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厂】金陵书局:官局最名,文虎尤精(下)
韦力 芷蘭齋


金陵书局刻五局合刻本《三国志》卷首


金陵书局是曾国藩所办,这一点似乎毫无疑问,但是把资料收集到一起比勘一番,却将自己脑海里的固有认定动摇起来。同治三年六月,湘军收复金陵,曾国藩将两江总督府从安庆迁回了金陵,同时他在安庆创办的那个书局也一并带来,初期此书局的办公地点就设在了慕王府,后来曾国藩又命张文虎、周学濬与李善兰共同地去考察飞霞阁,在同治六年三月,将书局迁到了飞霞阁内,但是在这个阶段,曾所创办的书局并没有“金陵书局”这么个名称,这个阶段书局叫什么?我也没有查到确切的说法,因为从几份材料里所看到者,都是称此为“书局”,如黎庶昌在《曾国藩年谱》里于同治三年条目下有如下一段话:“四月初三日,设立书局,定刊书章程。江南、浙江自宋以来,为文学之邦,士绅家多藏书,其镂板甚精致,经兵燹后,书籍荡然。公招徕剞劂之工,在安庆设局,以次刊刻经史各种。”


曾国藩在金陵督署呆了8个月后就被调往北方去平定捻军,而此时他所创办的书局,仍然属于他个人所做的文化事业,跟官府没什么关系,他的离去使得官书局的存废成了问题,好在接任者李鸿章也对开书局有兴趣,于是李就把这班人马接了下来,继续刊刻书籍,并在此局所刻的《周易本义》上刻上了这样的牌记:“同治四年金陵书局开雕”,这有可能是第一部带有“金陵书局”字样的刻本。


李鸿章当了1年零4个月的两江总督后,也被调去平捻,而曾国藩又回到了两江总督的位子上,这同样又面临了书局的存废问题。李本打算将书局裁撤,曾却认为不必如此,他准备接着将书局办下去,而此时书局已名“金陵书局”,也就是说,“金陵书局”之名的起名人是李鸿章,而非曾国藩,如果也用“严格意义上的”这句限定词,那么,曾国藩不但不是这个书局的起名人,并且将其说成是创办人,也多少有点儿问题,但是金陵书局是在曾国藩手中,是在他的努力下,才将该局打造成了官书局系统中的第一品牌,我的这个授衔应该不会有疑议。



金陵书局刻、张文虎校勘《史记》


从慕王府搬到飞霞阁是谁的建议呢?金陵书局的重要校勘家张文虎曾写过一篇《移局飞霞阁寄廖养泉司马沪城》一文,文中有如下一段话:“同治三年初,复金陵。入城访冶城山朝天宫废址,见飞霞阁甍橑仅存。戏谓‘安得修葺为登眺地?其明年,官绅议以宫址改建郡学。巴州廖君督其工,稍葺此阁居之,同人屡来游宴。去秋竣事,廖君请移书局于此,合肥李宫保以为然。今春湘乡相侯回江督任,寻前议,遂迁焉。”


那么金陵书局搬到飞霞阁的时候,是不是已经变成了官书局呢?其实这件事也值得推敲,可以将其分为两个阶段来叙述。最初在安庆时,给书局的人所发薪水均为曾氏兄弟二人自己的钱,关于这一点,李志茗先生在文中有如下的论述:“据《张文虎日记》,同治三四年间,因所校《船山遗书》系曾国荃出资,校书人员的待遇稍好些,曾国藩、曾国荃均分别发给薪水,一般是一个季度一次,曾国藩每次都是发银40两,平均一个月18两左右;而曾国荃则数量不等,多的时候发384钱,少的只有95钱,平均一个月近12两。两者相加,一个校书人员每月薪水30两。但《船山遗书》刻竣之后,曾国荃停止发薪,这样校书人员每个月只有18两左右。曾国藩奉命剿捻后,李鸿章在金陵新设书局,改为一个月发薪一次,每月20两,比曾国藩的稍多。”


由以上发放薪水的情况来看,无论在安庆还是李鸿章时期,都是一种私人行为,张文虎曾经在日记里感慨:书局里薪水太低,以致于他都想回乡教书:“使故乡有五十千文馆,决计归峪,亦不恋此非官非幕之一席矣。”这句话的关键词是“非官非幕”,也正说明了那时的金陵书局不属于官办,但是后来这种情况得到了转变。同治七年七月,曾国藩又被调往直隶去任总督,但他这次的离开跟上次不同,因为他跟书局里的人说,即使把这里移交给下一任之后,书局也会长期存在。于是曾国藩给两江总督的继任者马新贻写了封信,他在此信中说了一句关键的话:“此后视为一件官事”,这句话反过来说,则此前的书局是他的个人私事了。马新贻听从了曾国藩的建议,任命洪汝奎为书局提调,并且从靖江溢课项下拨银5000两,以此做书局的运营经费。至此时,金陵书局应该加上个“官”字了。



金陵书局刻《后汉书》书牌



金陵书局刻《后汉书》牌记



金陵书局刻《后汉书》卷首


同治九年八月,马新贻被刺身亡,曾国藩又回到了两江总督的位子上,他到任的第四天就来到了飞霞阁,可见他对这个刻书事业是何等的看重。这个阶段,曾国藩组织金陵书局最大的刻书工程,则是跟浙江书局、苏州书局、湖北书局和淮南书局联合刊刻《二十四史》,这也就是后世著名的“五局合刻本”。而这项大工程中,金陵书局一家承担了《二十四史》中的前十四史,可见此局实力之大。正当金陵书局处在最辉煌的阶段时,同治十一年二月,曾国藩却去世了,此后这家有名的官书局虽然又支撑了很多年,但已没有了当年的风采。


曾国藩对金陵书局的营运很是用心,他甚至插手到书局具体的刻书字体,以及用怎样的纸张来刷印,甚至每册书装订的厚薄,他都会提出自己的意见,王定安的《求阙斋弟子记》中有这样的话:“(曾国藩)向来买书,不喜衬纸为胆,不喜纸色之太白太新者,不喜钉本太薄。每本钉厚至百叶以外,则好之。不喜天地太短、钉边太窄。”即此可知,曾国藩有藏书家的脾性,因为极其在意纸张的颜色及其册数的厚薄以及天头地脚的宽窄,这是藏书家们才会计较的细枝末节,这个遗毒一直到今天仍未被肃清,而这也是学问家们拿藏书家调笑的地方,然未成想,作为封疆大吏的曾大人,竟然也有如此学问之外的讲求。在这一刻,至少让我这个爱书人读起来,有了瞬间的扬眉吐气之感。



金陵书局刻《北史》封面



金陵书局刻《北史》牌记



金陵书局刻《北史》卷首


就字体方面,曾国藩的要求也很是细腻,他在给周缦云的一封信中说:“仆尝论刻板之精者,须兼‘方、粗、清、匀’四字之长。‘方’以结体方整言,而好手写之,则笔画多有棱角,是不仅在体,而并在画中见之;‘粗’则耐于多刷,最忌一横之中太小、一撇之尾太尖等弊;‘清’则此字不与彼字相混,字边不与直线相拂;‘匀’者,字之大小匀、画之粗细匀、布白之疏密匀。既系长远之局,须请局中诸友常常执此四端与工匠讲求,殷勤训奖,严切董戒,甚至朴责议罚俱不可少,自然渐有长进。或写手略分甲乙,上下其食。”


他把刻字的字体还编成了口诀,可见他用心到了什么程度。按说曾国藩藏书也很是丰富,在他的家乡可能是出于对他这位乡贤的崇敬,当地人认为曾国藩是清代第一大藏书家,对于这个断语,我不想展开评论,但曾氏那么大的藏书量,再加上他对古书的字体那么讲求,按说应当目光如炬才对,《求阙斋弟子记》中有这样的话:“近日刻板精雅者,宋体字如阮太傅《揅经室集》、仿汲古阁《乐府解题》、《六十种曲》等样子,画粗线粗,最为耐久。元体如黄荛圃、秦恩复、胡果泉影宋诸刻,亦贵字画粗重,而增之以锋棱。”


曾氏认为,阮元的《石匠经室集》刻得很精雅,这一句话应该让不少的爱书人都会觉得有疑问,虽然阮元的这部书也确实是写刻体,但跟清三代有名的写刻体比起来,确实够不上上乘,并且曾氏也提到了清代的刻书名家黄丕烈、秦恩复和胡克家的影刻本,这句话说的倒很恰当,因为这三家的影刻之书绝属一流。既然曾大人如此在意刻书的字体,那可以想见他刻出的书,将会是何等的漂亮,但是历史的事实却跟这种推论大相径庭。


然而历史的事实的确让人难以理解:金陵书局所刻书的字体几乎没有值得称道者,至少我所读过的相关著作中,我没有看到任何一个人夸奖过金陵书局所刻字体漂亮者。在藏书人眼中,晚清官书局所刻之书的通病,就是字体难看,而金陵书局所刻之书的字体应当是标准的局刻本的模样,正因如此,“局刻本”一词在藏书界的潜台词,是说这部书的字体刊刻的很难看。关于这一点,肯定能达成业界的共识,魏隐儒在《中国古籍印刷史》中说:“金陵书局所刻的书,字体稍扁,横轻垂重,比‘汲古阁本’还显拙笨,行字之间排列过密。刻字笔画和印刷手法过重,印刷系用煤烟,浊而且浓,使读者眼前有黑沓沓一片之感。”你看过魏隐儒的这段描述之后,还认为局刻本刊刻的漂亮吗?


如上所说,曾国藩很在意刻书的字体,并且还有那样的具体指示,然而刻出来的书却被后世又贬到如此不堪的程度,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是曾国藩的审美发生了问题?这种推论似乎又不能成立,因为他在文章中所举的几个清代精刻本的例子,都是刊刻十分精雅者,也就是说,他的眼光没有问题。难道是“吾眼有神,吾腕有鬼?”我的意思是说,他的那帮书局兄弟没有按他的意思把书刊刻出来,这种推论似乎也不成立,因为当时金陵书局所刻之书,曾国藩大部分都得到过印本,并且人还用特殊纸来刷印一些初刻本,专门用来送给达官贵人,可见他很满意金陵书局的刊刻风格。说到这里,也只能笼统地下个断语了:曾国藩认为金陵书局的刻书字体,的确是清代最漂亮者。美这种东西确实没有标准,环肥雁瘦,每个人眼中的西施其实是不同的。



金陵书局刻《读书杂志》封面



金陵书局刻《读书杂志》牌记



金陵书局刻《读书杂志》卷首


当然,这一切的挑剔都是站在藏书者的角度,着眼点主要还是在形式上。从内容上而言,金陵书局所刻之书,堪称精审,比如我们上面提到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史记》,这部金陵书局的刻本就广泛受到了学界的赞誉,此书的校勘人是清代有名的校勘家张文虎,他原本在金山钱氏家中校书,前后达30年之久,后来在湖南湘潭大藏书家袁芳瑛的推荐下,来到了曾国藩的幕中,直到曾国藩去世的第二年,张才离开,他等于给曾国藩或者说叫金陵书局校书长达10年。


《史记》虽然是一部名著,但因为流传的时间太长,反而有很多的错讹,按照张文虎的说法:“《史记》自汉已残缺窜乱,迄今又千数百年,展转传写, 积非成是, 盖有明知其误而不能改者矣。”于是张文虎用了4年的时间,动用了许多不同的底本,费尽周折,终于把这部伟大之书校勘了出来,而这部金陵书局本的《史记》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地赞誉,该书被称之为近代校勘精善之本的代名词,正因为这部书,以及张文虎等同仁的共同努力,才使得书局本赢得了不少的赞誉,我想,这应当才是曾国藩的主要着眼点吧。


金陵书局总共刻过多少书?历史上有不同的记载,按照李志茗先生的统计,金陵书局从同治二年到宣统元年,至少刻书76种,这个数量足够多,虽然此局刻书至今不到两百年,但有些品种也并不容易见到,收书这么多年,直到今天,我的藏书中金陵书局本得到了多少个品种,我没有做过详细的统计,但估计不到此局刻书总数的一半,好在书局本至今也未受到藏家的青睐,看来我还有可能再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一些新的品种,我想以此来表示我对曾国藩复兴文化所做贡献的敬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晚清传统地方官书局的出版文化理念
微讲座|观月老师第二讲:局本
石祥丨“出字”:刻书业的生产速度及其生产组织形式
清代版本述略
【老范说书】“宋体”就是宋朝的字体吗?
*中国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名称的入门知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