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那些年我们吃过的食堂

想了想,这是我被不同的人推荐了第五次后,终于看起了一部叫《深夜食堂》的片。

这是日本人拍的“食堂”。一个一个人的故事。

中国人拍,拍出来的是《炊事班的故事》。一个群体的故事。

关于食堂,和我们真正有关的,总是集体记忆。






“吃干净了!不准挑不准剩!”爷爷从小就宠我,唯独“剩饭”这件事,不能容忍。记得大学时每当我抱怨学校食堂难吃时,爷爷会说,难吃?不饿死你不错了。他经历过公共食堂、三年大灾,他在最能吃的年纪里,肠子里拧的却都是一个“饿”字。在他们那代人的眼里,“吃”不是好吃难吃的事,“吃”是活下去的事情。



空着盘子的时候,只能对着“公共食堂”四个字干瞪眼


“公共食堂”是个浪漫而癫狂的词。其实爷爷也只是事后才慢慢清楚发生了什么,“我算是运气好,只是饿,饿得不敢动,但没饿死。”这个乌托邦的碎灭代价太大,这个代价是指饿死人的数量,还有——到现在,依然没有确切的死亡数字。不过爷爷还是会感慨:“哎,吃饭不要钱,还以为真有这么好的事。”他痛恨公共食堂,但这四个字,依然能在第一时刻惹人垂涎——那个年代,从“吃”开始建立乌托邦,对中国人是多么有效。

“再也吃不到那么好吃的面咯。”爷爷嘴里的这个“面”,是烂糊面。粮食不够了,食堂做饭的人也会动脑筋,他们把面涨开来,就有了“烂糊面”。看上去是一大桶满满的面,这种“涨”起来的空虚面积,在每一双饥饿的眼睛里,都是希望。一开始这种面,会有一点点的肉丝,爷爷抢到过这样一碗“肉丝烂糊面”,记到现在。



资料图:上游公社大林大队公共食堂社员就餐时场景


从公共食堂,到单位食堂。大家开始吃得饱了。吃得饱才能干好活。


妈妈以前是纺织厂的职工。她至今仍然最好的朋友,是当年在食堂工作的那个“大姐”。在食堂碰过几次面后,才发现原来是邻居。


以前我放学了,妈妈还没下班,就回去她单位食堂等她。在那里吃了饭再一起回来。或是妈妈会在食堂里打好饭菜带回来。那时候,单位的一个食堂,往往担当起好几百个家庭的喂食职责。有时去晚了打不到饭了,食堂的人看着数量再烧一锅,谁都是一头挣钱一头顾家,大家都是工人,将心比心,不嫌麻烦。熟了以后,“大姐”每天都会给我这张嘴多留一些好吃的带回来。



资料图片:80年代的食堂


“大姐”也是在食堂里认识了她老公。老家办了酒回来,又在食堂里办了一场请大伙儿吃饭。那时候单位虽然也不小,但是从上到下,人几乎都认识。帮忙的帮忙,祝贺的祝贺,其实更像是个联欢会。


后来,“大姐”和她老公自己在外面卖起了盒饭,然后又开了家小小饭馆。量大,实惠,还有包月的晚饭服务,依旧有着浓浓的“食堂范儿”。


吃饱了的人们,开始寻求怎么“富起来”



电视剧《家常菜》,讲述80年代食堂师傅和知识女青年之间的爱情故事


富起来或还没富起来的钱,其实都到了孩子的口袋里。于是有了大学时回家会和妈妈抱怨食堂饭菜难吃的戏码,“难吃什么难吃,你就是靠吃食堂长大的,还挑。”


那时候清楚地记得上午的课十一点半结束,下午的课四点半结束。十二点和五点,食堂里总有长龙。根据食堂师傅的手笔和心情,每个人打到的量总有差别,有时候打一份排骨年糕发现打上来只有一块排骨,还都是骨头,只能就着浓油赤酱下饭。


吃食堂总是搭伴结伙的,最坚固的友谊往往从“饭搭子”开始做起。我们对于对方的“你吃什么”总保持不可思议的强烈好奇心,每次也总觉得对方点得比自己好吃,于是碗里往往会多些不是自己的东西。


那时候想的是,早点离开校园,离开食堂。外面有那么多好吃的好玩的,都在毕业的那一边。


大学食堂



其实你怀念的是这里


直到晚饭时间变成七点,八点,饿得前胸贴后背可活还没做完的时候,心里全是食堂那碗满满的盖浇饭。

直到你花了三十多元买了个午市套餐却发现,肉没两块,蔬菜更是少得可怜,味道也不见得多好的时候,心里全是那张充200刷个好几顿不带心疼的饭卡。

直到你一个人吃饭时,想念的是对桌的“Ta”。

直到你眼前永远只有冰冷的收银和机械的菜单时,开始怀念那个乱哄哄的地方——饭菜的油腻香味魔性飘散,桌椅声、打饭声、刷卡生此起彼伏,你的周围不是老师就是同学——这一切都是你不会觉得忽然陌生的平常。

一代一代,食堂里有性命攸关的事,有大家和小家的事,有青春的记忆。

慢慢地“轻”了,慢慢地分散了。

“个性”这个词越来越被突出,但同时,你在《深夜食堂》中一个一个人的故事里,想找的仍然是共鸣。但这种共鸣依然是孤独的,你只能心领神会,再独自消化。

都市食堂,依旧是在“都市”这个语境下供给一点安慰。


“深夜食堂”更像是一种符号,现在中国出现了那么多实体店性质的“深夜食堂”,走进去任何一家,你都会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嘛”。

可是你记忆里的那个“食堂”,不是符号,它真是存在过。哪怕已经人走楼空,但也明显牢靠得多。那是一个集体记忆的保险柜。

当我怀念我的大学食堂时,我终于开始明白,爷爷、妈妈说食堂的故事时,脸上那种不一样的神情是什么——人和人,人和时间,那些共同拥有过的节点


时间是杀猪刀,记忆是花姑娘。这些节点却永远可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精彩历史图片欣赏
刘尚钞:担当,是男人最耀眼的底色
以孝治家孝行媳妇们向你们致敬
张来军 || 童年的记忆
龚小平:母校记忆拾零~紫水启蒙
学校食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