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供给侧改革大机会之金融股:第二波更大、更持久


近期供给侧改革的预期升温,带动大量长期低迷的周期股走出了十分亮丽的行情。根据我的经验,这种熊牛转换行情每次在初期的领涨板块涨过一波以后,必定会带动另一大板块的持续上涨,这就是金融板块。


随着上涨趋势的确立,一旦市场确认了行情到来,必然会有成交量上升的预期,也就是交易商业绩上升的预期;另一方面,股价上涨又利好投资二级市场的资产管理类公司的业绩。这是投资金融股的两大逻辑,也是眼下正在发生的真实情况。


二月以来,水泥、钢铁、煤炭、有色带领指数走出第一波上涨,个股涨幅普遍在20%-40%左右,并带领国企指数从7498点涨至8626点,涨幅为15%。其中上周二开始,供给侧相关股票更是一路飙涨,水泥上涨11.7%,钢铁上涨13.4%,煤炭上涨13%,有色上涨23%,龙头股上涨的更多。


受此影响,国企指数一周内上涨了近9%。港股成交额也在放大,从前段时间的500-700亿上升至700-900亿水平。第二波的金融股行情,估计已经近在眼前了。而且金融股与周期股不同,在上涨的过程中,市场会反复确认并强化上涨的内在逻辑,每一次的确认和强化都会提升金融股的业绩预期,因此金融股的行情将会更大、更持久。下面就分行业梳理一下投资逻辑和标的。


交易商:港交所+券商


1行情反转=交易量上升

对于交易商来说,上涨趋势的确立当然是最大的利好。没有哪一次大行情是不带量的行情。大行情带来的是成交额数倍的增长。


2深港通=交易量上升

这个逻辑已经被说过太多次了,然而这次不一样。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连注册制都没提,却提到了开通深港通,可见深港通已是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了。深港通开通是非常利于喜欢炒作的大陆资金来运作中小票的,这里面带来的成交量上升将会十分显著。


说到交易商,当然首推港交所(388.HK)。港交所受益于成交量提升是最确定的,优于券商。因为全市场的成交量增加并不是平均惠及每一家券商的,但港交所是对所有的港股交易收费的,所以它不需要向券商那样去努力拉客户也可以稳获收成。


港交所已经公布了2015年报,受益于去年港股交易的活跃度上升,全年收入增长32%,净利润增长54%。目前股价对应PE(TTM)为26.3倍,处于其历史估值水平的低位:




虽然其PE看起来并不算低,但由于常年维持90%的分红比率,港交所目前的派息率也有3.4%,在利率不足1%的港股市场上即使作为固定收益投资也是有吸引力的,何况其背靠港股市场,还拥有可观的增长率。


从弹性的角度讲,港交所的业绩增长可能不算弹性最大的。然而港交所好就好在不止有正股,还有衍生品——大量轮子任君选择,杠杆率从一两倍到二十多倍都有,觉得正股不够刺激的投资者可以看看(ps.港交所去年业绩的一大亮点就是衍生品业务啊哈哈)。


另一方面,如果追求弹性,可以买券商。还以港交所为例,去年上半年港交所净利润增长73%,而港股券商的净利润增长率要高得多,比如海通国际(+504%)、申万宏源(326%,全年96%)。除了龙头公司的经纪业务优势以外,券商还受益于投资收益的大幅增长。券商自营业务的成本是基本固定的,只要市场整体上涨,多出来的部分几乎都是利润,所以弹性还大大高于经纪业务。


以下是港股中最大的几家券商股数据对比。自上而下的选股逻辑在行业龙头身上会有最好的体现,所以665和1788可能是比较好的选择。




资管:惠理+保险


资产管理类公司也是收益与股市上涨的一类标的。资管公司的业务分两类,一类是管理费收入,一类是投资收益。管理费取决于管理的资产规模,当市况较好的时候,人们就愿意更多地认购基金份额,从而增加资管公司的管理费收入。投资收益的逻辑则相当直接:股价上涨,投资者就赚钱,资产管理公司作为机构投资者,当然也直接获得投资收益。而且其成本相对固定,所以随着手中的资产价格上升,其利润将会成倍放大,高于资产价值的上升幅度。


港股中最典型的资管公司莫过于惠理集团(806.HK),其收入主要分三大部分:管理费、认购费和表现费。管理费和认购费的逻辑基本一致,都来源于基金规模的增长,而表现费即业绩提成,取决于其管理基金的业绩。


保险公司的业务模式是先收保费,用保费获取投资收益,成本端则是赔付支出。所以投资收益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保险公司的盈利好坏。以中国平安为例,去年前三季度其投资净收益为1046亿元,而税前利润为810亿元,可见投资收益对其利润的影响程度。一旦股市行情持续,保险公司的投资业绩当然也会大幅增加。


相关标的梳理:




银行业:混业带来预期改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推动地方融资平台转型改制进行市场化融资,探索基础设施等资产证券化,扩大债券融资规模”。这对于内银股可能会是很大的利好。之所以内银股长期维持超低估值,主要就是因为市场担心其坏账过多、地方融资平台的资产质量不佳,如果地方融资平台等基建项目以资产证券化的方式解放银行信贷,无疑将会大大提升目前内银股的估值水平。


另一方面,随着一行三会合并的预期越来越强,未来的金融业大概率会以混业经营的形态存在,银行也可以涉足证券、保险等行业,而这些行业相对于传统的银行业来说,是更加“性感”的行业,一直享受显著高于银行业的估值水平。投资者一旦产生混业经营的预期,就会给予银行股更高的估值,带动银行股上涨。


相关标的梳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格隆汇 港股那点事 会员深度思考 格隆汇 关于港股未来的一个大胆猜想:40—400—4000—40000
港股火爆吸引北水南下,拿下投资客要靠互联网思维?
玩赚港股特辑六十二:香港的投资银行全透视
在内地开通香港卡的捷径
快看,一个重要提醒!(思宇金融)
深港通来了,那些熟悉的股票,一个新机会在向你招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