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楼】宋春舫褐木庐:专藏洋文戏曲,书票受人关注

宋春舫褐木庐在山东省青岛市福山支路6号小院内。宋春舫(18921939)是浙江吴兴人,十三岁中秀才,别署春润庐主人,早年曾留学瑞士,精通多国语言。关于他所通外语的种数,他的孙子宋以朗曾经有这样的描述:“祖父很有语言天赋,会多国语言。对此,我爸爸在纪念祖父逝世两周年的文章《两周年祭》里有提及。根据爸爸文章的说法,我祖父能读,能说,能写的至少有英、法、德、意、西班牙五国语言,能读的至少还有几种。希腊、拉丁都通,而且拉丁曾下过七年苦功。在他四十岁以后,他还开始读俄文,一两年后已经直接看原文了,但他在日语上碰壁,自认失败。因为语言上的便利,他能很容易地看各国剧本的原作,用不着翻译的帮助。”


即使他没有学会日语,但我仍然极其佩服他的外语天赋,因为我自己太拙于此道了,但是总结一下,他所精通的语言,基本上都属于拉丁语系,而日语不属于这个系统,这就没能让他学得会。然而转念一想,其实宋春舫不止是外语好,中文也一样的出色,宋以朗说:“当时全校英文第一名是宋子文,而中文第一名是宋春舫。”这样的天赋,只能抱怨上帝的不公平了。

 


宋春舫签发的股票

 

从以上的记述可知,宋春舫26岁即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法文教授,宋还先后做过外交、民国财政部秘书和青岛天文台海洋馆馆长,这是几个看上去毫不相关的行业,聚焦在同一个人身上,多少给人感觉有些传奇,但是后人对于他最中肯而准确的定位,却又是戏剧家,所著有《宋春舫戏剧集》、《宋春舫论剧》和《褐木庐藏剧目》等。褐木庐是宋春舫位于青岛的藏书楼,主要收藏各国不同版本、不同语言的戏剧类书籍,它同时又是中国第一个私立戏剧图书馆,宋春舫因此被誉为世界三大戏剧藏书家之一。

 

褐木庐藏书主要以戏剧为主,其名称来源也和戏剧相关,“褐木庐”是Cormora的音译,Cormora又是宋春舫喜爱的三位戏剧家的名字缩写,他们分别是高乃依(Cormeille)、莫里哀(Moliere)和拉辛(Ra-CIME)。宋春舫对于戏剧可谓极度痴迷,1912年他前往欧洲,因为家境富裕,故每晚都去剧院看戏,当时进入戏剧院和歌剧院必须穿晚礼服,于是他就每晚都穿着晚礼服,方便随时进入剧院看戏。他知道自己最终会回到中国,也明白到回到中国后,很难再看到这些戏剧,于是他想方法尽可能地把相关书籍都买下来,并且带回中国,最多的一次带了三千多本书回国,这些书最后都聚在了青岛。

 


在这个牌子上看到了“宋春舫”的大名

 

其实宋春舫回国之后不是前往了青岛,而是杭州西湖边建起了住处及藏书楼,在这个阶段,他跟蔡元培有较多的接触。在1924年,也就是他32岁时,因为从马上摔下来,为此吐血而伤肺,后来就患上了肺结核,于是他就辞掉所有的职务养病。1928年,时任青岛观象台台长的蒋丙然,邀请宋春舫到青岛避暑度假,当时宋就住在蒋的家里。在聊天时,宋跟蒋说,青岛是海滨城市,应当多展开海洋科学的研究。而宋春舫自己曾写过一篇《海洋学与海洋研究》,此文发表在上海的《时事新报》。


这篇文章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而那个阶段,青岛正准备筹建海洋研究机构,于是蒋丙然就在他所管辖的青岛观象台内,设立海洋科,然后聘请宋春舫做此科的第一任科长,这个机构成为了中国现代海洋科学研究的开端。而后,可能是因为宋春舫喜欢藏书,蒋为了发挥他的这个特长,于是又聘宋为观象台台长。正因为这一系列的原因,使得宋春舫从杭州迁居到了青岛,一是因为工作,而第二个原因,也是因为青岛空气好,以利于他养病。宋春舫在青岛一直住到19377月抗战暴发,在当年年底,他离开青岛,去了上海,不久就病逝了。

 


褐木庐当今的门牌号

 

从各种资料的记述来看,青岛的褐木庐就是宋春舫所初建者,但是后来我又在另一本讲述青岛名人故居的书上看到,数年前曾在褐木庐院子中挖出一块奠基石,上面刻有“民国七年奠基”字样,民国七年是1918年,这时的宋春舫还未患上肺病,似乎也并未定居青岛,那么民国七年奠基的建筑物与褐木庐有什么关系,可能还需要考证,即此可以猜测,褐木庐在建设之前,可能这里已经有了一栋房子,宋春舫将其买下之后,拆掉重建,才有了后来这座著名的藏书楼。然而,原房建于1918年,而在10年之后,宋春舫将其买下。仅仅10年,就拆掉重建,不知道算不算这是宋春舫的有钱任性?但他确实是有钱。1930年时,青岛决定建造水族馆,当时的山东省政府为此捐资1000元,而宋春舫一个人就捐了600元,这样比较起来看,他的确是大手笔。

 


粉刷一新的楼体外观

 

我还曾在一本杂志上见过褐木庐的黑白老照片,四壁都是高大的书架,上面插满了书籍,中间是一圈沙发,似乎主人刚刚结束一场沙龙,照片下的说明是“青岛褐木庐戏剧图书馆(馆为前北大教授戏剧家宋春舫先生私产,内藏英法德义剧本约三千册,其目录现在尚未有单行本也。)”


这张照片不知拍摄于哪一年,但《褐木庐藏剧目》编成于1932年,前有宋春舫自序:“予自弱冠西行,听讲名都,探书邻国,尔时所好,尽在戏曲,图府之秘籍,私家之珍本,涉猎所及,殆尽万卷。民国四年,初游法京,入Bibliotheque de L'opera,寝馈其间,三月忘返。民六返沪,择所爱好,挟以俱归。十年再渡,道出德奥,时则大战甫平,币值下降,遂罄囊橐,捆载而东,后因疾疹,并束高阁。近五六载,沪杭平津,奔走往来,不宁其厥处。去岁,斥金四千,始建褐木庐于青岛之滨,聚书其中,今春复辞青市府参事,扃户写目,匝月乃竟。盖二十年来,辛苦搜求,所获不过三千余册,财力不足,闻见有限,无足怪也,犹幸所藏,尽限一类,范围既隘,择别较易,即此区区,已为难得。以言戏曲,粗备梗要,中土所藏,此或第一,持较法京,才百一耳。”

 


宋春舫的藏书票

 

宋春舫在藏书圈闻名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藏书票,他是中国最早使用藏书票的收藏家之一,他为褐木庐设计的藏书票图案可谓中西合璧,上面部分是中式雕花牌楼,中间写着“褐木庐”,中间部分是以一本打开的线装书为背景,中间为字母CB,以“CormoraBibliophil”寓为“褐木庐藏书”,线装书和字母又印在交叉的两支鹅毛笔中间,西式的笔的中式的书,一起为藏于中国的欧洲书籍做个标记,的确很有意思。我所认识的朋友中,以台湾的吴兴文收藏藏书票最为著名,而褐木庐的藏书票,我一枚也未曾得到过,但吴兴文却有十几枚之多,并且他还解读了褐木庐藏书票上编号的含义,吴先生说:“我手头有大约10张他的藏书票,做的很有特点,每个藏书票上还有独特的字母与数字编号,比如一枚上边写的是FP/7181,就是说这本书是法国(F)戏剧(P)类,编号是7181。”

 

吴兄能收到这么多褐木庐的旧藏,恐怕这也跟宋春舫藏书的结局有较大的关联,按照宋以朗的说法:“在祖父的最后几年里,他又搬回北京。据我父亲的说法,祖父把褐木庐7000余册藏书中的外文戏剧书都带回北大的一间房子。他以为自己会住一段时间,便在北大里面又盖了一栋房子。我父亲有个表兄叫温之章,常常帮宋家打理事务。他给我父亲写过一封信,大意是说,祖父生前在北京有过协议,将来会把这批书全部捐出。根据一些说法,这批书最后是捐给了当时的燕京大学。”而后有些书被淘汰了出来,流入了旧书店,才让吴兴文等有慧眼者得到。

 


门前的古松应当入过宋春舫之眼

 

因为康有为的缘故,褐木庐所在的福山支路其实我已经走过好几遍了,但以前并没有想到去拜访宋春舫,这一次重来青岛,觉得不应该再次过门不入。福山支路的路口有一块路牌,上面写着“文化名人故居一条街”,下面列着一串名字,其中就有宋春舫。福山支路6号为一个小院,院内有两座白色小楼,其中2号小楼为宋春舫故居,从外形看,是明显的民国建筑,一栋带有地下室的两层白色小楼,然而说是地下室,其实也在是地面上,小楼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是不规则形,尤其是那大大的椭圆形窗户,精心设计的木制窗棂间镶嵌着大大小小不同玻璃,拼接成图案。一条小台阶通往正门,正门并不大,仅仅是一扇门而已,上面镶着一面扇形小窗。与我同来的司机忍不住感慨:“一百多年前的房子,居然这么有现代感!”然而我知道,这些老房子看上去很美,但真正在里面居住,却不一定方便。

 


窗户也封成了牢笼状

 

围着小楼拍了几张照片之后,见台阶上的小门开着,里面光线很暗,但仍然看见有人影晃动,于是我非常冒昧地上了台阶,想看看里面。里面是一个非常小的过道,并没有想象中的大厅,过道靠着墙的地方放着一幅炉灶,一位男子正在煮食。我向他道歉,然后问他是否可以进来看看,这位先生非常和善,让我进来随便看。但其实也看不见什么,小过道收拾得非常干净,空间十分局促,一看就知道是好几家人一起住在里面,能看见的房门全部关着。他告诉我说,现在这栋里住着四户人家,上、下各两家,至于为什么会四户人家住在一栋楼里?原因就不用再解释了。现在他们都出去上班了,所以只能看看过道而已。

 


旧居另一侧的改造

 

这位先生似乎对小楼的历史比较了解,小楼并没有挂牌,没有任何与宋春舫或者褐木庐相关的标志,但我问起藏书的时候,他指了正门右侧的一个房间说:“对,这以前是藏书楼,褐木庐嘛,就是102102以前就是放书的,听说以前还有很多书签,带着褐木庐的标记。”我大喜,问他还有吗?他说的书签,应该就宋春舫那张著名的藏书票,可是他说,早就没有了,那是很早以前的事了,又说:“前一阵还有宋春舫的后人来过呢,说他们四五岁的时候就在这门口玩,现在回来看看。我还问他们,是不是要收回这房子,他们没有回答我。”我顺便问他,是否也盼望着搬迁,因为这些名人故居总是说着好听,但往往很多都没有暖气和厨房、卫生间,实际住在里面并不方便。比如眼前,他们只能在过道里支起一副炉灶。他说:“也想搬啊,可是政府没动静。要是让我们搬走了,总得给我们个地方吧,冬天有暖气也好过一点”。

 

我知道这很难,名人故居的回收牵涉的问题太多,有时候不是政府不想收回来保护,而是付出的成本太高。我细细打量了一下现在的褐木庐,只有房子的外观是老的,室内的地板还是老的,其他已经看不出什么了,曾经放书的102室,白色的房门关着,主人上班去了,不知道他是否也是位爱书人,居住在宋春舫的藏书室里,又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而今住户的生活

 

宋春舫还住在此处的时候,梁实秋也在青岛,当时梁在青岛大学任外语系主任,同时兼任青岛大学图书馆馆长。而梁当然也是位爱书之人,因为外语好,所以他也收藏了许多国外戏剧资料,尤其莎士比亚研究资料较多。梁听说宋春舫所建藏书楼也是以这类书为主,于是就前来一探究竟,看后让他大为折服。后来梁在所写《书房》一文中,专门讲到了他对褐木庐的观感:“我看见过的考究的书房当推宋春舫先生的‘褐木庐’为第一。在青岛的一个小小的山头上,这书房并不与其寓邸相连,是单独的一栋。环境清幽,只有鸟语花香,没有尘嚣市扰。《太平清话》:‘李德茂环积坟籍,名目书城。’我想那书城未必能和褐木庐相比。在这里,所有的图书都是放在玻璃柜里,柜比人高,但不及栋,我记得藏书是以法文戏剧为主。所有的书都是精装,不全是胶硬粗布,有些是真的小牛皮装订,烫金的字在书脊上排着闪闪发亮……”

 


褐木庐中当年藏书的房间,等候一番,还是无法入内

 

经过梁实秋的一番形容,真令我羡煞。原来褐木庐的藏书如此的壮丽,可惜我连进去看一眼书架的机会都没有,当然,那些漂亮的书架是否还在里面,我也并不能确定,但我希望它仍然能健在于此,这就如孔子所说的“祭如在”。

 

草此文时,正逢癸巳年秋拍,各家图录陆续寄来,时逢古籍拍场的相对低点,也正因如此,拍品质量也比以往下降了较多,少有老眼犹明的感觉,无意间在华夏国拍的图录中看到宋春舫签发的股票,虽然不是他批校的书,但对我这种有佞稿抄校本的藏书癖而言,藏书家的笔墨总能让我心有所动,本欲拍下聊备一格,但看看估价,竟然是一万二到两万五之间,花这么大的价钱买张参考资料,想想觉得自己太过奢侈,一番纠结之后,还是放弃了这个冲动。



微信号:zhilanzhaiweili

藏书家韦力的古书之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春舫在青岛
宋春舫褐木庐藏书蠡测
褐木庐
盘点青岛那些旧书阁:褐木庐被称世界级图书馆
【书物】2017年12月师友赠书录(下)
家有藏书40000册,没到第二代已经全部卖光!藏书楼在,书没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