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電影應該叫「古裝動作片」

離開北京四十余年,胡導演鄉音未改。一提起老北京來,總是興致勃勃。他說,北京那地方,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腳泥。但是住久了,妳還是會喜歡上她的。過去有錢人家大宅門兒,那裏邊兒是石榴樹金魚缸肥狗胖丫頭。寥寥幾句話,把個老北京活生生地擺在你跟前兒。

——穆曉澄《藝術家的風範——胡金導演逝世十周年追憶》,刊登於《今天》2007年第三期秋季號 總第78期



藝術家的風範

——胡金銓導演逝世十周年追憶


「光陰似箭」雖說是句俗話,但對我們這些已經進入中年的人來說,這形容還真是很貼切。這不,轉眼間,胡金銓導演辭世已十年了。

一九九七年一月十五日那天,我突然接到一通來自台北的電話,對方以急促的聲音說道:「先跟妳說一聲,胡導演昨天在榮總過世了」「妳說什麽?!」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上個禮拜還打電話給我,說是要推遲幾天回來,九號不用去接他,怎麽就進榮總了?……」我一下兒懵了。後來又說了些什麽,我已經完全不記得了。

十二月中旬,胡金銓導演決定回台北一趟,檢查檢查身體。在去機場的路上,他的心情顯得格外好,因爲在美國籌拍了十幾年的《華工血淚史》終于有了著落。由于吳宇森導演的幫忙,加上周潤發同意加盟演男主角,投資方半個月前已從倫敦發來了傳真,確認撥款事宜。胡導演的興奮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我跟導演說,有些部分其實可以考慮在中國拍,比較省錢。我在國內電影圈裏還有些關系,能幫上忙。導演很高興,相約回來細談。因爲大家熟了,接接送送是常事,見面離別很少握手。然而這次例外,在登機口前,我們握了握手。導演把家裏的鑰匙交給我,叮囑了幾句要我幫他照看的事情,便轉身走向通往國際登機坪口的通道。誰能想到這最後一次握手竟然成了我們之間的永別……

初次聽到胡金銓的名字是在一九八零年前後。 那時我在北京電影學院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時值文革結束不久,大陸電影業百廢待興,電影教學更像是一條「沒有航標的河流」。爲了應付教學,學校開始組織師生觀摩港台及外國電影,統稱「參考片」。其中,港台四大導演聯手拍攝的《喜怒哀樂》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胡導演改編自傳統京劇《三岔口》的「怒」篇,更是用現代電影語言表現傳統戲劇文化的典範。後來聽說,合拍這部影片是爲了解救李翰祥導演的一時財務之急,並傳爲一段影壇佳話。于是我對這幾位導演肅然起敬。

八十年代中,我在美國大學裏做訪問學者,收入微薄。閑暇時間,有幸在鄭佩佩主持的電視公司尋了份差事以接濟生活。那時佩佩在自己家裏制作一檔美食節目,每次總要介紹幾個菜。節目拍完,剛一停機,大家便一擁而上,美餐一頓。胡導演住的地方離佩佩家不遠,每次佩佩自然也忘不了請導演來,席間飯後大家總是要聊上一陣子。大概因爲是北京老鄉,又都是電影人,我跟胡導演可以說是一見如故,特別聊得來,遂成忘年交。後來導演又認識了阿城、北島、顧曉陽等幾位北京來的作家,大家也都成了好朋友。我也通過導演認識了很多台灣來的文化界的朋友,比如張錯教授、李歐梵教授、卜大中等。九零年前後,我們常在一起聚會,胡導演是當然的主角,常常聊到深更半夜,大家臉色發青,導演卻滿面紅光。

北京人好侃,家事、國事、天下事,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這個「盡」字,我體會是盡興的意思。論事不分巨細實謬,盡興就行。雖說是關心國事天下事,但細數下來,北京人當上高官的人寥寥無幾,而因閑話落難的人卻不在少數。舊時茶館裏挂對聯,提醒大家「莫談國事」看來是有道理的,禍從口出嘛。盡管如此,這湊熱鬧侃大山的習慣是改不了的,也正因爲這樣,北京人才更可愛。胡導演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老北京。每逢在我家聚會,朋友之間拉親帶故是常事兒,請一個來仨,人不多不熱鬧。輪到吃飯的時候,胡導演看看來的人多了,便笑著跟我說:「瞧瞧,災情擴大了,災情擴大了」。而聊起天兒來,他則惟嫌聽衆少。

離開北京四十余年,胡導演鄉音未改。一提起老北京來,總是興致勃勃。他說,北京那地方,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腳泥。但是住久了,妳還是會喜歡上她的。過去有錢人家大宅門兒,那裏邊兒是石榴樹金魚缸肥狗胖丫頭。寥寥幾句話,把個老北京活生生地擺在你跟前兒。

胡金銓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跟我同一個屬性,都是屬猴的,算下來應該是一九三二年生。然而,他的證件上寫的卻是一九三一年。「按說您應該是三二年出生才對呀」,我有一次忍不住問他。「咳」,胡導演回答道:「我離開北京的時候還不到十八歲,到了香港得混個差事,怕年紀太小人家不要,所以虛報了一歲」。大概是往回改太麻煩,也沒有那個必要,于是將錯就錯。胡金銓四九年離開北京,靠著童年耳儒目染及私塾學來的本事在香港闖蕩。他先後在美國之音當過翻譯、做過英文教師、幹過廣告繪畫,後來又在長城電影公司管道具,做布景設計,跑龍套。直到一九五八年香港大導演李翰祥慧眼識才,介紹他進紹氏當了演員兼編劇,才算正式進入了電影界。一九六五年他自編自導影片《大地兒女》,跻身導演行列,並在隨後的幾年裏,因拍《大醉俠》、《龍門客棧》、《俠女》等片而紅極一時,曾被譽爲香港的黑澤明。一九七五年,他在法國戛納電影節獲得金棕榈最佳影片提名及技術大獎,並被當地一家著名電影雜志評爲世界五大導演之一。在我的記憶裏,他是第一個獲此殊榮的華人導演。

胡金銓不僅是個電影導演,而且在曆史、文學、音樂、美術等領域無不造詣精深。聊起中國文化,嘴邊兒常挂著的是國學大師顧炎武、陳寅恪、王國維等人,對他們的著說如數家珍,難怪他的電影具有濃厚的文人氣質。導演讀書的嗜好衆所周知,在他洛杉矶一室一廳的居所裏,雖無千棵竹,但藏萬卷書。他晚年不寬裕,書架是我幫他用水泥磚和木板搭起來的,沿牆擺滿後,又在廳裏架上幾排才勉強夠用。客廳就像個小圖書館。我也有些書,常笑稱自己書多看得少。導演可不然,我每次去他那裏,進門後都要小心翼翼,不然一定會踩著書,尤其是他的助理小余回台北以後。記得有一天,他叫我去幫他換廁所的燈泡,我進門一看,簡直無從下腳,書已經快堆到門口兒了。「我來幫您整理一下吧」我說。「別咭」,他說:「待會兒要看的時候該找不著了」

胡導演拍電影,要求極爲嚴格,重視曆史考據,講求細節真實,從來不馬虎。有一次提到拍清宮戲,他告訴我們清朝大臣身上帶的朝珠因官位大小而異。官兒大的鏈子長,官兒小的鏈子短。「知道爲什麽嗎?」他說:「嗳,大臣上朝,跪見皇上是有規矩的,朝珠必須碰著地。官兒大的鏈子長,腰不必彎得太厲害,不就省力了嗎?」導演讀書善解,博聞強記,于此可見一斑。

九四年初,我所在的電視公司與上海東方電視台合作,推出一檔綜合雜志型節目,題爲《飛越太平洋》,內容鎖定美中兩地的大衆生活與流行文化。其中一個單元叫「幕後新聞」,以介紹影視動態,名人行蹤爲主。我第一個想到要采訪的就是胡導演。按阿城的話說,這叫先賣朋友。胡導演倒是愉快地接受了訪問。其間,我們談到了他的電影風格「您是中國武俠電影的開創者」,我說,「談談武俠片吧」「先得更正一下,准確地說,我的電影應該叫『古裝動作片』。小說裏寫的武俠,那都是瞎編的。中國不像日本,沒有武俠這個階級。在日本,武士是個職業,中國沒有。妳沒見過中國大街上有人挎著刀,掄著板斧成天閑逛吧?所以我不管它們叫武俠片。……我不過是用了京劇、舞蹈的動作,把打鬥的場面處理得比較浪漫一些罷了」訪談結束後,我提出要拍一些工作和生活的鏡頭。他說,這樣吧,你來拍我畫畫,說著從一摞書的底下抽出一個速寫本,開始畫了起來。我拍了幾個特寫鏡頭,放下攝影機一看,忍不住樂了,胡導演畫的竟然就是我,漫畫風格,特點抓得非常准。其實,畫漫畫也是胡導演的一大業余愛好。臨走時,胡導演把這幅畫送給我。至今我還把它挂在我家客廳,以爲紀念。

胡導演一生拍的電影不多,但部部引人入勝。阿城曾跟我說,胡導演善于營造氣氛,這是需要功力的。他還說,一個好的導演必須先是個藝術家,胡導演就是個藝術家。我想,在胡導演心裏,還有什麽能比藝術家的稱號更珍貴呢?


作者穆曉澄,原爲北京電影學院的老師,八十年代初赴美,現就職於美國華納電影公司。

題圖《龍門客棧》劇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南行雜記
《顏氏家訓》全文及翻譯
【史海钩沉】中國歷史人物故事(100篇)
中華趣味文化你知道多少
千萬別不接他的電話......(轉貼)
几年前诚品好读对阿城的采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