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物道 | 一生都仰仗着自然与光

画家李霞萍

文 | 唐雪下


怀旧不是一种值得夸耀的习惯,但是,为什么今天我们仍然希望去推介一些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家和作品,是因为如果没有那样的历史,不会有如此浓烈、悲壮却值得回味的情感,因为那些在历史书上连一个章节都占不到的十几二十年,是她们的一生。而对于我们,还是那句话:“不忘昨日的来处,才能看清明天的方向。”


86岁的李霞萍已经不再出远门了。


即便是自己的画展,她也以路途太远为由拒绝来到现场。如果不是我们坚持要在广州为她举办一个画展,那积集半个多世纪的作品,仍然会被她放在宁波的家里堆积如山。而这次展出的几十幅作品中,有好几幅被标注为非卖品。


“到了这个年纪,使我再也无法拿着画架外出写生了,所以这些野外完成的画作,想自己留着。”她说。


出生于1929年的李霞萍,头发已经全白,精神矍铄。每天读书看报,还是个世界杯迷。每次把颜料刮刀刮得呲呲作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在厨房里磨刀霍霍的厨师们。而在子女的眼里,86岁高龄的母亲在画板前更年轻了,“越来越可爱”。

李霞萍老师正在专心画画


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绘画系的李霞萍,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绘画专业的学生。当年的中央美术学院由徐悲鸿担任院长,主张现实主义的徐悲鸿,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李霞萍深受这套现代美术教育理论影响,而印象派画家莫奈则是她领悟自然之光的启蒙者。


在莫奈的世界里,没有纯粹的颜色,他的颜色是一种光。因为光,所有色彩都浮泛着一种瞬息万变的明度,我们称作“色温”──是色彩的温度。

老树44x32cm 1969年

运河春60x45cm 2007年

树林46x55cm 2007年


光影里的兴安岭


我没有去过北方,是李霞萍的画,帮助我完成了对北方的全部想象。在她的画面前,我像个惊魄未定的孩子,顺从地让视觉在她的带领下走在原始森林的晨雾里,走在伐木工人的号子里,走在自然与光交织的日出天光里,历经风雨飘洒,和阳光照耀。


李霞萍喜欢从高处寻找角度,处理整个画面构成的关系。她凝视远方,快速记录着村庄在晨雾里醒来的模样,静谧的远山和茂密的林木里有幽微的雾光,近在眼前的房屋却拥有一片宁静的明亮。

开发山林》37x27 1964年

《运木》 39x27cm 1964年


“我最喜欢画森林,常常到原始森林里去。”


从哈尔滨中心城市延伸开去,围绕着一大片辽阔的黑土地,那就是著名的北大荒。五、六十年代军垦战士和大批知青来到这里,开垦这片荒漠,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为国家源源不断地生产输送大量的食粮。李霞萍大部分作品描述的正是这个沉寂的、火热的,浓烈而充满希望的北大荒开发时期。


在这个没有方言,只有夹杂着各种乡音普通话的语境里,每一个人都必须迅速地找到适应这块陌生土地的方式。而李霞萍的方式,就是进入林场,不停地画画。

横道和子38x28cm 1957年

《露天小铺》 27x19cm 1957年


“常常到劳动的地方去画画,画了很多速写。看他们伐木、锯木头,很累,但是看样子都很高兴,一边干活一边还喊劳动号子。‘哎哟,出大力气了嘛哎哟……’在最后他们还会加上一句‘画上画了嘛哎哟!’我一听,也跟着乐了。”

《林中木屋》 38x28cm 1956年

运装62x49cm 1974年


每次去森林都是天还没亮就出发,那个时候,没有道路,亦没有行人,加快脚步往深处走,她要赶在太阳出来之前到达目的地,因为这个时候的森林里有雾,雾气非常漂亮。


铺满苔藓的植被像沙发垫子一样柔软而富有弹性,溪水到处流淌,仿佛没有源头和终点,只听见淙淙的流水声。倒下来的树木长满苔藓横在水中,有风吹过,有红松的清香。薄雾弥漫的早晨,空气潮湿,气温很低,虽是夏天,身上却冷得发抖。


这些并非所有人都能看到的画面,在李霞萍的画作中诚实地出现了。在这里,我们仿佛被四周浓重的墨绿包围,森林沉郁,万籁俱寂。但是光如同神迹一样穿透迷雾,在密不透风的绿色中渲染开来,唤醒所到之处无处不在的生灵。

《烟雾森林》 39x29cm 1999年

《秋》 38x27cm 1964年


我们很难感受这种闭上眼睛之后用手无法感知的冷暖。而李霞萍长期进行户外创作使她感觉敏锐,她一直认为,写生不是临摹,而是把对光的理解和印象表现出来。这并不容易,但她用了一生坚持这个方向。

《林中之光》 51x36cm 1964年

《潺潺细流》 36x22cm 1964年

《农家水塘》 36x22cm 1956年


一支画笔连接的自由与光


坚持户外写生,寻找光与色彩的互动,发展自由笔触,这三样几乎是印象派的宗旨。20世纪中期,新中国开发北大荒,李霞萍作为支援边疆的一份子,在这一时期,特别是1957年至1965年之间,不断记录东北林区的景象。她画森林,画伐木工人,画运木火车,画当地居民生活,画单纯的落日或黎明时分。


她的画,是一个入口,使我们对那个遥远而惊天动地的年代有了具象的感知。这种打破时空界限的连接,在断裂的时代背景下,有一点儿孤独,一点儿静默,和一点儿惊世骇俗。

运木26x35cm 1974年


而为了写生,她的一生都在出走,走遍辽阔的中国大地。有人把她理解为“与自然对话”的艺术家,因为她对自然,有种与生俱来的接纳与依赖。


对于作为观者的我来说,在她的画里,视觉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亢奋,速度、节奏都在改变,而带来这种改变的,正是她的美学信仰──自然与光。

《牧归》 51x36cm 1956年

李霞萍老师正在专心画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自然景光(令人心醉的美)
油画:无尽透彻的光,独特的森林与田野之美!
李霞微
无尽透彻的光,独特的森林与田野之美!尤什凯维奇的风景油画
兜兜转转这一生
任左萍|我在远方等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