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月饼正从中秋消失? | 沸腾

这是一种虚伪而无用的仪式:虽然说不清这样宽泛的人脉究竟有什么用,但大家却都相信,不送礼不收礼的异类一定会被消灭。



文/胡涵



月饼的消失



有人拎着月饼敲开我的门时,我有些诧异。对我来说,捧着月饼盒走街串巷“搞人情”的时代虽然还没过去多远,但已经陌生得像计划经济时代的事了。


今年我一份月饼也没送出去。我宁愿送别人一张购物网站的电子充值卡,一份网络专属礼物定制,甚至,是微信发几个红包。


我的食物榜单中,月饼绝对要算黑暗料理。不止一次,我在中秋对着月亮想,古人究竟是多没有美食细胞,才能在月光下发明出如此难吃的食物。


认为月饼难吃的年轻人,好像越来越多:和父母赏月时不能说的真话,都攒在了北京上海的办公楼里。三天前,办公室里,一个同事拆开了一盒月饼,“老家朋友送的”,昨天晚上我看了一眼,这盒月饼还剩一半,孤零零躺在那里。


我甚至以为,如果没有送礼需求,月饼应该和很多传统食物一起进入“消失的民俗”榜单。


我曾对月饼产生过密集恐惧症。年幼时,在家迎接登门送月饼的叔叔阿姨,就是中秋假期的最大任务。他们拎来一盒,我顺手拎一盒还回去。他们的孩子则在家里等着我的父母登门。


有一年,一盒香港带回来的月饼这样在我家进出几次,到晚饭前,终于结束了它的奇幻旅程。


中秋节后,房间堆满月饼,弃之浪费粮食,食之对不起自己。因此,媒体热炒“天价月饼”时,我是暗自窃喜的:看你们以后还送不送月饼了。


平心而论,如果一年吃那么一两口,月饼还没有难吃到惨绝人寰的地步。但整个中秋前铺天盖地的月饼,让月饼和传统节日一起变了味道。


再到这两年,月饼的味道成了网络狂欢。“五仁馅滚出月饼界”、“我整个人都变成冰皮了”、“吓得我都吃双黄白莲蓉了”,我边看边乐:这每个口味都曾是我的噩梦。


据说,互联网时代的特征,就是不断地消解头顶大一统的权威。月饼的口味之争、苏式和广式月饼孰优孰劣等等,口舌之争的深层,是对月饼泛滥的消解,是对人情恶果的逆向淘汰,于我,还顺带着消解了幼时残存的父权文化。


今年的中秋,我意外地发现月饼已经不再是中秋的热门议题:要么,是我们早已对陈年老梗失去了兴趣,要么,就是“五仁”之类的调侃早已和“草泥马”一样,沉淀进了我们的思维深处。


我愿意相信是后者,因为后者代表了某种进步。年轻人终于不再像父辈,在每个中秋准备好小笔记本,记下送了月饼的人,再拎着月饼回礼。这是一种虚伪而无用的仪式:虽然说不清这样宽泛的人脉究竟有什么用,但大家却都相信,不送礼不收礼的异类一定会被消灭。


今年中秋,母亲给我打来电话。


“有月饼吃吗”


“有”,我说,“这么难吃的东西,没想到今年还有人送”


母亲沉默了一会儿,“对,这么难吃,幸亏今年送的人不多了”


有些东西好像正在改变,月饼,连同月饼所代表的那种人情价值观,正在日渐消褪。


在最激烈的时刻,我曾指责父母所坚持的“人情观”,是“农耕时代小农价值观的残存”,争吵延续至今,如今,却意外在月饼上达成了和解。


不过,我仍然要做一个悲观的收尾,因为,每个微信群里不断出现的几块甚至几分钱的红包,又成了网络时代的新“月饼”。


人情这样的非正常策略,好像将是紧巴巴过日子的中国人永远绕不开的魔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低语声声--从这碗腊鱼想到的
时代感悟:质实大于人情
人情薄如纸,人心狠如狼
讨厌到别人家,也不愿别人来自己家的人,往往是这4类人
在人情中从容悠游
一日禅:在人情中从容悠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