孤獨:“音樂在它喉嚨深處拉出一縷孤獨的光”(《道具和場景的述說》);陳東東筆下,銀行林立、讓人瞠目結舌的上海外灘帶來的只是傳統的深度失眠(《我在上海的失眠深處》);電子時代,理該更節儉,但楊小濱所見卻並非這樣――“從電腦裏湧出的酒席上坐滿了撐死的賭徒”(《老東西》);同樣,嚴力也認為現代式的“橫徵暴斂”下的“財富”只是“一次次擺好肉的姿勢”(《裁縫》);甚至連電腦的螢幕,在廖偉棠眼中,也變成了燧人返祖的火種,讓人驚異難眠(《生活研究》);更年輕些的沈木槿,嗅覺敏銳之至,越敏銳就越窒息、越緊迫,故極具張力地抗拒著後現代空間所彌漫的倦怠之毒(《禁閉》),和每個詩人年輕的時代面臨的境況沒什麼兩樣……。

所以,我們可以說,真正的變化,完全是我們身內非體量的那些東西,――不完全是經驗,也不啻涵養、知識,或該是讓·波德里亞偶然言及的“小型災難的知識培訓”(《冷記憶》第1卷)。因為,或許我們都已看到了,長久以來國民文化積下的惰性、惡果,遍地謊言,遍地陷阱,而遍地的虛假繁榮與糊塗、偷懶,――當然,也是遍體淺薄涉獵,遍體的“美學運動”掩蓋人的真相,各種各樣的美學――經濟的、意識形態的或反意識形態的、文學的、反叛的、大眾民意的、民族或民粹主義的、泛符號的……,曹疏影正好有詩句代表我們的敏感貶斥著:“美,邪惡地令人放棄”(《絕對之詩》)。若要接近真正的美學,是需要警覺、進步、特別的觀察力的。

自上世紀70年代末“朦朧詩”發軔以來,詩人們憑自己的敏銳,反叛時代所賦予的契機,很快就確立了文學的“反環境”,――正如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所提倡的“如果沒有一種反環境,一切環境都是看不見的。藝術家的角色是創造一種反環境,使之成為感知和適應的手段”(《致魚書簡》)。此次參展詩人,無論年齡、時代、參與地點如何不同,而無不曾面對自己的反環境,弱冠逢阻,擇之以文,振聾發聵,庶幾可言寫出了“無愧於良知”及漢語的作品,都紛紛享有“轉捩之功”。關於這點,有目共睹,無需贅言。爾後,社會單向度開放,眾人身處的社會,便栽入一個更令人眼花繚亂、蠱惑的世界,貌似與“後現代”極重要的特徵吻合,――即把最深沉複雜難解的東西,提升到最表層上來,也就是社會學常關注到的“平面化”問題,就具體的環境而言,說直白一點,就是各種大眾文化的“殘渣餘孽”混淆於一個極速渴望一致性的社會學層面。“新瓶舊酒”,就是最明顯的一個特徵,但大眾迷戀文化的方式卻變了,诗人的心态,也并非没变化。

攝影和寫作實為兩個領域,這點沒啥含糊的。即使寫作,寫詩和寫文章也都還不一樣。詩寫得好,不一定文章就寫得好。意識上面對面的客體不一樣,語言組織不一樣,拉直撰敘和壓縮施韻、明確和含混、邏輯與象徵,也是不同的表現元素。兩種寫作境況也各為不同,詩可一氣呵成(長詩除外),文章就得慢慢磨,甚至歷經數年。攝影就更不同了,攝影是“看”的藝術,昂列·卡蒂-布勒松(Henri Cariter-Bresson)就說過:事實並不見得有趣,看事實的觀點才重要。就這點而言,詩人端起相機拍照,便有著先天的優勢。因為就通常的意義看,詩人更敏銳些,看問題也另類得很,對虛與實、辭與物的把握也很在行,更何況“意境”之類,都該勝人一籌。而且,圖片和詩,在平面化這個範疇,有相通性,但不能等同。因為,畢竟文字是靠想像力來組織,而圖片,除想像力,還必須有技術層面能見的“圖符”。

固然,詩也有“字元”這樣的材料,但攝影圖符的直接性是非常明顯的。最重要的是,攝影還有介質的問題――相機本身,鏡頭本身,相紙本身,曝光,景深,補償,圖元,色彩,工藝性的印像製作,數碼大同小異,有了這些,也便有了圖像“框限”的問題,也就有了選擇的問題。排除一般的攝影(比如影協類),如果某種角度我們武斷地講,詩歌是把看得見的材料轉換為抽象的觀念,而攝影則是把抽象的觀念轉換為看得見的材料。

由於這些基本特徵,攝影就把詩人拖進了綜合經驗的培訓場,也可變相地說“微型災難的知識培訓”,――因為,攝影的每個步湊,嚴格意義上講,都不容犯錯,它有著更苛刻的直觀性。那麼我們的詩人,一旦面對這些,會作怎樣的反應呢,我不以為會最好,也不以為會太差,這些,都不能替代別人來表達。所以,這也就成為我們觀賞這些圖片最充足的理由(敬请續觀展覽连载)。

我是诗人,碰巧也是摄影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 大涅?经序《释藏》
鄉紳吳金松傳略
养生奇书——遵生八笺《清修妙论笺》
人生於世 有若寄塵/素 儀
吕祖《道德经》释义 (德经64-72)【纯阳真人吕洞宾祖师释义】
《老子》原文(繁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