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楼】白云庄:藏书无迹,《明史》名传(上)

白云庄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白云街道管江岸。现在的城区变化确实很大,到民国三十几年时,资料上还说这里是一片荒地,而今我眼前所见已经是宁波市的闹市区。我本以为白云庄在宁波的名气很大,然而出租车司机却说未曾听到过这个地方,只好一路打问,总算来到了这一带。可能是我们前来的方向不对,眼前所见是一片水面,旁边还有河道,却始终找不到入口。我让司机把车停在路边,徒步围着这一带四处寻找。

 


这个可能是当年的正门

 

站在下车之处张望一番,感觉到这里是白云庄的后侧,一条小溪将社区与白云庄隔离开来,远远望去真有世间桃园的感觉。小溪中有几位妇女在洗衣服,然而在河里可见到漂浮着的垃圾。这种煞风景的污物显然没有影响浣衣女的心态,她们兴奋而热烈地讨论着什么,但手里的活儿一点儿也没有停下来,我走到她们近前,几分钟后终于等到了她们说话的间隙点,于是不失时机地向其中一位请问,眼前的白云庄如何能走到门口?显然,众妇女不喜欢我影响到她们兴奋的情绪,其中一位连头都不回地伸出一只满是肥皂泡的手指向前一比划。虽然我不得要领,但我还是大声地向她说了声“谢谢”。

 


院门看上去不起眼

 

沿着那位妇女的大约手势,我穿过了一座古老的小石桥,继续前行不远,果真来到了白云庄的正门口。门口的管理人员告诉我,这里参观不收费,但需要我做登记。我问他,需要怎样的证件?我的问话得到的仍然是一句问话,他问我,是否来做公祭?我不知道这里在搞什么公祭,只好老实地告诉他,自己来这里只是想参观拍照。这位管事者态度很和蔼,他笑了一下没再说什么,挥挥手让我走到了里边。

 


这里已经成了国家级的文保单位

 

整个院落保护得很完好,正门很小,但院落的占地面积却很大,门口的墙上嵌着全国重点保护文物的铭牌。第二进院落悬匾上写着万氏故居,里面说明是当年万斯大、万斯同等兄弟八人的居住之所,其中一间房用泥塑了当年讲学的场景,细看之下,泥塑做的还算精致,因为院中没有人参观,独自一人走近这一屋子雕塑,感觉氛围还是有些奇怪。还有一处挂板,详细地列明了万氏家族从万邦孚开始的后世递传。

 


墓庐成半圆状

 

后园是万邦孚墓所在,里面有几十位老老少少正在搞祭典,在墓前拉着横幅,上书“壬辰年浙东学术先贤祭”,而横幅却是红色的,墓的两侧各摆着一个花圈,万邦孚的墓是半圆形,此种制式颇为少见,来祭典的人三三两两,或站或坐着聊天,看不出祭典的隆重氛围,不过转念一想能够还来纪念这些先贤,已是难能可贵之事了。

 


悠闲的公祭

 

其实白云庄本是当地望族万氏的一处别墅,到了康熙初年,大儒黄宗羲到白云庄来讲学,使这里具有了公共书院的性质,因此白云庄也被后人称之为证人书院。其实证人书院有不同的几个地址,黄宗羲组织的这个书院有着流动性质,但即便如此,白云庄也是证人书院的主要基地之一。而白云庄成为了后世的著名人文景点,一是因为黄宗羲的缘故,还有一点,就是在万氏八子中的万斯同,因为万斯同后来成为了史学大家,而这白云庄也成了他的纪念之地。

 


这应当是当年的旧物

 


在上面看到的字样吓我一跳,再细看原来是“芝兰”而非“芷兰”

 

万泰有八个儿子,他们分别是斯年、斯程、斯祯、斯昌、斯选、斯大、斯备、斯同,在教育方面,万泰确实下了很大工夫,他这八个儿子在当地都很有名气,时人将此八子并称为“万氏八龙”。万泰找来了当时的大名家黄宗羲,请其教授自己的儿子,而这几子后来各有成就,有的在经学,有的在史学,也有的在理学和文学,这真应了那句古话: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然以社会成就而言,反而是最小的儿子万斯同最受世人瞩目。

 


沿此穿入

 

万斯同在年轻时也喜欢诗词,他在康熙六年把自己所写的诗编为了一书,他将这个手稿让朋友们传阅,请他们给予评价。他的好友之一范国雯直言,万斯同所作之诗“多弱”,但也有不少的朋友夸赞一番。朋友的这些说法多少对他还是有一些心理影响,而后到30岁,他就不再写诗了,他自己在《焚余稿序》中也说过这段转变:“余少时尝学为诗,已而悔之。谓诗之为道,非竭一生之精力,读尽天下之书,必不能传世而行远。故自三十以往绝意不为。后虽间有所作,或一岁数首,或数岁一首,至己未入都之初,乃得百五六十首,然绝不以示人……”而后万斯同终身致力于史学,这应该跟黄宗羲有一定的关系。

 


寂静的院落

 


万氏故居匾额

 

万斯同最早见到黄宗羲的时间是清顺治六年,但此后的十年其实他们没有太多的交往,只是其父亲有时拜访黄宗羲时会带上他,直到父亲去世前才请来黄宗羲教他们读书,这才接触密切了起来,但是没有文献记载黄宗羲教给万斯同让其专门稿史学,但万斯同在20岁左右就开始做史表。

 

中国的正史中,第一部有史表的著作就是司马迁的《史记》,而后第二部正史《汉书》,也同样有史表,然而从第三部正史《后汉书》开始,史表就不见了,因此到了黄宗羲那个年代,21部正史中,其中有13部都没有史表,而万斯同认为,史表应当是正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他有志将其补齐。从万氏祖父那一代,万家就有藏书,但后来因为发生了战乱,万氏家族所藏之书基本上散失了,然而这并不影响万氏八子喜欢读书的习惯。那个时候,宁波当地有个藏书楼叫云在楼,这本是前明太仆陈朝辅所建的私家书楼,而陈朝辅的儿子陈自舜也是黄宗羲的弟子,因此他跟万斯同算是同学,万斯同就通过这种关系从云在楼里借到了21史,而后他就拼命地读这部部头巨大的史书。他的用功程度让黄宗羲的儿子黄百家也很佩服:“康熙丙午、丁未间,予与先生及陈子夔献读书于鄞县外之海会寺,见先生从人借读二十一史,两目为肿!”这么大部头的书,昼夜通读,竟然将双眼都读肿了,可见其用功程度绝超凡人。

 


万氏先人墓

 

为什么读书能把眼睛读肿?除了他的用功,其实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经过国难之后,万家彻底衰落下来,夜晚读书点油灯都需要省钱,于是万斯同就在月光下读这些史书。这个励志故事倒不是编出来的,此事记载于万斯同的侄孙万承勋所撰的《恭寿堂藏书记》中:“吾父与季野从祖日不饱一粥,毅然磨砺史学。从云在楼陈氏借二十一史,入夜无油,就星月光读之,光尽,则相背诵达旦!”

 


万斯同墓

 

万斯同从康熙五年开始补作正史的史表,直到康熙三十一年才将其补完。这部著作有60卷之多,至此成为了一代名著。这件事究竟是不是黄宗羲教给他的呢?我觉得有关系,但却没有查到相关的证据,万斯同而后参与官修《明史》,这可以说是他一生的成就,这件事的促成倒的确跟黄宗羲有较大的关系。清廷开修《明史》,到处招揽人才,黄宗羲坚决不参与,但他却鼓励自己的弟子和儿子去参与这件事,黄宗羲在《补历代史表序》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元之亡也,危素趋赴报恩寺,将入井,僧大梓云:'国史非君莫知,公死是死国之史也。’素是以不死,后修《元史》。”在这里黄宗羲举出了危素的例子,他说,元代灭亡时,危素跑到了报恩寺准备跳井殉国,有位僧人劝他说,你对国史最了解,如果你死了,就等于国史也死了。危素觉得这句话有道理,因此就不再自杀,而后去修元史。

 


黄宗羲墓

 

黄宗羲的这段话其实是想表明心志,那就是个人一死了之,当然是一种完结,但这么做其实也是一种不负责任,那么既然他有这样的心态,为什么他自己不去参与清廷的修史,而是让弟子和儿子去呢?关于这一点,黄宗羲没有自我解释,而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有这样的解读:“前明遗献,大率惓惓于国史,梨洲这段话,足见其感慨之深。他虽不应史馆之聘,然馆员都是他的后学,每有疑难问题,都是咨询他取决。”看来黄宗羲只喜欢躲在幕后操作此事,却并不愿意走到前台。他的这种曲折心态其实后世也不完全理解,比如章太炎就认为黄宗羲“晚节诚多可讥”,其实指的就是这件事。万斯同在京修《明史》的过程中曾返回过宁波,在再回京时,黄宗羲亲自给这位弟子送行,并且写了首诗,诗名就是《送万季野北上》:

 

三叠湖头入帝畿,十年乌背日光飞。

四方声价归明水,一代贤奸托布衣。

良夜剧谈红烛跋,名园晓色牡丹旗。

不知后会期何日,老泪纵横未肯稀。

 

此诗中的“一代贤奸托布衣”也正表明了他让儿子和弟子去修史的真正原因。虽然《明史》直到万斯同去世也未完稿,但那其中曲折的故事,我会放到“史学之旅”中细谈,我们接着说白云庄的故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白云庄楹联
在中国书院散步—宁波甬上证人书院的盛衰与浙东学派的“经世致用”(解说词)
故游忆· 清代浙东学派黄宗羲讲学处暨万斯同故居与墓地
传是楼藏书歌
明史
《万季野遗著》|大家治史,经国济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