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深处探“隐者”
薛保平

编者按:前几天在琅嬛文库联谊群认识了太原的薛保平先生,他说最近写了篇《民国文化隐者录》的书评,发在太原的报纸上。我和薛先生此前未有过联系,想不到在一个微信群相遇。小书出版也有五六年了,难得薛先生关注。征得同意,小号推送,王婆卖瓜一番。




历史深处探“隐者”


薛保平


历史以匆促的脚步走向久远,多少曾风云一时的人物已然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后来者则以各式的眼光探寻过往,试图拼合乃至还原这段历史。他们或考证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或找寻伟人名士的行踪足迹,也有人在历史的缝隙边缘打捞小人物的细行琐事。后者是一项极端不易为的工作,因为既缺乏现成的史料,需自己从尘埃中披沙拣金;又不为时人所关注,几乎是默默地沉潜在故纸堆中探幽烛微。温州学者方韶毅虽非科班出身,但却执着研究民国文化多年,尤其是研究温州民国文化老人,对此道感触颇深。他说,民国话题日趋热门,相比鲁迅、胡适等大人物的研究,一无新意,二无心得,只好写点小人物的事迹。在读过方韶毅《民国文化隐者录》(金城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后,情绪久久停留在书本上,牵思这些小人物升降起伏的命运——不过小人物是相对而言的,在我看来,执弟子礼甚恭,逢年过节必给陈寅恪行跪拜礼的刘节;一生特立独行,被刘半农称之为“专以发疯骂人为业”的北大教授林损;教宋美龄作画的郑曼青;中国希伯来文学研究的奠基人朱维之;“九叶派“诗人唐湜……都在各自的领域里取得不俗的成绩,不应属于小人物之属。


《民国文化隐者录》是一本觅往寻胜的小书,书不厚,不足二百页,却承载着“从温州这个小地方走出来的文化人的故事”,准确地说,书中也有走进来、走回来的人的故事。通篇读下来,我的感觉是,作者笔触深沉,在纷繁的世事中,在纷乱的史料中,悉心拂拭去包裹着小人物的浮尘,闪现出微弱的亮光,旨在留存珍贵的历史史料。他不轻易对他们作出或好或坏的评价或断语。用他的话说,是“权当民国人物事略的一点索引”,索引者,功在方便查找,惠泽后人,事虽不大,却不易为。


《民国文化隐者录》是“蜜蜂文库”之一,青岛资深媒体人薛原先生策划,出过不少好书。该文库分“文化阅读”、“枕边书”等系列,大都是一批书味浓厚的书。“枕边书系列”经眼入藏的有几种:眉睫的《文学史上的失踪者》,薛原的《闲话文人》,系作者签赠本,陈为人的《马烽无刺-回眸中国文坛的一个视角》,此书九月被京中淘书大侠安武林从架上“劫掠”而去。该系列装帧不事奢华,质朴中透着沉稳,大方处满蓄雅致。如《民国文化隐者录》书衣淡黄底色,左下角隐现远山,两三株枯树枝瘦杈斜叶秃,点点飞鸟栖止,一派孤清冷寂, 肃杀的寒秋寓意深远,让人想起元明山人笔底的画幅。


方韶毅在后记里有一段话,意在阐释全书主题,串通古今文化血脉,话语有些无奈,确倒也是实情:“温州是个被误解的城市,商名之下,似乎一片文化沙漠。其实,走出温州的不仅是商人,还有文化人。民国是温州继东晋、南宋之后又一个人文鼎盛、开风气之先的时期。这本小书所展示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温州,商名的城市早有耳闻,这次见识的是文化的城市——作者笔端文化的城市,虽然通过十几万文字二十三篇文章很难全面阅读温州文化这段“群星闪耀的时代”,但毕竟了解了一些事,加深了解了一些人。


读是书,是有些好奇心的,好奇“隐者”是些什么人。甫翻书,先读目录,一行行读下去,陌生者居多,欣喜的是还“认识”几位,或读过、买过他们的书;或在别人的书里读到过他们,有几位还是《鲁迅日记》里的人物,如刘节、郑曼青、朱维之、叶永蓁……刘节是历史教授,没读过他的历史著作,却买过他的日记,即大象出版社《刘节日记》,断断续续翻读过,有些事情至今难忘,其中翻卷的乌云,突降的骤雨犹在目前,总想悲悯那一代知识分子多舛的命运。与郑曼青“相遇”最是有趣。在网上订购《曼髯三论》时,顾名随想,作者郑曼青定是美髯飘拂,一时有了弄明白的急切,加之是必买的“海豚书馆”的一员,可偏偏迟迟而来,是在阅读了《民国文化隐者录》之《异人郑曼青》一文之后。因已预购了《曼髯三论》,读此文就格外细心,想多知道一点这位久居海外的民国异人的悠悠往事。读罢文章,好生“气恼”,作者虽已尽展这位“郑氏五绝”的异人丰采,其异人之诗,之书,之画,之拳,之医也光鲜夺目,作者却只说“郑曼青,名岳,以字行”,竟未提“曼髯”何义,此公“髯不髯”? 待《曼髯三论》一到,先翻检“曼髯”,文中有道:“中年蓄须,复字曼髯”。事后回想不免哑然失笑,读书穷根究底的应该是大事,可自己尽琢磨“髯”之类的小事,可见读书境界、格局之低,猥琐得不得了。但又想,读书也不图做大的学问,意在活络脑筋,消磨永日,仿佛锻炼腿脚一般,何尝不也是一件快活的事。


书中有几篇文章很是有趣,尤其写书缘的几段,读来会心之处甚多。大学教授李笠一生与书结缘,其读古书之心得一如醍醐灌顶,令吾辈茅塞顿开:“文学之书,不必尽读。性情所近,甲乙互易;兴会所在,父子不传。或本无意读诗文,偶睹篇目,遂惬意而朗诵。故亦不能预为删节,以强人所不好。《古文关键》、《六朝文挈》等书,虽极简约,却非深嗜辞章者所愿读。故文学书不惧册子繁多,只惧书本之简陋耳。如《古文观止》、《古文释义》等制义式的文学书,虽卷帙厚薄得当,亦复何用?”


《北大“温州学派”的沉浮》等一类考证文章以人带事,事中叙人,文笔平和,资料详实,虽隔着几十年烟云,人物却似从书中跃出,真人般立在读者面前;《缪氏兄弟》等七八篇文章则是别样的风景,一改重考证的文章笔调,篇幅短小,叙述简约,说书人,话书事,各有一番轻松,最是合意的一组有趣的书话文字。


原刊二〇一五年十一月十五日《太原晚报》,刊发时又删节


点击原文链接可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朝野新谭,一部了解民国历史的奇书!
写“南京传”的作家 除了他们你还能想到谁
《百年好合》:家国动荡下的悲欢离合
温州公园路106号郑氏民居的前世今生
关于影视题材的内容总局内部分享
小人物与大历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