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远离了传统的今天,我们快忘了一样东西:家训



烟花易冷 华语群星 - 中国好声音第四季 第10期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家”一直都是个很重要的概念。


不过古人所谓的“家”,和今天不大一样。家字的古文,就是一间房子里养着一头猪——当然今天的文字依然这样。在古籍中,大夫以上方可称家——指的是卿大夫的封地。孔子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指的就是诸侯与卿大夫们。在这个意义上,“家”与“国”的意思很接近,所不同者在于,国是四方执戈守御之城,而家只是一块土地,卿大夫们在那里建立起自己的宅第。


这个古老含义的背后,就是中国最古老的国家政治形态——封建制或曰分封制。这里所说的“封建制”,与我们现在所说的“封建制度”并不相同。古人所谓“封建”,指的是封邦建国。“封”,本意是在地上种树:古人在边境上种树以确定边界。“建”,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为“立朝律也”,即确立法度之意,这与今天是基本一致的,只不过一为动词一为名词而已。既然这样,把“封”“建”二字放在一起,就表示在大地上以种树的方式圈定一块土地,然后在那里建立制度。


这种封建制的代表,就是周代的分封制。其最小的单位即是“井田”: 八户人家合分一块田地,地分九块,边界纵横如“井”字;八户人家各分一块为私田,中间一块土地为公田,八家共耕,用为缴纳赋税——这恰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家”。井田再向上,就是诸卿大夫的“家”了,家之上是诸侯的“国”,最高的,就是周天子的“天下”。如果这样看的话,周天子、各级诸侯与卿大夫就都变成了大大小小的家长,只不过“家庭成员”构成比较复杂罢了:除了由血缘联系在一起的家族成员外,还有大量的“管家”“仆人”以及“佃户”;而这些“管家”“仆人”以及“佃户”的“家”中,又各自有“管家”“仆人”以及“佃户”,直至最小的一户——只以纯粹血缘为纽带的几口之家。


这是个自上而下,以“家”为单位,层层分封的政治结构;倘若把这个结构倒过来,则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制度。也许最初只是像神话中所说的那样,世上只有伏羲、女娲那么一对男女、一户人家;他们在一起繁衍生息,子孙多了,就形成部落;部落大了,就有人迁出去,寻找新的栖身之所,后来又变成新的子部落;如是不停,最后部落变成国家,国家又组成了“天下”。


这样一来,封建的另一重含义就开始变得重要起来了:要在土地上建立秩序。一如“家”这个概念一样,从血缘出发,最终形成超越血缘的公共空间;这个秩序和法度也是从血缘亲情出发,但最后落实却是超越血缘的公共层面,即由“亲亲”而至于“尊尊”。其实,在封建制的基本单位“井田”中,就可以窥见这一现象:八户人家同耕一地,八户人家各自因血缘而成立,但八户人间之间,却构成了一个小小的公共空间。在那个单纯以血缘维系的几口之家中,亲亲之爱可以是全部——一如今天的三口之家,但只要迈出家门一步,血缘的维系功能就面临着失效,因为失去血缘的联系,血缘的规则就难以展开,所以即便是与同属一块井田中的邻居,也要依照尊尊之义的规则来相处。


如果从井田再向上一步,到达卿大夫的“家”中,那么即使在血缘维系的家族中,亲亲之爱也是不能完全适用。在一个上有父祖,中有兄弟妻子,下有子侄的大家族中,如果只讲亲亲之爱,只会让这个家族陷入混乱:父母与子女都是一个人的至亲,但一个人难道能够像爱父母那样去爱子女吗?况且家中还有管理事务的官吏,如此复杂的大家庭意味着必须要依靠超越血缘,更为普遍的规则才能实现秩序。而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大多数时候所说的“家”,都是这种家族之家,既然叫“家”,那么这个秩序与法度就不妨称之为“家法”。


而这家法,就是今天所谓的家训,比如《尚书·无逸》。它本是周公教导自己侄子——武王之子成王的文字,内容也是讲述如何治理天下的——“无逸”就是不要放纵的意思。乍看之下治理天下似乎与家离得很远,但在上文所述的周代封建制下,所谓天下,就是天子之家,只不过在这个家中,血缘纽带几乎已经成为边缘性的,因为天下之中充斥的,是与周天子毫无血缘关系的陌生人,而那些原本血缘亲近的诸侯,几代之后,也差不多就是叔侄同岁、小儿作祖了,甚至可能天子家刚出生的婴儿,就是鲁国去世君主的堂弟。因此,《无逸》讲的虽然是治国之道,却不妨碍它被视为“治家格言”。一如上文所述,家训首先是规矩,是在规则层面,打通一个家族与整个社会的工具。


从另一方面讲,家又是传统中国最重要的教育场所。道理很简单,天玄地黄、一一得一这样的知识可以从外面的老师那里学到,而问候长辈、侍奉父母、招待客人这些立身处世的规矩,却是不能单单从老师那里学的。因为前者只需要知道即可,早学晚学问题不大,但后者却是一个人面对世界时所需要的基本素质——这是等不得的。假如一个古人在二十岁冠礼之后才开始学习如何侍奉双亲、招待宾客,那么等他学会这些,也许他早无亲可奉、无友可交了:他一定是要在家中,在与亲友、宾客的接触之中,一边学,一边做。这也正和上文提到的打通家与社会的说法相应,因此,家训还是一个人立身天地之间,最基本素质的学习教材。


既然如此,那么家训就必须得能传承下去,是家族代代相传的家法与家教,不能只是一是一代人的法与教。故此家训中最重要的内容一定要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这些内容可能被溶解在那些琐碎的洒扫应对、养生送死之中,故而这些现实生活的细微内容,其中却蕴含着先贤们认为天地间最为宝贵的德行。颜之推作《颜氏家训》,只说不愿子孙靠学鲜卑语、弹琵琶,投北朝权贵所好而求官,言辞平平,而其六世孙颜真卿死不降叛,气节千秋尤盛。从这个角度说,家训更是一个家族的精神所系,立世之基。


以此观之,家训作为一家之法度、一家之学问与一家之精神,能于一家之私地,养成处世之公心,不可等闲视之。不过古今有别,不可不察:古人之家大而今人之家小,古人之家有公有私而今人之家有私无公,而最重要的则是,古人之家多有传承,而今人之家多无根基。所谓大小,古人聚族而居,几世同堂,而今人多为三口之家,三代同堂已属难得。所谓公私,如上文所述,古人家中有佣有仆,有族中公事有室中私务,而今人三口之家,即便雇佣保姆,亦多为临时性的,自然谈不上家中有公事了。所谓传承,古人之家,代际相传,家中有学,今人之家,所有教育,均在学校完成,家中大多无学。


从这三方面来看,今人尤其是居住于城市中的,其家之形态,与古人已是天渊之别。然而古今之变中,自有其不变者。其实,文中开篇那些弯弯绕绕的文字,虽然是要说明,中国人的“家”并不仅仅今天所指的,那个小小的几口之家,而是拥有更广泛空间的“大家”,血缘、亲情只是其最基本组织形式,而非全部。但事实上,人们常常忘记,这古今之异中,却还隐藏着一个古今不易的现实:那就是无论是古人的百口之家,还是今人的三口之家,其起点处,都是一对彼此间毫无血缘关系的陌生男女——抛开洪荒时代的兄妹婚姻不论。所以,即便是最原子化的小家庭,其构成事实上也与那些五世同堂、一族成村的大家族一样,有公有私。其中关窍即在于,夫妻结百年之好,本质上就是在两个原本彼此毫无了解的陌生人之间,建立起如血缘般不可辩驳的牢固关系。既是陌生人,那么交往即属公事,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二人之私情的成立——这当真是造化之奇事。


因此,今人之家虽小,却同样有公有私,只是家庭太小,私情常常会掩盖公心一面,况且,今人之家虽只三口,然而同样有父母,有亲戚,只是不居于一处而已,但这反而令彼此间的交往多了几分公共事务的意味。换言之,今人之家同样具备接受家训的基础,所不足者,只是在远离了传统的今天,人们已经快忘了还有家训这么个东西。今天种种所谓的中国人没有公德心,究其实质,无非是缺少了由私入公的过渡环节:其在小家之中,私情足以应付,以致公心不彰;及至广众之中,骤然难以自适,故而进退失据。况且公共空间,是人们践行自己公心的场所,不是培养人们公心的场所——现实社会不是教室,不会无偿的容忍试验,更不会等你去学。能够无条件地容忍我们,让我们培育自己公心的场所,反倒是以私情为重的家,而我们所需要的,也就是一本家训而已,换言之,家训在今天的主要功能,就是在以家庭为单位的私人空间内以培养人适度地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学会基本的公共处世原则——这正是家训的基本功能。


可以说,家训在今天的作用,要比过去基础得多,也广泛地多。说基础,是因为古代的家训大多针对家族而言,规矩严整,负担着维持整个家族有条不紊运转的责任,而对今天的小家庭而言,维持一个家庭的运转,在规则层面的成本并不很高,故而在今天,家训只需承担为一个家庭确立基本规则的功能即可。说广泛,是因为古代由于整体社会风俗的关系,并不是所有的人家都需要一本家训,而今天的问题恰恰在于社会风俗本身仍有待培植,所以说得夸张一点,差不多所有人都需要先取法于家训。


当然,古今之变是不能忽略的现实。古代的许多规则、法度在今天并不适用,但是既然“家”的本质并无古今之别,那么以此为基石的家训,至少在基本精神上,是可以为今人提供借鉴的。况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非两种:一种是彼此持平的,如夫妻、朋友,一种是上下有差的,如父子、君臣(今天可能更多的是老板与雇员)。这两种关系,在家庭中都能找到,而家训说穿了,也不过是教人如何处理这两种关系,虽有亲疏之别,其根本处仍是一致的。如司马光在自己所著的《家范》之中,阐述所有的亲属关系时,核心观点就是一个“敬”字: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父子兄弟也是同样。这种“敬”的精神,是可以应用于外的:与人交往、共事,莫不需敬,即便是对事,也需要有敬业的精神。如此一来,由私而公,自然打通,古今之别,于兹泯然矣。


基于上述的原因,加之一些因缘,于是便有了这本《中华家训经典全书》。这部合集,按照时间顺序,收录了从周至清的历代家训名篇,第一篇即是上文提到的《尚书·无逸》,最后一篇为曾国藩家书的辑录。其中包括被誉为“古今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撰写的《帝范》,北宋名臣司马光的《温公家范》,一代理学宗师朱熹的《朱子家礼》,还有东汉才女班昭的《女诫》、宋人袁采的《袁氏世范》与清初张英、张廷玉父子两代宰相写的《聪训斋语》《恒产琐言》和《澄怀园语》。


至于选编的基本原则,首先是尽量保证时代的完整性,即家训收录的范围应尽量囊括所有的朝代。由于宋代之前,家训的写作并不多见,因此只有《尚书·无逸》《女诫》《颜氏家训》《帝范》四篇家训入选,而从宋代起,宋元明清四朝,均有家训入选。好在《无逸》为周公所作,《女诫》出于东汉,《颜氏家训》成书于隋,《帝范》写在唐初,基本也涵盖了宋以前的重要朝代。


其次,是所选家训必须具备一定的篇幅,因为很多只有短短几百字的家训本身的历史影响很有限,能为今天的读者提供的内容也不多。除少数篇幅不大,但影响广泛的家训如《朱子治家格言》外,本书所选,均算得上是家训中的鸿篇巨著。


最后,是家训本身类别的完备性。《颜氏家训》言辞雅致,情意恳切,旁征博引,包罗万象,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家训。《帝范》作为帝王家训,着重于对治理能力的阐发。《袁氏世范》则简单明了,直接罗列治家条目,每条之下,附有简单说明。《曾国藩家书》则是从曾国藩一生所写家书中选辑的,言语很接近今天的口语,内容则包含了为人处世的各个方面。《女诫》作为专门写给女性的训诫作品,乍看之下,似乎略显严苛,但考虑到这是一部纠偏之作,读起来就不会那么排斥了。


除了编选家训之外,还有项更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家训的注释。有些家训如《无逸》《颜氏家训》等因为流传广泛——《无逸》本身就是儒家经典《尚书》的一篇,加以本身文字高古,故而历代多有注释。注解这样的家训,基本都是在参考已有注释的基础上,斟酌损益,并将那些古文的注释内容转化为现代汉语表达。至于那些缺少注释的家训,则主要参考通行的古汉语注释,加以个人的理解,进行注释,力求文字通顺。所有的注释,都尽量确保让读者在注释的帮助下,能够基本理解家训原文的含义。


絮絮叨叨地说了许久,相信读者已经对家训以及这本书有了个大致的了解。当然,作为一本以向读者介绍历代家训内容为主的通俗读物,并不期待此书能够对读者起到塑造精神、完善人格的作用。不过,假如读者对上面的琐碎言语有所认同,并从此书中有所心得,那么这本书的作用应该也就达到了。



本文节选自《中华家训经典全书》

陈明主编,新星出版社,2015年12月



内容简介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家庭教育,家训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而备受推崇,构成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本书由大陆新儒家代表人物陈明教授主编,从源头系统梳理中华家训,将经典的、有全面和持续影响的、各历史阶段有代表性的家训完整地编成一书,其中收录了《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朱子家训》等一系列中华传统家训。旨在让读者获得对传统家训的了解、尊重、同情,以至在实际生活中的传布和运用。



作者简介

陈明,教授,中国大陆“新儒家”代表人物。1962年生,湖南长沙人。1992年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宗教系博士毕业;曾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儒教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为中国思想史。1994年创办思想学术性辑刊《原道》并任主编;2000年开始创办“原道”网站及“儒学联合论坛”网站;2004年主编“原道文丛”“原道译丛”系列。比较关注儒家思想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在当代所具有的意义。出版的著作有《儒学的历史文化功能》《浮生论学——李泽厚、陈明对谈录》《儒者之维》《文化儒学思辨与论辩》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朱子家训》原文、翻译、注释
古人家训
李绿园《家训谆言》八十一条
古人家训 警示今人
今人和古人谈“霾”,都在说些什么
古人重视冬至,今人却没假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