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香港的日与夜 | Book of the Week

单读每周都会推荐一本书(book of the week ),分享编辑部最近读到的最欣赏的作品。今天是我们的第 6 次推荐。关于香港这座城市的 ABCDE 面。




香港重庆大厦


由于个人的偏见和有限的经历,我对香港这座城市没有太多好感。


这里实在太像异域了,一个内部的他者,或者说,许多中心的外围。在目力所及的生活和建筑的表面上,可以很快发现一些难以亲近的东西——城市空间的规定性,率先现代化的东亚身体,整齐的港式潮流,线性的追求,经济对生活的统御。就是潜藏在历史与现实的错位中,在“弹丸之地”、“东方明珠”这些习惯的标签里那种激烈的冲突感,生产出一个骤然压缩的空间,一个早熟的人。


几次短暂的造访,都强化了这种偏见。而一些意外的阅读,不断冲击、敲打着它。比如这本《重庆大厦》,我曾经在台湾的书店里放下了它,当时好像对任何一种香港叙事都感到厌烦,直到偶然听到另外一位朋友提及,才拜托她顺便从香港带回一本。最近,它的简体字版本也已经问世了。


简体版《香港重庆大厦》

作者: [美]麦高登( Gordon Mathews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5-11


港中文的 Gordon Mathews 教授发现了重庆大厦这个好题目。此前围绕在重庆大厦这座大楼周围的舆论弥漫着一种夸张的危险,甚至传奇,仿佛这里是万恶之源——避难者、性工作者、瘾君子、仿冒品等等。而作者的人类学训练和田野调查工作方法,将此地还原成为问题(作者称之为低端全球化)的表征,而不是根源。他把这栋鱼龙混杂的大楼视为发展中国家的“孤岛”,来自南亚、非洲的移民,广义的华人群体与香港本地居民在这里发生错综复杂的联系。最动人的不是作者的文笔,而是在漫长、近距离的研究过程中,他逼近了对于这个人群的理解:一方面,他看到了他们在漂泊异乡的生活中的无聊、苦闷和不可控制;另一方面,他也视他们为渴望改变生活的人,把重庆大厦叫做“国际梦想家最后的避难所”。


他最成功的地方,可能就在于描述了一个多面体,而不是陷入悲情、愤怒、鄙夷等任何一种单一的情绪。也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打开了我对香港叙事的理解——不仅仅有香港的B面,还有C、D、E……不同面向之间广泛、复杂的联结,在多种国籍、阶级、文化出身的聚居环境中,制造出不可避免的矛盾与多义。


它同时让我想起也许更为底层的九龙城寨,那个被日本人当做魔窟的灵感设计进电子游戏的存在,如今只是一座供老人消闲的公园。还有我很喜爱的香港浪人剧场持续的戏剧创作,我先后在他们带来北京演出的几个戏(《鲤鱼门的雾》、《暗示》、《裸「讠泳」无邪》)当中闻到来自香港七八年代带着海风的气息。还有陈果、张婉婷导演的电影,以及挚爱的《天水围的日与夜》(导演:许鞍华),甚至那部以重庆大厦为蓝本的、浪漫得一塌糊涂的《重庆森林》。这些形形色色的香港故事中,实际与不切实际的部分,可能都曾真实地发生在这里。



电影《重庆森林》剧照


有所保留的是,作者在书的结尾部分试图用理论来统合观察,在低端全球化、新自由主义、世界体系的流动等整体框架中,阐述重庆大厦的位置。其中当然也有某种出于立场的同情。他很可能是对的,但这本书之于我来说更重要的意义,是从偏见中跋涉出来,远离标题“世界中心的贫民窟”之中那种强烈的二元性,而不是合辙押韵地动用另外一套现成的认识,另一种规律,对线性思维进行另一种演绎。毕竟重庆大厦的存在本身,也是一种规则的溢出,一种冗余,在偏见、惯习、结构等坚硬的事物中,获得了生命力。


《重庆大厦——世界中心的贫民窟》

作者: [美]麦高登( Gordon Mathews

出版社: 青森文化
出版年: 2013-2-7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香港–重庆大厦 | 胶片的味道
香港的重庆大厦
中国各大城市地标建筑 -1
香港:车水马龙——【尖沙咀】
实拍夜幕下香港迷乱生活(亲历实拍)
【香港】猛鬼大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