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小渔乡到十里洋场,“上海菜”是怎样炼成的?


掰手指头数数,全国那么多菜系,都是以地方命名(脑海中飘过各地车牌首字),唯独上海菜特立独行,冠以“本帮”,其实本帮就是本地帮派的意思。Local cuisine嘛,可以指代任何地方。


但是,上海在中国的美食版图里实在是太特别太有个性了,它叫自己本帮,其他地方也就不争了。


梳理一次本帮菜,翻了小半部近代史,发现本帮菜一路走来简直就是创业者的奋斗史


所以,珍惜你身边的创业者吧,今后书写历史的可能就是他们了!嘿嘿(比如企鹅)。



目 录


 Part 1| 认识一座城

三林、川沙和吴淞,小渔乡是本帮菜的摇篮


Part 2|第一波创业者

厨师从乡间走向闹市,

农家菜演变为市井菜,

本帮菜由此草创


Part 3|第二波创业者

来自全国的各地菜馆入沪,

申城一时菜馆林立、名厨云集


Part 4|第三波创业者

歪果仁抢占外滩,为上海注入新鲜血液


Part 5|本帮菜的气质

四季分明、选料精细、讲究火功、粗细兼长




认识一座城


上海拥有极佳的地理位置:东临大海,北靠长江,南依杭州湾,西接壤苏浙——境内河道纵横、水产丰富,禽畜肥美、时蔬繁多。


自古,上海市郊就有三个厨师之乡:三林、川沙和吴淞当地厨子因地制宜,烹饪本地农家菜肴。



三个厨师之乡:吴淞,川沙,三林塘


宋末元初,黄浦江边的十六铺码头逐渐出现酒肆。


到了明代,县城以北的苏州河边有了小菜馆。


接着是清初,城隍庙、十六铺经营着饭菜店、点心店百余家,一片繁荣之景,食界的创业者们悉数粉墨登场。



第一波创业者


厨师走出了乡间


话说市郊厨师中,以浦东三林塘的铲刀帮最为勇猛,当时农家都用大灶头,厨师挥铲刀烧菜,由此得名铲刀帮。


这个帮派颇古老,大致可以追溯到元朝,明清发展尤胜。


昔时乡里逢红白喜事、过年过节都要请铲刀帮上门操办宴席,这期间浦东“老八样”逐渐成型,声名远播。这老八样分别是:


走油肉、咸肉扣水笋、扣鸡、本帮蒸三鲜、红烧鳊鱼、扣三丝、小葱肉皮和扣蛋卷


乡下风情的厨师


清末民初,一批身怀绝技的乡村厨师纷纷走出乡下头,抢滩大上海,第一批创业者为本帮菜奠定江山。这其中,有三林人李林根创设的德兴馆川沙人张焕英开的“三张半桌子”的荣顺馆(今上海老饭店),还有人和馆、泰和馆、鸿运楼、一家春……


厨师们对选址都有着灵敏的嗅觉,纷纷把餐馆开在城东南角最热闹的城隍庙附近。


这些由本地人经营的馆子价廉物美、宾客如云,渐渐的,质粗味重的农家菜演变为讲求精细、醇厚鲜美的市井菜,本帮菜由此草创




举个栗子,本帮名菜扣三丝就发源于农家婚宴菜。


火腿、鸡肉与笋做原材料,横劈36刀,竖切72刀切成丝,堆砌如小山,寓意金山银山、财源广进。本帮菜泰斗李伯荣将倒扣的容器从粗大的饭碗改为精细的茶盅,从几百根丝进阶到2000根左右,什么概念呢?


就是从牙签般粗细切到棉线般粗细(此处给厨师一个wéi笑)




三种极鲜的食材铺排成丝,倒扣出来,辅以老母鸡清高汤,气韵非凡。



第二波创业者


十六帮别闹申城


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上海开埠,一时商贾云集、华洋杂处,随着工商业和港口贸易的繁荣,第二波创业者登陆上海滩——来自全国各地的餐饮精英!


自此,各地菜馆相继入沪,抢滩大上海,申城一时菜馆林立、名厨云集,名菜荟萃、百味飘香——史称:十六帮别闹申城它们是:


 沪|苏锡|淮扬|宁|徽 

粤|京|鲁|川|湘|闽

 潮|豫|清真|素菜


为了表达当时的盛况,我们选择以图表的形式呈现,有些店只有老上海才记得,可否勾起你的童年记忆?



(看完恍然大悟,原来它们都是这些来头啊!)


这其中,徽菜入沪最早,淮扬菜和京菜逐渐兴盛,川菜曾执牛耳,苏锡帮则占据半壁江山,而广东菜新颖富丽,成为了高档宴席的代名词……开枝散叶的故事,我们日后细说。



第三波创业者


冒险家的乐园


上海是中国最洋气的城市,也是西餐水准最高的城市,这句话,一百年前敢说,至今依然成立。


西菜旧称番菜,1860年,沪上第一家英式菜馆礼查饭店在外白渡桥落成(今浦江饭店),传说当时的大菜是红烩牛肉加甘薯,国人实在难以接受。


浦江饭店


随着西风东渐,海外冒险家纷纷登陆上海滩:


番菜馆首先在虹口繁盛起来,这恐怕是由于外轮码头停靠于此的缘故。


到了19世纪80年代,番菜馆开到了繁华的霞飞路(今淮海路)和四马路(今福州路)。


随着十里洋场的兴盛,外国洋行和贸易机构驻扎外滩,大量西餐在黄浦江畔涌现——时至今日,外滩仍站在上海西餐的最前沿,几乎成了上海西餐厅的代名词,想必也是米其林上海指南出版后星光最闪耀的地界。


外滩


如果说中餐是以地方帮派分天下,那么西菜则是凭诸国菜式列阵型。到上世纪三十年代,西菜风行上海滩,形成了英、美、法、德、意、俄六大派系。


20世纪初出版的《海上竹枝词》中,

对于上海人吃西餐有生动描述: 
  
    大菜先来一碗汤, 中间肴馔难叙详。 
  布丁代饭休嫌少, 吃过咖啡即散场。 
  纵饮休云力不胜。 劝君且慢点香槟。 
  白兰地本高粱味, 红酒何妨代绍兴。 


文中足见国人对于西餐的种种不适,中国的厨师是何等聪明!很快,他们摸索出了一套本土西餐的套路:模仿欧美西菜样式,运用中式烹饪方法,将西式和中式调味相结合,改良为国人喜爱的洋气风味:熟而鲜嫩、脆而酥香、汤汁浓且美



俄式西餐:罗宋汤、面包加黄油


到解放前,海派西餐馆子已经遍布上海:华懋、汇中、沙利文、起士林、蕾茜饭店、复兴西菜社、天鹅阁西菜馆……德大的咖啡至今飘香,凯司令的曲奇和面包仍旧惹人爱,红房子的罗宋汤、炸猪排是很多上海小囡的西餐启蒙。


至此,上海本地厨师的戮力同心、五湖四海同胞的开拓进取、全球野心家的远东冒险,共同夯实了本帮菜的基石,塑造了上海饮食里包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气质。



本帮菜的气质


2015年12月9日,上海老饭店的“本帮菜肴传统烹饪技艺”正式获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官方总结了本帮菜的十六字特色:


四季分明|选料精细|讲究火功|粗细兼长


那就这四点,继续举好吃的栗子:



四季分明


春季,鲜蔬正嫩煸草头,春笋冒尖腌笃鲜,红烧塘鳢鱼。


清明前刀鱼最金贵,端午前后大蒜头肥,到了六月河虾抱籽。


夏季轮到香糟登场:糟鸡、糟猪肚、糟门腔、糟毛豆、糟素鸡……配着弄堂纳凉的晚风最佳。




由秋入冬,菜式日趋浓郁肥美:八宝鸭、大闸蟹、虾子大乌参、红烧肚档划水、草头圈子、糟钵头,直到春节一只全家福砂锅,周而复始又一年。


选料精细


上海人精明,也善用食材,大肠的哪一段烧圈子最糯?红烧肉取哪块五花腩肉?青鱼怎么取材做划水、肚档?厨师心中自有分寸。


这里说一道不大为人所知的经典菜:青鱼秃肺。




做这道菜,需活杀成熟乌青十二条,取其鱼肝,炒成一盘,壮如黄金,嫩如脑髓”。


这道菜,几乎都不印在菜单上,只要老吃客才晓得,一些大馆子每天也只限量供应两份,还需提前预定。


讲究火功


急火攻,慢火炖,大火快炒小火煨,该长则长,该短就短。


油爆虾,300℃左右的油温,爆炒几十秒就要出锅,一断生立即装盆,虾壳脆,虾肉嫩,虾壳可以一起嚼哦!





红烧河鳗,需由“大、中、小、文”四种火候伺候,使鱼体胶质溶于汤汁,形成“自来芡”,最后大火收汁,河鳗外皮不破,内中软烂,入口即化。



粗细兼长


糟钵头,原本是一道川沙农家菜,将废弃的猪下水(顺风、猪肚、猪肝、猪肺……)放到砂锅里和糟卤一起笃。




后来,德兴馆大厨杨和生着手改良:用“老大同”的香糟调和花雕,吊出和顺清澈的糟卤——一道粗鄙的农家菜被调理得风雅有韵味,糟钵头也登堂入室,成为本帮名菜,据传当年是上海滩大佬杜月笙的最爱。


八宝辣酱,是本帮必点招牌菜,其实最初的雏形只是肉丁炒豆干,加上辣酱和郫县豆瓣酱,便宜又下饭,是老城厢劳动阶层的最爱。



八宝辣酱:鸡胗,猪肚,猪肉丁,白果,板栗,鲜笋,开洋


随着城市的富裕,这道菜也逐渐改良,愈发精致,最终演进到了当下的贵气版本:加入鸡胗、猪肚、鲜笋、白果等贵价食材,出锅的时候还要加个虾仁炒青豆的“帽子”,菜色红里透亮,上桌体面过人。


跟中国其他地方菜式相比,本帮菜的历史不算悠久,出身也只在乡野。


但是,这是一个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壮大繁荣的菜系,它的词典里没有抱残守缺、止步不前,所有在上海奋斗的餐饮业者、每一个追求美味的食客,都在不断地丰富着本帮菜的内涵……


关于沪上饮食的美味传奇还有很多,我们下一篇再叙!



文 | 吃心

图 | Min

编辑 | blublu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津起士林最早是如何发家的?
本帮味道的秘密(二)
厨艺秘技 / 中西合璧04
年轮菜馆关于2015年厨师长技能赛的公告
学厨:要专注一个菜系还是要多有涉猎?
好人刘大军蒸菜馆为啥黄了?(201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