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川:一条通向唐诗的迷人道路



一旦像袁凌这样,像一个调查记者一样来进入唐朝,把唐朝的伟大搁一边,唐朝的复杂性就全出来了。这是一条复杂却迷人的道路。


“这不是《唐诗纪事》,这是作家袁凌有关伟大唐朝的瑰丽奇梦,抒情,典雅而狂放。他一定是在发高烧,一定连自己也目瞪口呆,当他化身为陈子昂、骆宾王、张九龄、孟浩然、王维、李白、杜甫、高适,李贺等等,纵行于青春、慧敏、富足、高歌、危机、动荡并艰辛的唐土。袁凌迫令我们成为唐人的同代人,或者说,他诱引那些河岳英灵成为了我们的同代人。”


一个多月前,我收到了袁凌《在唐诗中穿行》的部分书稿。这是我在读了书稿后写下的推荐文字。


当时我有点吃惊。之所以吃惊,不光是因为袁凌身为调查记者,写了这么一本有关唐诗的书,搁了十几年才拿出来,更是因为他触及和尝试解决了一个对于读唐诗特别重要的问题,很多地方我和他有相同想法。


今天我们和唐诗的关系,最大的问题在于,现代人读古诗,常把古人放得远远的。而《在唐诗中穿行》这本书让我吃惊的是,作者居然把这些古人当成了当代人,或者可以说把他把自己变成古人的同代人。


我觉得这是阅读古文学时的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你究竟是把古人供起来读,还是努力把自己当作古人的同代人来读,这是两种读书的方法。


把古人供起来读,一般来说是希望获得一种熏陶,一种修养:可以随便吟几首古诗,必要的时候还可寻章摘句。我本人对于从古诗这儿获得修养当然也在乎,但是没有那么在乎。我个人希望从古人那儿获得的是创造力,就是“古人为什么这么写”?


一说到唐诗,一提到李白、杜甫、李商隐这些诗人,我脑子里自然形成这些问题,唐朝人怎么写诗?是不是像我们这样写诗?这对写作来讲是特别致命的问题。比如说唐朝人怎么一赴宴就要写诗?一送别就要写诗?哪来那么多灵感?在没有灵感的情况下,你怎么开始写作?写诗跟他们生活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是很重要的问题,不仅仅是说唐诗伟大就完了。


唐代诗人如何获得创造力,这对今天的人来讲特别重要。一旦古人在你眼中变成活人,而不再是死人,不再是供起来的东西,你就会在阅读和想象中获得别样的感受,不再只是神圣化唐代和唐诗。


我们对唐诗实际上有神圣化的倾向,我们每个人说起唐诗,差不多说的都是《唐诗三百首》,不是《全唐诗》,而《全唐诗》收的是两千三百位诗人的五万来首;从五万首选出三百首,这是个什么比例。如果有耐心读《全唐诗》,你会发现《全唐诗》也不是全部都写得那么好,甚至挺烂的也有;读《全唐诗》可以读到唐代整个社会状况、唐代文化进行的状况。读《唐诗三百首》你会领悟诗歌的伟大,读《全唐诗》你读到唐人和他们诗歌的实际,这是不一样的。


所以读唐诗有很多的读法,我觉得其中一种很重要一个读法,就是袁凌在这本书中实践的读法。他好像一下跟诗人距离那么近,一下进入这些人的生活。袁凌找到了这样一个方法,我觉得对今天的我们来讲,袁凌找到了一条特别迷人的通道,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人,不仅仅理解唐朝人,也能理解屈原,理解曹植,理解宋代那些伟大的诗人,都应该这样,甚至延伸到理解古代那些伟大的艺术家,也该如此。


和古人同时去理解古人,才能意识到诗歌背后承担的生活、人性和历史,这决定了诗歌的高下。唐代很重要的事件是安史之乱。当时的大诗人王维经历了安史之乱,但是他没法写。李白诗歌也提到安史之乱,他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军队,本人经历了下狱和奔逃,《在唐诗中穿行》写到了李白的经历。但安史之乱塑造的唯一一个大诗人是杜甫,杜甫身上有一种东西是王维没有的。杜甫诗歌很多在处理当下,很多诗人没法处理当下。


袁凌的新闻写作一定跟当下有关,而当下在诗歌里是很难处理的,因为一般人认为当下没有诗意。比如月亮、树,秋天,过去很多人都写过无数遍,但天津的化工厂爆炸,你写诗试试,写不了,因为你的语言处理不了这个事件。为什么杜甫可以处理安史之乱?如果你观察杜甫那个时代的诗,你会发现他在他的诗里表达了复杂的时间观,甚至有可能是三个时间交叠在一起:历史时间、自然时间、个人时间。而王维处理不了,所以在这个意义上王维是个二流诗人。钱钟书说王维就是个二流诗人,只不过王维是二流诗人里最好的一个。


安史之乱是一个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别重要的转折,陈寅恪认为安史之乱开始中国就变了,中国不再是古中国。直到今天,我们的课本里都没能够清楚地讲出安史之乱究竟是怎么回事。但杜甫的诗里传达了这一转折的信息,所以叫“诗史”。


到了韩愈和白居易的时代,韩愈为什么反对迎佛骨?他是要回归道统,因为他面对的是异教乱华的安史之乱。白居易却学佛。韩愈、白居易同朝为官,两个人关系特别微妙,韩愈的朋友是孟郊这些人。在一些记载里提到,韩愈也曾经想邀白居易一块出行,但被白居易委婉拒绝,所以说两个人关系并不那么好。古人之间也有相互的辩驳、相互的不同意,并不是不分彼此。


所以我读唐诗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语言、表达形式很美,我也会关注唐朝诗人所生活的时代、他们面临的复杂的社会历史局面。这些因素导致了他们的诗歌、文学反应。譬如安史之乱之前,李白在长安的时候,其实日子不见得好过。当时唐朝的宫廷趣味把握在王维手里。这时的王维一定不喜欢李白,李白诗里说“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


王维一定很不喜欢李白,所以无论在王维还是在李白的集子里,还是在其他史料里都找不到他们二人的交集。他们同在长安,却互相瞧不上。李白的才华和精神结构跟王维很不一样。我们看古人时常会是一团模模糊糊的印象,而当我们深入古人之间,看他们互相争吵,不同意,瞧不上,这个时候,古人才活起来。


所以我觉得袁凌这本书特别重要,作为唐朝同时代人看唐代,和今天我们模模糊糊地看唐代一定不一样。一旦像袁凌这样,变得像一个调查记者一样来进入唐朝,把唐朝的伟大搁一边,唐朝的复杂性就全出来了。这是一条复杂却迷人的道路。


▲《在唐诗中穿行》/袁凌 著/ 东方出版社/2015.9



作者:西川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诗人,散文和随笔作家。现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诗极简史:29首巅峰唐诗,重温大唐盛世289年
讲稿 | 袁凌:唐代诗人的世界观仍然和今天的我们相通
西川 | 读唐诗,就要了解唐代诗人们的较劲、冷眼、反目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诗人,却写出了大唐第一猛诗
唐诗,读着读着就哭了
刘火:唐诗里的农事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