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部以市长为原型纪录片,就是当下复杂中国社会一个缩影
上周末,周浩导演凭借《大同》蝉联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这部电影以现任太原市长耿彦波为主人公,记录了他任职大同市长期间力推城市改造的过程,这是导演对时下中国社会又一次有野心有想法的记录。
本文来自豆瓣用户安德烈大叔的影评,原题“一朝天子一朝城”
转型下的山西省大同市发展前景黯淡,城建落后,污染严重,经济转型面临瓶颈,大同市长耿彦波急切的想改变这一切。然而流水的将军,铁打的兵,耿市长任期降尽,为了能在任期内完成自己“文化大同”城市转型的规划,耿彦波马不停蹄的奔波在城市拆迁与建设的第一线:与拆迁户沟通,监督工程建设,向下属部门施压。他为他治下的城市彻夜失眠,他在离任那天泪流满面,他为大同这座城市殚精竭力。然而集权式的权利运作,个人意志与城市命运,市民们对于青天大老爷的期许,似乎也在以矛盾的姿态诉说着不同的话语。
影片在中国目前的文化环境里是非常独特的存在,它由国人创作,目前却只能在国外播映,它极具记录价值,但是因为其本身的敏感性,在国内却无人敢认领。目前此纪录片由BBC发行播映,虽然是国内的纪录片,但是由于影片中有不少山西大同方言的对白,所以看起来略感吃力,很多段落只能对着英文字幕看了。
最早认识周浩导演源于其十年前的纪录片作品《高三》,由于该片选择拍摄的高中是安叔的母校,自然便让安叔产生了对这个导演的长期关注,在《高三》之后,周浩导演一直在从事纪录片制作,有《龙哥》(关于一位社会底层吸毒者的纪录片)、《书记》(固原县委书记的跟拍记录片)等著名纪录片作品问世,导演周浩原是出身于南方系的一位记者,后转型纪录片创作,他的纪录片重点关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社会问题,从下往上,周浩聚焦过底层人物的生活境况,最近几年也拍出了《书记》、《大同》这样聚焦于政府官员的纪录片,由于角度拿捏的精准,这两部关于政府官员的纪录片在目前中国中下层的市县政治体系下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两部纪录片涉及了地区招商引资、拆迁建设、政绩工程、城市转型等等中国时下热门社会问题,这些政治环境下引发的社会问题大多数人已见怪不怪,但是我们却很少有机会能从一个地方决策者的细部角度来看待这些问题,而周浩的《大同》便给了我们一个特殊的角度去了解目前中国的经济境况和市县政治生态。
从《书记》到《大同》,周浩在领导队伍中取材已经愈发如鱼得水,在这样一个碎片化的记录之下塑造出影片的层次感,作为纪录片难能可贵。此外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中制作出如此敏感的纪录片也确实需要胆识,《大同》捕捉的是大同市长耿彦波(现任太原市市长)在进行大同城市改造中的大量影像片段,影像中有不少市长卸下身份的人性姿态,展现了一位中国官员的侧影。本片聚焦的并不是事件,而是市长耿彦波这个人,并从人的角度展现了中国市县政治的很多细节,在经济环境、政治生态、社会阶层等多方面,通过人性的细部描来构建这部写实的现实画作。
总而言之影片中的大同是目前复杂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而《大同》则是对时下中国社会的一次有野心有想法的记录,关于市长耿彦波在这个时代横截面中扮演的角色,最终也只能由历史来评价了,在这样一个细节丰富的时代横截面里,有太多需要去反思和揣摩的地方。
本文来自豆瓣用户安德烈大叔的影评,欢迎关注作者个人公众号迷影者不迷途(ID:movie-dog)
|观看影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杨:《中国市长》的中国寓言
市民挽留大同市长 万人签名只为留人
市长走不走,能否多听听民意
十年砍柴:即使把阿房宫复修得超过秦始皇又能如何
大同城墙的命运(二)‖修复与重建
大同「倔强」返古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