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谨以此文献给杰出的国际风景园林大师、一生致力于风景园林学科创建、发展的教育家孙筱祥老师:园林艺术人生——孙筱祥先生访谈(下)

风景园林艺术和思想



编:您师从徐悲鸿大师学习绘画,金石书画造诣深厚,您认为中国山水画与中国的风景园林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和渊源?山水画论对造园艺术和技法有哪些指导和可以借鉴之处?

答:1964年,我发表于《园艺学报》第5期的学术论文《中国山水画论中有关园林布局理论的探讨》中,将历代山水花鸟画论中有关园林布局的理论作了系统的整理,并结合园林实例进行了分析阐述。2013年,这篇论文刊发于《风景园林》杂志(2013年6月刊)“孙筱祥先生学术论文选登”中,它对全面详细地讨论这些问题大有帮助。我在这里简单地概括一下。

我国古代园林多由画家设计,有关园林创作论著亦多为画家所著,因而绘画布局理论与园林布局理论经常互相渗透,园林中有关地形地貌的创作与植物配置,同传统的绘画艺术,也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

山水花鸟画论中的许多理论,在历史上早就指导了中国古代园林的创作实践,对中国传统园林风格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样,画论中的许多精华,应该作为现代园林创作的理论指导和借鉴。例如“胸有丘壑,意在笔先”、“主景突出,客景烘托”、“相反相成,一本万殊”、“咫尺千里,起伏开合”等。

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园林布局与绘画布局的不同之处,园林的布局是随时变化的,而绘画的布局是固定不变的。园林既是艺术中的时间与空间,又是现实中的时间与空间,既要满足精神生活及艺术审美的要求,又要满足物质生活和现实环境的要求,因此中国山水画论对园林艺术只能起到理论指导作用,但不可能解决园林创作的全部问题,它在园林布局和创作中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不宜被片面夸大。


编:您在传承中国传统思想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方的艺术思想,创造了中国文人山水园林的文化,请您谈谈“文人山水园林”的文化思想?


答:对于文人山水园林的文化思想,我曾在多篇论文中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包括《生境·画境·意境——文人写意山水园林的艺术境界及其表现手法》[注1]和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的英文论文《艺术——是中国古典文人园林的美学主题》[注2]等。我在后一篇论文中的摘要,可以简要地回答上述问题,更深入的讨论则请查阅论文全文。(摘要:“在封建时代,中国文人园林,是由学者、画家、诗人,或者是由被贬官谪居的士大夫,或怀才不遇的才子设计的。本文阐明:第一,在中国文人园林中,艺术是作为园林造景布局的主角的。有时园林造景就像一幅有生命的,步移景异的天然图画,有时一块“太湖石”便是一座抽象雕塑,有时一处人造溪谷,正在演奏一部天籁乐章,或植花木以倾情,或设亭榭以赏景。第二,本文又指出,在文人园林艺术作品的创作进程中,必经过三个递进的美学序列境界:第一为‘生境’,即自然美和生活美的境界;第二为‘画境’,即视觉与听觉形象美的境界;第三为‘意境’即心灵与理想美的境界。最后,本文又提出,中国古典文人园林,是一种艺术作品,她是一个通过光信息、声信息、符号信息,贮存了艺术家对人生对自然的‘爱心’与‘情感’的‘宝库’。本文最后还指出,这个‘宝库’中的许多信息,即使是对现代的一些盲目追逐时尚的景观大师们,应该也是很有用处的。”)

我在这篇英文论文中还谈到,中国文人山水园林是以大自然中对比强烈的“名山”、“大川”、“峡谷”为原型,用写意手法在不足两三公顷的小面积用地上所建造的大自然缩景。

中国文人园林在意识形态上是无神论的,园中的一山、一石、一泉、一树、一花、一鸟、甚至清风明月,都是园主人的高朋、韵士、靓女倩友或梅妻鹤子,都是人,不是神。因此,若有人把园中的竹、树、花木以刀锯相加,强施整形修剪,这无疑是对园主人的梅妻倩友斧凿并施,折臂断腿。所以在中国文人园林中,树木是不加修剪的,也没有绿色修剪造型艺术。

由于时代和封建社会的局限性,古典文人园林也存在一些缺点,甚至错误。如在园林造景和种植上过分强调诗情画意,而不符合自然规律和生态平衡的原则。在很小的用地内建造过多的亭、台、楼、阁,以至于拥挤不堪。园林假山缺少地被植物和花卉,到处都摆满了太湖石抽象雕塑等。

正因如此,我们对传统园林艺术思想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要吸收西方园林艺术思想的“新鲜血液”,只有这样,才能创新和发展。继承是“前提”,而“创新”是目的。如此“周而复始”,便是传统文化艺术“螺旋式上升”的进步和发展历程。

“古今中外,兼收并蓄,众流归海,融为一体,以传统为体,外来为用”,这是我在园林创作生涯中所奉行的“继承与创新”的座右铭。

注1:《生境·画境·意境——文人写意山水园林的艺术境界及其表现手法》原版收录于江溶和王得胜编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中国园林艺术概观》;重刊于《风景园林》杂志2013年6月刊,“孙筱祥学术论文选登”。

注2:《艺术是中国古典文人园林的美学主题》是孙筱祥教授于1998年在希腊雅典IFLA欧洲分会上所作的英语主题演讲,英文原稿发表于1998年IFLA雅典学术会议会刊;2001年发表于在希腊雅典出版的IFLA雅典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巨著–双卷本《艺术与园林》;2004年,在希腊雅典举办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希腊与中国政府在希腊最大的国家美术馆——Alexandros Soutzos博物馆举办了大型展览“中国皇家珍宝”展览会,并为此会联合出版并展出了《中国皇家珍宝展品图集》(英文和希腊文),其中收集了九位国际著名学者就古代希腊和中国文化艺术相互交流和影响的学术评论文章。孙筱祥先生正是这九位国际著名学者之一,而《艺术是中国古典文人园林的美学主题》是收集于其中唯一著者为中国人的学术论文。论文的中文译稿(著者自译)发表于《风景园林》2005年第2期。



2003年,孙筱祥教授所著学术论文《从造园术、造园艺术、风景造园——到风景园林、地球表层规划》荣获中国科协优秀论文奖


《园林艺术及园林设计》讲义和2006年所著的《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植物园建设总体规划》论文于2012年被中国园林博物馆收藏


1986年北林版孙筱祥教授所著的《园林艺术及园林设计》讲义,此前有1958版、1964版和1981版


孙筱祥教授所著学术论文《艺术-是中国古典文人园林的美学主题》曾自1998年起先后以英文、希腊文和中文在世界各地发表,并于2004年被希腊最大的国家美术馆——亚历山德罗博物馆收藏


《园林艺术及园林设计》一书是中国风景园林专业1962年以来30年间的经典教材,2011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2013年第三次印刷


编:西方社会一度认为东方园林就是日本园林,您能给我们谈谈您的看法吗?您认为中国园林与日本园林是怎样的关系和渊源?日本现代园林在传承与创新方面做得怎样?我们中国现代园林在传承与创新方面该如何做?


答: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以“大自然”为原型进行园林创作的国家,中国是东方古典园林的发源地、是源、是根,日本园林是师从中国的,是流、是枝叶。现在全世界留存下来的最早的两部造园艺术系统理论著作——《作庭记》(作者或系日本11世纪末年的桔俊纲)和《园冶》(中国明代计成著,书成于公元1634年)。但通观11世纪末年日本《作庭记》的内容,其造园艺术理论显然是从中国汉、唐以来的造园艺术理论中继承下来的。为了纠正西方社会一度对东方园林起源的误解,我曾长期在国际上为还本清源、澄清历史真相而不遗余力。

1984年,我在IFLA于香港召开的第3届东方分会上郑重地提出,“自然式园林,中国是日本的老师”。这在当时引起不少国际代表的震惊和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强烈反响,因为他们长期以来一直认为日本才是自然式园林的起源,而对于中国的园林理论知之甚少。

1985年,在IFLA于日本东京及神户召开的第23届世界大会上,我受特邀作题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文人写意山水派园林艺术》的英语学术报告。IFLA最高联席会历来明确规定不为受邀者提供任何形式的经济资助,但当时考虑到中国个人出国的实际困难,为了确保我能成行并作特邀报告,破例为我提供了参会十天的全部费用。报告之后,论文以日文发表于1985年IFLA年会会刊,以英文发表于IFLA 1986/1987年双年鉴。这次报告和论文发表以后,西方园林界才普遍认识到,日本古典自然山水园林原来是师承中国的。

日本自然山水园林与中国文人园林的最大区别是,日本园林是有神论的,而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境界——中国文人园林是无神论的。

无论是中国园林、日本园林,还是英国园林,都有各自的长处和弱点,在不断继承和创新的过程中,都应该互相学习,兼收并蓄,扬长避短,更需要随时不断地向大自然学习,只有这样,园林艺术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

举个实例,中国古典园林的假山石较小且普遍没有植物覆盖,这是中国假山的大缺点。中国假山传入日本以后,由于日本是一个海岛国家,海边山石都呈大块屹立,日本造园家以造化为师,创新了从中国传承的假山艺术,改用大块山石造园。在这一点上,我们又要反过来向他们学习。而植物生态学是近百年来在欧洲建立起来的,这是日本古典园林和中国古典园林中所没有的,也是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在继承和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学习和运用的。花港观鱼公园牡丹园的假山和植物造景,就是在吸收和融合了世界各种园林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


编:您曾提过未来人类将在怎样的城市中居住并生活,中国与世界未来城市发展方向应该是“田园城市”,能谈谈您对“田园城市”的构想吗?

答:中国与世界的未来将建设怎样的城市,或者说人类未来将在怎样的城市中居住并生活,这是一件关系到城市园林与建筑发展方向的大问题,也是关系到亿万人生活安全、祥和与幸福的大事情。

“田园城市”是英国社会学家霍华德爵士在1898年出版的名为《明天: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1902年书名改为《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提出的。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论点是将一个城市看作一个社会,这个社会分成两部分,即城市部分与农村部分,这两部分相辅相成。“田园城市”提出的理论,第一点是政治上的,政治上要实现没有政党、军队、官员,只有人民的勤务员,真正做到执政为民,以民为本。第二点是经济上的,在城市里既不搞高层建筑,也不搞连片连块的密集建筑,一个城市要分为若干个社区,社区与社区之间用农田隔离开,农田可以是牧场,可以是柿子林、核桃林,也可以种粮食、蔬菜与花生、芝麻、大豆等经济作物。

“田园城市”的提出是基于发达国家城市建设的历史经验与惨痛教训之上的。18世纪至19世纪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工业化、城市化很快席卷了欧洲大陆,工业产生了大量废气、废水、废渣,城市的空气、河流、土地遭到了越来越严重的污染,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不仅如此,由于工厂中需要大批工人,造成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而人口的增加导致要修建大量的房屋。同时商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除工厂外,商店、影剧院、饭店等其它建筑也如雨后春笋般密集出现,这一方面带来了经济繁荣、城市发展,另一方面又由于不科学的无序发展,使城市建筑高度密集,给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带来了严重的生存危机。

一般来讲,在“田园城市”的构想中,城市占土地面积的1/5,农田占土地面积的4/5,而景区、花园的用地就在这4/5的土地之中。在这样的“田园城市”中生活的居民,在发生火灾时,不会出现整片、整块密集的房屋被烧毁,不会因大火蔓延而无法从高层建筑中逃生,不会出现大规模城毁人亡的灭顶之灾。人们生活在这里首先是安全的,其次,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可以呼吸到不受污染的、清新的田园空气,享受到最美、最原生态、最和谐,充满了鸟语花香的大自然风光。人们生活在这里不受噪音污染、享受宁静的环境,在这里形成的小气候将十分舒适,人的心情因此会十分愉悦,最终带来健康的身心。这就是我极力提倡的“田园城市”——它代表了先进的理念、代表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方向。

实现“田园城市”第一点是政治上的要求,现在与今后相当长时期都是很难实现的,只有在未来才有可能。而实现“田园城市”第二点经济上的要求,在世界上的一些城市已经实现,如澳大利亚的堪培拉。“田园城市”这个构想是社会学家提出来的,它既不可能靠建筑师来实现,也不可能靠城市规划师来实现,它最终必须由社会学家来实现,我们的任务是起积极推动作用。

虽然“田园城市”的构想中有一些纯属于理想范畴,在现实社会中很难实现,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但是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因此而放弃这个构想,因为放弃了它,就等于放弃了理想,放弃了希望。一旦放弃了理想,便无所适从,这也正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在惨痛的历史教训之后,依然对中国与世界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感到迷茫和困惑的原因。我们有责任影响和帮助社会学家们去实现这个构想中可以实施的很大一部分,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使未来城市的发展越来越接近“田园城市”这个美好的理想。否则,那些与这种理想背道而驰的狂热,已经、正在并将会继续让人类付出沉重和无法弥补的代价!



专业发展和专业教育



编:作为中国现代风景园林专业奠基人之一,您是怎么认定风景园林行业及风景园林学科的?您认为未来风景园林行业发展趋势会如何?风景园林学科发展趋势会如何?


答:风景园林作为一个专业或学科,18世纪以前,在欧洲被称为Landscape Gardening(造园)。到19世纪末期,美国的工业发展很快,出现了许多新城市,风景园林事业也随之有了蓬勃的发展,美国“风景园林师之父”奥姆斯特德(FrederickLaw Olmsted)将其改称为Landscape Architecture(风景园林)。到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又通常称它为“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大地规划设计)。到20世纪80年代,又称为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Design(环境规划设计)。这些名称上的改变,标志着专业性质和范围的变化及拓展。

风景园林(Landscape Architecture)这一学科和行业的经典定义在IFLA于1948年成立时通过的章程中是这样阐述的:“鉴于世界各国人民的长远健康、幸福和快乐,必须建立在我们与生存环境和谐相处及明智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又由于持续增长的人口和迅速发展的技术能力,导致人们在社会、经济和物质上对资源需求的增长;还由于若既要成功地应对这些需求又要避免恶化环境和浪费资源,这就需要一种与自然系统、自然界的演化进程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紧密联系的专门知识、技能和经验。这些专门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我们已在风景园林(Landscape Architecture)这个专业的实践工作中找到了。”这就是“风景园林”这个学科和行业的现代概念。



2014年,孙先生和学生们在北林校园(图片由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提供)


那么,这个行业的人才需要具备哪些“专门的、合格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呢?这正是1986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召开的“国际大地规划教育学术会议”上所探讨的主题。这个会议明确了Landscape Planning(大地规划)行业的性质:“这是一个多学科综合的领域,涉及的问题集中于土地利用、自然资源的经营与管理、农业地区的发展与变迁、大地生态和城市与大都会的建设。”这比以往人们对这个领域包含内容的理解要多得多、深得多、广得多。

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和行业的未来发展必须与国际完全接轨,同步发展,共同创新,并且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和实践的前沿,与其称这是一种“趋势”,不如说这是“大势所趋”。

“风景园林”这一学科的中心工作是:“地球表层规划—城市环境绿色生物工程—造园艺术”。由于自然环境、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污染是不分国界的,因此,一个从事全球性的,进行土地利用、资源利用、生态管理、环境保护、生态系统保护、信息交通系统规划的“地球表层规划”(Earthscape Planning)的新学科必将要在中国建立起来。过去我曾经多次建议在中国设立这个新学科,并建立由“大地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院”和“环境园艺学院”所组成的“地球表层规划研究生院”[注3]

如果我们的学科和行业向广义发展,将进化扩展到“地球表层规划”的领域,它包括地球内层地幔以上平均6万米厚的地壳,包括海洋中、大陆上和地层内的一切自然资源和能源,以及地球外到达臭氧层的大气层,再向外延伸到太阳卫星火星的轨道,这个宏观领域,便是“地球表层规划”所涉及的范围,其前途和重要性无可限量。与此相反,如果“风景园林”这一学科和行业的涵义被误导至“景观设计”的狭义之中,那就贬低了这个学科和行业的性质和不可忽略的重要性,不但失去了向宏观领域发展的空间,更无法完成时代赋予这个学科和行业的真正使命。(相关内容发表于孙筱祥先生论文《风景园林(Landscape Architecture)从造园术、造园艺术、风景造园到风景园林、地球表层规划》,原刊于《中国园林》2002年第4期,2003年荣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优秀论文奖。再次刊发于《风景园林》2013年6月刊“孙筱祥学术论文选登”;相关内容还发表于论文《现代城市园林绿地生态系统工程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刊登于《风景园林》2005年创刊号和2008年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选集(上册)。

注3:在北京林业大学主办的“2006园林学院教育发展研讨会”上,孙先生做了《关于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大地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的建议》的专题演讲;在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主办的“2006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大学”上,孙先生作了《地球表层空间与大地规划、现代城市园林绿地生态系统工程和人类生存空间可持续发展及其人才培养》的专题报告;同年在广东风景园林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所举办的园林科技论坛上,孙先生做了题为《大地规划及地球表层空间联合国宏观控规与建设和谐世界——人类生存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报告。这些报告多次表达了孙先生关于大地规划以及地球表层空间规划的思想。


编:您集风景园林师、教育家、研究家、画家、花卉园艺家、建筑师、大地规划师于一身,您可以介绍一下您著名的“五条腿”园林人才培养论吗?


答:在1986年的“国际大地规划教育学术会议”上,我总结从事风景园林教育、科研和设计工作40年的经验,提出了“五条腿走路”的园林教育模式:“第一条腿,首先要成为一个诗人;第二,成为一名画家;第三,必须是一名园艺学家;第四是一位生态学家:第五,还必须是一位建筑师”。我认为要成为一名杰出的风景园林师,他必须要有“五条腿”才能挺起腰杆,站起来。

诗人:因为充满爱心的人,是绝对不会去破坏人类生存环境的;

画家:必须先把人类的理想乐园画在纸上和布上,才能把它建在大地上;

园艺学家:任何中外园林都是以植物造景为主的,园林设计师应该会种几千种植物;

生态学家:在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城市化以前的造园,完全可以用“园艺”方法建造,但是现代风景园林师所处理的土地面积越来越大,再也不能以园艺学方法去处理了。风景园林师必须知道生物多样性和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分布、演替等规律。

建筑师:任何园林都要挖湖堆山,塑造地形地貌,还要建造道路桥梁,喷泉、瀑布、温室、人工气候室、剧场、科学研究和科普展览等建筑,所以还要是建筑师。

这种教育模式是我早年在浙江大学森林造园教研组执教时的尝试,也是我在北京林业大学任教多年的心得体会和我几十年实践经验的总结。


编:作为中国风景园林界的泰斗、世界风景园林界有影响的重量级学者,结合您的成功之路,您认为一个优秀的风景园林师需要具备什么?需要如何努力?


答:我从来没有自认为走了一条“成功之路”,而是感慨走了一条“坎坷之路”,但是如果我为国家和行业赢得了荣誉、为造福社会和人民起到了一些积极的作用,那么无论付出多少代价,也都是值得的。

我认为一个优秀的风景园林师,首先要敢于坚持真理和己见,要把人类的长远幸福放在个人利益之上,要勇于开创,而不是善于追随。

优秀的青年设计师一定要走出教室,走出工作室,走出研究室,到现场去实践。“大地规划和风景园林设计”的学问是“做”出来、“干”出来的,在房间里纸上谈兵是永远学不出来的。凡尔赛宫的园林设计师勒诺特(LeNotre)有两个称谓,一个是“King of Gardeners”(造园师之王),另一个是“Gardener of Kings”(国王之造园师),从第一到第二个称谓的过渡绝非偶然,因为这期间勒诺特跟随父亲在凡尔赛宫当了八年的园丁,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中国的风景园林师如今遇到了这个行业前所未有的优良条件和机遇,应该好好地把握和珍惜,为社会和人民造福。不要在盲目竞争“世界最高”、“世界最大”、“世界最长”、“世界最快”的热潮中迷失方向。

我曾经说过,“如果没有钱,就无法建造一个园林,但如果钱太多,那就毁了这个园林”。风景园林作品不是为了展示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它们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艺术涵养和文化底蕴。我们要用儿童的天真、诗人的爱心、画家的眼睛和音乐家的耳朵去做大地规划和风景园林设计,并且通过我们的作品去表达国家和人民追求 “世界最安全”、“世界最文明”、“世界最美丽”和“世界最幸福” 的美好愿望。


编:作为杭州萧山人,您是怎么看待杭州?看待西湖园林?看待杭州园林今后的发展方向?


答:园林城市(Garden City)是人类人居环境的理想。这个名词最早是西方人提出来的。12世纪,中国南宋的都城杭州(临安)与西湖大园林互相环抱而构成世界上最早、最美、也是唯一的“Garden City”,被世界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称赞为“最美丽华贵之城”!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达·芬奇本人虽未到过杭州与西湖,但看到《马可·波罗游记》中对杭州与西湖浪漫色彩的描述之后,提出了“Garden City”(园林城市)的构想,其中家家户户都拥有一座具灌溉设备的花园。

临安都城南襟钱江,北枕西湖,水路可由钱江直通灵隐。西湖的湖中三岛与战国时期蓬莱三岛相呼应,继承了秦汉以来帝皇神仙宫苑皇家园林艺术的传统。古代“西湖十景”的“静态空间布局”与“动态序列布局”综合构成一个环拱湖心的园林布局艺术系统,在视觉上有仰视、平视、俯视各美景;听觉上有莺声、钟声、风声、雨声之美;在时序布局上,一昼夜有晓景、午景、晚景、夜景之分;在季相上有春景、夏景、秋景与冬景之分,这是世界园林艺术造景布局的首创和典范!

西湖园林对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影响极为深远,这一点我在很多论文中都详细阐述过。我是杭州萧山人,新中国成立初期担任西湖风景建设小组组长,曾多年投身于西湖风景的建设、保护和发展事业中,规划设计了花港观鱼公园和杭州植物园,所以我对杭州和西湖园林的深厚感情和由衷关切是可想而知的。然而,我们始终要记住,西湖不仅仅属于杭州,它更属于全世界!杭州不但是世界上最早、最美的园林城市,它在现在和将来依然要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美的园林城市之一,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再继承、再创新和再发展。

多年来,我每次受邀来杭州和西湖的时候,都很愿意谈一谈我对杭州和西湖未来发展的看法,我在“2002杭州城市绿色论坛”上提出的一些建议,当时被刊登于《杭州日报》上,至今仍然适用,其中包括以下观点:杭州是一个园林城市,其特点就是城市、山水、风景相互拥抱,所以最重要的是要保护好江、河、湖、泊和水资源。除了目前已经完成的引水工程以外,还应进一步恢复旧时钱塘江、西湖相通,水路直达灵隐的景观。

在此,我要引用苏东坡赞美西湖的佳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并以此提出另一个建议,那就是“淡妆建筑,浓抹花木”。


本文摘自《人文园林》杂志2014年10月刊(总第18期)孙筱祥园林艺术专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江南园林,中国人心中的天堂
一级学科呼唤怎样的风景园林学理论?——2017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年会报告(杨锐)【蚂蚁特稿3】
景观设计并不只是“造园术”
到百年国庆,西湖畔几十万株古树,多少壮观
两宋园林概述
武汉品茶,美食探店打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