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字号|发哥、星爷,下了片场,来这里吃云吞面

在不太爱吃面食的广州,却诞生了一种特殊的面食,云吞面。

云吞面之于广州人,就如同热干面于武汉人、烩面于郑州人、炸酱面于北京人一样,丝毫不夸张。

在发源地广州西关,有不少做云吞面的行家,李婆婆就是其中之一。她创下的西关婆婆面,已经飘香了六十多年。


1


广东人很少吃面食,但对云吞面却有难以割舍的情结。问了很多人为什么,也没有得到令人信服的答案。




云吞面最早在明末清初的广州西关一带出现,相传是同治年间从湖南传入。初期多数是由小贩肩挑着四处贩卖。《群居解颐》一书记载:“岭南地暖……又其俗,入冬好食馄饨,往往稍喧,食须用扇”。至于广东何时用“云吞”二字取代馄饨之称,则无从考证。


上世纪五十年代,云吞面在香港风靡,如今也是香港美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许多香港的影视歌坛红星对云吞面都情有独钟,周润发、谭咏麟、成龙、周星驰、罗嘉良...等等众多明星,翻开他们的个人资料你会发现,他们都爱云吞面。



作为发源地,西关自然也少不了云吞面的行家,西关婆婆面便是其中的一家。因为店门口经常坐着一位面容慈祥、喜欢与食客聊天说笑的婆婆,常客亲切地称之为“婆婆面”。


▲当时店头上索性挂了“婆婆面”的牌子


光孝路上就有一家西关婆婆面。这里已经算是广州的老区,沿着光孝路往北,路两旁的房子很矮,门面也都很小。从节气上来说已经快要立冬,但广州的温度仍旧很高,不时能看到几位老人坐在路边乘凉,也能看到几个男人在光着膀子下棋。


最早的婆婆面在文昌北路,原本也打算去那一家。可同行的伙伴说,即使去了老店,婆婆也不在那儿,都一样。


这话倒对,一样的婆婆面,一样的不好找,一样的见不到婆婆。


2


光孝路上的这家就在路东,门面不大,看上去也就两米宽。如果不是门上“西关婆婆面”的金字招牌,极容易就走过了。



店分两层,我们去的这个傍晚,食客不多,一楼的五张桌子也没有坐满,二楼甚至没有开灯。门口一张桌子收钱,里面玻璃隔开是厨房,中间就是用餐的区域。


店里只有三个年轻人,二十出头。对于婆婆,他们似乎不想讲太多,只说,她已经90多岁了,现在在家歇着。


如果往前数几年,这位婆婆还坐在店门口,有时候帮着收钱,有时候包着馄饨。


婆婆名叫李英,最早的店名叫刘泽记面馆,在文昌北路。那家店也只有十多平方米,从1948年便已存在。


那时候的李英婆婆,经常在店里坐在一张小板凳上,旁边一沓云吞皮和一个筲箕。她灵巧地捏上两三下,一颗云吞便顷刻成形,轻轻一甩,云吞就落进了筲箕里。




我们在店门口拍照时,偶遇李婆婆一位远方亲戚李大姐,她讲了李婆婆开店的缘由:


上世纪四十年代,20岁的李婆婆和丈夫刘泽到香港打拼,开过一家云吞店。1948年,夫妇俩回到广州,又在文昌北路重拾云吞面的生意,取名“刘泽记”,源于丈夫的名字。没过几年,丈夫因病去世,留下李婆婆和两个女儿。其后在1956年公私合营的浪潮中,这家云吞面馆也停业。


直到1984年,店重新开张,取名叫做“恒记”,取自外孙的名字“丁志恒”。慢慢地,因为李婆婆被食客爱戴,又成了“西关婆婆面”。


▲婆婆曾在恒记面店里帮忙收钱


3


说话的时间,玻璃隔断的另一边,一位年轻的师傅正在做面:他将面条放到筛网中,用长木筷在滚烫的热水中把面条搅拌、翻腾几下。再捞起来盛入碗中浇上用大地鱼、虾干、猪扇骨熬成的汤头,舀上一点自制的猪油,再撒上几根韭黄,西关婆婆云吞面的香气便扑鼻而来。


▲片刻的功夫一碗云吞面已经做好


一碗优质的云吞面,如果说面条是成败的关键,那么汤头绝对是这碗面的灵魂,韭黄则是点睛的一笔。这种浓浓的、香香的、略有些腥的味道,已经在西关弥漫了几十年。


而这云吞面也很有讲究,并不是几颗馄饨一把面加点汤就叫云吞面。在一些资料里,描述的云吞面需要“三讲”:



一讲面,地道的面要从面粉加鸡蛋做起,而且最讲究的应该一点水都不用,完全靠鸡蛋,这样做出的面煮来带有韧度,吃到嘴里非常爽脆;二讲云吞,关键在于里面的馅,用新鲜的虾球,一口咬下“卜卜脆”;其三便是,用柴鱼虾壳熬出来的汤既要有鲜味还要清,加味精是大忌。


不过,西关婆婆面里的云吞并没有放虾仁,西关婆婆面长期以来只放猪肉。李大姐说,放虾仁的馄饨是从香港传来的,老西关人吃的馄饨都只有猪肉;另外一种原因是,有的顾客吃虾会过敏,而且虾要腌制以后才好吃,腌制的过程可能会影响食物本身。



服务员将面条端上桌,不多不少五颗馄饨。而这也有讲究,馄饨要放在碗底,然后把面条铺放在馄饨上面,再加入大半碗面汤。因为要保持面条的弹性,所以要注意不能让面汤把面条全泡进去,必须有一部分面条露在汤上面,而且要趁热赶快吃。


这自然不必说,闻到香味,一碗面很快便进了肚子。


4


与西关婆婆面同期开店的面馆,因为成本原因,慢慢都向工业化靠拢,所用的面都由机器生产。而婆婆面还在坚持手工打面。


在整个工序里,只在面团由厚压薄的过程使用了机器。和面、擀面,都由手工来完成。几十年的面馆经营下来,李婆婆的口头禅也随之流传:自己能吃的东西,才能给别人吃。


李大姐说,她从小就吃婆婆面,是西关婆婆面的“面粉”:“小时候就老来这儿吃面条,现在自己的小孩也带过来吃。”




而面对西关一带一些老字号店正在渐渐“变味”的现实,李大姐也很遗憾:“有些老店为了迎合年轻人,都会放一些重口味的调料或食材。但西关婆婆面的味道基本不变,还是小时候吃的那种味道。”


与所有的老字号一样,婆婆面也面临传承的问题。


八年前,西关婆婆面店在广州越秀区文明路开了分店,40多平米的新店铺不像老店那般拥挤与促狭。这家店店的店主,就是上文提及的丁志恒,李婆婆的外孙。




丁志恒曾做过5年的电脑维修工作。2006年,他决心回家继承祖业。我们可以听到的原因是,他感觉广州的手工传统云吞面店在慢慢消失,外婆和父母也渐渐年长,他不想看到老手艺就此消失。


但接下来,婆婆面是否会由其子女继续发扬下去?现在还没有答案。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我广州情结从细蓉开始,细数10家令人叹服的云吞面店,出品一流
一碗销魂云吞面的老广情怀,盘点蔡澜'唔知'的广州云吞面
广州最销魂的16家面馆
广州这5家云吞店,不吃绝对后悔!有的开了70年! ​
年度最感人告白,致那一碗爽口弹牙的广东云吞面
广州人只认这家竹升面!连续4年上榜米其林,10元4份,你吃过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