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么多年了,看不懂还是借口吗?该给姜文翻案了

《太阳照常升起》于2007年公映,距今快十年了。


这部电影当时的反响仿佛还在眼前。去年的《聂隐娘》什么效果,《太阳照常升起》就差不多。


一部分人说看不懂,一部分人说烂。当然,也有人说这是姜文最好的电影。


据说因为《太阳》大赔,姜文才发狠拍了赚钱的《让子弹飞》。


十年前的电影市场不能和今天比,当时的观众没有准备好接受《太阳》,如果换到今天,会不会好一些?


我们常说,让时间来证明一切,如今十年过去了,你怎么看这部电影?


文 | 云中


本文被收入「虹膜书系」《木乃伊防腐宝典》一书(云中等合著),购买方法见文末。


有人夸,有人骂,有人晕,有人疯,太阳照常升起……



一、看不懂?看见了。

剧中有这么一句相关的台词,这也是姜文《太阳》的关键词。

看不懂,理所应当;看懂了,也没什么自豪的。在这部电影里,看不懂与看得懂其实是一个道理。首先俺们不见得都真懂了,其次,大家都归属于同一类——「看见了」。



只是你感觉到多少而已。天生浪漫的人可能会感受得多点,天生忧郁的人可能会感受得多点;天生自由的人可能会感受得多点,天生压抑的人也可能会感受得多点。还可能你莫明其妙就是感觉到了,另一种正常的情况是你就觉得他在装模作样。



如果看电影时候一脑门子想着「解码」「因果」「逻辑」的同学们(这部电影当然有很多细节可以去解),可能会有点不满意,也有点可惜。因为你来不及感受了——尤其是「疯」「恋」这两个段落——尤其是「疯」这个段落,简直就是一次视听的舞蹈。我相信感受的人会马上反应,思考的人恐怕得看第二遍。



但是「枪」、「梦」这两段,似乎有着太多的企图,所以感受的人停止了一些器官,而思考的人继续着郁闷。时间已逝,圆圈似乎没圈。最后的狂欢也来得有些匆忙,但毕竟这是狂欢,适合这部电影的狂欢。

姜文有一点说得挺对,这部电影不是用文字可以复述得出的。

所以这一段我想说的关键词是:「看见了」。

二、你太冷静了。

陈冲在黄秋生面前又扭又捏,又投怀送抱又眉目传情——效果不佳。

她有点埋怨地说:你太冷静了。对,姜文就不希望观众太冷静。


《阳光灿烂的日子》玩的是少年情绪,《鬼子来了》玩的是荒诞黑色故事。

《太阳照常升起》想把这两种感觉都玩了。结果呢,可能两头都不太靠。当然,也有可能是两头都靠。

不管怎么靠,看完后的反应都是「我靠」。

这一次又是把背景放到了文革,放到了1976年。那时候已经是后期了,社会上文革的特征其实已经不如以往明显。



对文革这段历史,姜文的处理一直是饱受争议的。他完全无视现实的惨烈,只把最浪漫与最灿烂的事拿出来说(我还是认为这种立场有问题),但对于某些艺术家来说,这也许无可厚非。毕竟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也不是一律的悲剧。很多人,就我接触过的、采访过的,都认为那是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毕竟每个人的青春,都有着不可打压、不可泯灭的激情。



姜文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唤起这种激情。只是他选择的是在意识形态最单一、最不讲人性的时代唤起这种激情,却完全无视其他元素。这种浪漫超越了时代,也失去了时代对电影的支持。它飘浮在空中,很难评价。


三、语言。


像姜文的头两部电影一样,《太阳照常升起》的电影语言在华语电影里,依然是蝎子尾巴——毒(独)一份。有人说他风格跟以前不同,其实哪有什么不同。风格这种东西是流在骨子里的,不是你换几个镜头换一个故事就可以做到换风格。

「疯」

你能感受到弥漫电影中的那股「疯」劲吧?第一段故事里,视听节奏就像一场随性的舞蹈。房祖名没完没了地奔跑,摄影机跟随他的脚、跟随他的身体、跟随他的长梯、跟随他的情绪,一起在红土地上左穿右插、上蹿下跳。



多景别的分镜头、快速的剪辑、不停歇的运动,再配上久石让的音乐,给你的感觉是人物情绪在「无穷动」。还有那古怪的情节,状态夸张的人物对白,自然透出一股「疯」度。

饱和、鲜艳的色彩,有点像漫画,有些像电脑游戏中的设置——整部电影都洋溢着一些「游戏」的心态。也许有些镜头在故事叙述上是不必要的,但在「视觉」上非常必要,在「疯」劲上尤其重要,于是导演保持了这种有点「过」的感觉。也许这就是他追求的醉意吧。



这种疯狂在电影最后的「婚礼狂欢」达到了顶点,那个段落的色彩与音响剪辑、人物的运动与火车的运动,让前面的视听舞蹈终于形成狂欢,高低起伏的情绪得到释放。

贯穿全片的「疯」劲会让人有些不舒服,就像被无端灌上几口红酒一样。可出了影院,你也许会感觉到口有余香。这后劲是挺强的,体现在我身上就是一整天看不进去其他的电影,觉得不够劲。

「恋」

这部电影最重要的主题之中,肯定有「爱」与「性」。疯妈的全部等待与期盼,正是建立于一个「爱」字;林大夫的全部热情,那有些「十三点」的热情,好像都投入到黄秋生的身上。而唐嫂,也在两位男子之间纠缠着最原始的欲念。



这三位女性是影片表达的重点,她们都是坦诚面对自我并能做出行动的热情角色。对她们,影片有着一种不加修饰的迷恋——镜头牢牢地盯着她们的脸、她们的身体、她们的语言。



对于疯妈,摄影机喜欢看着她的脸、看进她的眼,好像试图挖出她的记忆与潜藏在心中的爱。对林大夫,镜头最热衷捕捉她的肢体动作,她时不时踮起的脚尖、她招摇的臀部以及她那更招摇的眉眼。



而唐嫂这个角色,却是更多在语言与对话中表达自己对生活与爱情的不爽。她们是不同性格、不同际遇的女性,被不同时空的叙述线索交织在一起,组成了这部电影中最让姜文迷恋的「色|戒」阵容。

有个大胆的解读是——疯妈就是唐嫂,这从影片创作上是讲得通的,不少细节都有呼应。

「枪」



像枪一样,直接、迅猛。《鬼子来了》里那对口相声一般的对话剪辑,也用到在《太阳》中。很多语言是「直」着出来、「硬」着切换,像吃蚕豆一般的嘎嘣快脆滋味,相当有快感。比如开场打算盘的那段对话,「你噼哩叭拉打什么?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就是典型代表。


而另一个「直接、迅猛」的代表,就是姜文本人在「枪」这个段落里的戏份。这是个硬邦邦、直楞楞的角色,体会不到女性的千柔百绕。那不断响起的枪声就代表了这个人。


于是他的硬造成了影片最大的冲突,这个冲突最后以不确定的方式结束。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姜文整部电影的情感与叙述,都是肆无忌惮、毫无顾虑地直来下去,对你的眼睛、你的耳朵招呼过来。有没有打动到你的心灵,这是个人体验了。



不过我仍认为,这个「枪」段落的表现形式与其他三段相比弱了些,虽然有着出轨的情节,但大多数时候都是姜文带着一群小屁孩在打猎,虽然这是铺垫了老婆睡小孩的背景,但总觉得「酒劲」不够,有点泄气了。不过这一段在剧情结构上也有一些暗示,比如房祖名在欢爱时爽道:叫我阿辽沙吧。难道他就是他老爸的化身?


「梦」

显然,很多颜色和镜头,以前只存在于姜文的想象里和梦中,现在他把它们全部端出来,邀观众同享。导演布置出魔幻般的情境,着火的树、说话的鸟、浮动的绿洲、神秘的石屋。



只有在梦里,疯妈才会神奇地出现和消失;在梦里,那种手电筒的光亮才会显出如此的神秘与刺激,露天电影的色彩才会如此斑斓(要知道,七十年代的国产胶片是颜色最单一的代代红);在梦里,人们才会出现在「路的尽头」,小孩才会出生在满是鲜花的铁轨上。

也只有在梦里,自己才会与老爸是同一个人,疯妈与孔维才像一个人的两面,选择两条不同的路(尽头,非尽头)——时间不逝,圆圈不圆?



过多怀疑《太阳》故事的逻辑性、真实性也许没多大意思,如果老想着为什么两个女人会坐骆驼到海拔四千米的地方去寻找自己的男人,为什么黄秋生会无端端地自杀,疯妈到底去了哪里……


这是一部用眼睛、用耳朵多于用大脑(尤其是进行语言逻辑分析的左脑)的电影,至少在第一遍看的时候是如此。如果用理性来分析,影片的电影语言还不够完整统一,随意性强,重点不突出。

但你要知道面前展开的是一场梦境,它亦真亦幻。这场梦有想象力飞扬的时刻,也有矫情做作的时刻(那么多自恋的文艺腔台词、演员们略显生涩的念白)。你可能会很喜欢,可能会很讨厌。

可不能否定的是,华语电影里,还没有导演让我们做过像这样的梦。




长按二维码

直接到亚马逊购买

《木乃伊防腐宝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太阳照常升起》: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影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万字解读《太阳照常升起》:姜文最晦涩的作品,你懂了吗?
《太阳照常升起》:伪荒诞浪漫主义,尊重了生活的本质
姜文电影的20个经典镜头: 无法用语言去形容
从《让子弹飞》预告片解读姜文的性与暴力基因
戴锦华评《太阳照常升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