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卫太子刘据与'巫蛊之变'| 书店里的大学公开课第七季第一讲

『生活需要读书和新知』


【书店里的大学公开课第七季】

汉武帝和他的儿孙们——西汉中期的宫廷政治与历史形象(共三讲)

【主讲】辛德勇(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地点】三联韬奋书店地下一层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美术馆东街22号

【主办】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第一讲】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皇太子刘据——汉武帝晚年查治巫蛊与卫太子施行巫蛊之术 


汉武帝刘彻在他的第一个儿子刘据出生之后,很快就将其立为太子。但后来随着宠幸新的嫔妃,就又产生了改立太子的想法,即想重新安排新宠生下的儿子来做太子。在这一背景之下,晚年汉武帝虽祈求长生久视,却又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年老体衰的状态,因而怀疑是有人暗地里行用巫蛊之术所致,派人穷追严查。结果在太子据的宫中,发现了用于施行蛊术的桐木偶人。太子刘据穷途末路,发兵反叛,最终兵败自杀。关于这一事件,古代史籍的记载,颇有含糊其辞之处,后人多以为太子据无辜被罪,大肆为其鸣冤叫屈。本讲将通过分析《汉书》等原始文献的记载,揭示这一事件的真相。


明万历刻本《三才图会》中的汉武帝像


主讲人 | 辛德勇

*据现场实录整理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非常高兴在这里和大家见面。从今天开始未来两天准备和各位朋友谈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史的问题。


中国历史非常特殊的时期——汉武帝晚年和汉武帝去世之后一直到汉宣帝时期,发生在汉代的一些中国古代政治史问题,很受重视,至少从中国学术界从宋代开始很多人对历史进行学术化研究时对汉代就特别关心,这种关心一种出于对学术的考虑,另一方面出于对政治的考虑,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政治家在考虑治国平天下时首先取法古代例证,大多数要看汉代。


这次和各位朋友谈的大的题目是西汉中期的宫廷政治与历史形象。第一讲是当时汉武帝皇太子刘据,历史上有人把它称为卫太子,有的用戾太子,我称之为太子据。汉武帝晚年发生一个重要的事件就是“巫蛊之变”或“巫蛊之祸”的说法,这个问题对后世的影响;第二讲谈谈西汉中期汉武帝去世之后,以最近江西南昌发现的非常著名的海昏侯墓葬,以它作为核心线索,围绕着海昏侯墓葬之后大的历史背景,明天的第二讲会涉及这样一些非常复杂的问题,很重要的问题在于,今天要讲的问题。就是皇太子刘据在汉武帝晚年发生了巫蛊事变,影响到汉武帝去世之后谁来接班,怎样接班,朝廷政治是怎样的,影响到一系列事件。第三讲,在这个背景下,后人怎样看汉武帝晚年政治作为,他对政治的思考,对国家政治方向的取向是怎样的。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好在我感谢三联书店的领导帮助我在这里出版小书《制造汉武帝》,主要讲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和各位交流一下,之所以已经出版或发表的东西,在这里和大家交流,我想有个好处,我们可以面对面进行交流和沟通。比如我知道《制造汉武帝》出版之后,社会上、学术界对我的书的出版有不同的看法,很多看法比较尖锐,我自己出于种种考虑没有做出公开回应,主要是交流不能很畅通,像今天这样,大家面对面交流。今天我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所以,我们后面留些时间做这样的交流。


辛德勇


今天和各位朋友谈的第一讲是皇太子刘据。先做概述的引言,谈巫蛊事变发生之前,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和汉武帝后宫大概基本情况,论证巫蛊之变的前提,涉及目前已经有的一些研究,这些研究是历史学界很热门的问题,我们很简单地会举出十篇以上有名学者写的文章,一般性、文化性的著述很多,其中有一部分学者对这个事件的论述涉及基本前提到底是什么,到底什么是巫蛊,有些基本问题不清楚,后边的论证,大家很难在共同层面上来论证。


第二,太子刘据涉及巫蛊事件的经过,主要由《汉书》太子据的传记还有反面人物江充传记的记载,很多人没有受过训练,或者对古代历史研究不是很多,历史研究有时候和普通人离得很远,其实是离得很近的。只要大家受过良好的高中以上的教育,能够看懂基本的文言文,我们可以涉及很深的层面,直接看第一手资料,根据我们自己的思考进行研究。小学课本、中学课本到大学中国史、中国古代史的讲义或许都认为这些专家都弄清楚了,我告诉大家,绝大部分都不清楚,教科书必须写,不写没有办法教学。但是里边的问题很多东西都存在着疑点,有很多东西可以完全推翻的,但不能随便想,我们要根据原始的资料,根据具体的记载做出我们的判断。


第三,在这个事件中,太子刘据的对立面的江充这个人物在整个事件中的作为是什么,之所以谈这个问题与传统的记载或传统对这个事件分析当中都把江充作为极其险恶的反面人物来谈,我们来看他到底做了什么?


第四,在巫蛊事变发生之后,《汉书》和重要史籍中都有记载,汉武帝有个感悟,他感悟的是什么?所有的记载都不清楚,只是说他感悟到,这个感悟让我们感觉到他有点后悔,但后悔到底是什么?相信在座很多朋友看过这些著作,一般都说汉武帝感觉到后悔,觉得他上了江充的当,江充把他坑害了,卫太子本来什么问题都没有,由于江充用了奸计让汉武帝上当了,所以感到后悔。非常非常不清楚,我跟各位朋友报告一下我对他的看法。


第五,西汉朝廷自始自终对太子据参与这个事情有个定性的判断,这个判断可以说是一以贯之的,从来没有改变,这个判断很重要,一般看中国历史的书籍都会讲卫太子受了江充的冤枉,但是不是冤枉?有个很重要的判断标准,西汉朝廷经过这个事情之后,汉武帝已经充分地感悟到了他应该感悟到的事情之后还怎样判断这件事情?


引言:巫蛊事变之前太子据和武帝后宫的概况

刘据是汉武帝的第一个儿子,这一点也很重要,之所以把他立为太子在于他生得早,以前的旧家庭、大家庭中就是这样,生得早的男孩非常重要,生的晚的没办法。大家不要以为父母都喜欢老儿子、小儿子,没办法,生得晚就失去机会了。刘据的母亲叫卫夫人,卫夫人的字叫子夫,但她名字叫什么也不知道。卫子夫的出身很寒微,我把《史记》《汉书》相关的地方看了很多遍,始终搞不清她爹妈是谁,不太好去弄清楚,总而言之,是比较寒微的。寒微是怎样一个出生呢?他是汉武帝同母的姐姐平阳公主家的一个“讴者”。讴也不太好解释,反正是唱歌的一种形式,没有音乐伴奏的,清唱的就叫讴。不管怎样,是个唱歌的,身份很低微的。


很重要,她在汉武帝登基,也就是坐了皇帝的第二年,在历史文献中记载说建元二年,这很复杂,其实这一年本来不叫建元,很晚汉武帝才有年号。建元二年,汉武帝到霸上祓禊归还的时候,我在西安读书十年,读书六年工作了四年,是了解这个地方的,西安东北有一条河叫霸河,古代叫霸水,霸上就是霸水的岸边,在那边祓禊。大家知道《兰亭序》就是描述祓禊,每年春天3月上旬做这样的活动,去去身上的邪气,保证人的健康,回来的时候到了平阳公主家里。在平阳公主家里,这个卫子夫就侍奉汉武帝更衣,大概走得热了,换换衣服。大家知道,春天是很麻烦的季节,人是一种动物,很多动物都是春天容易产生某个愿望,人是这样,他是一个生物,汉武帝也是个生物。大概汉武帝在这个特别的季节里产生了男人的冲动,其实,他年纪很年轻,16岁就坐皇帝了,建元二年是17岁的小伙子,冲动很强烈的。两个人就云雨了一番,但没发生太强烈的结果。既然身体亲近了皇帝,不方便在民间了,就收到后宫了,收到后宫也没有更多的感情发展,这说明确实是汉武帝一时冲动,不是说她的相貌好,她讴得很好听,不是这样的。


在一起待了有一年多,好长时间,汉武帝没再见她面,原因是后宫还有很多女人,顾不上她,就准备把她打发走了。在这个过程中,汉武帝又看了她一眼,一下产生了怜悯心,两个人又云雨了一番,这次怀孕了,那么这就不能轻易打发走了,但生的不是卫太子,是卫太子的姐姐。到了元朔元年三月甲子的一天,卫子夫生下了刘据,虽然不是第一次就怀上他,生下他了,仍然很重要,在所有后宫嫔妃中这是第一个男孩,重要得不得了,因为她生了这个儿子,所以把她立为皇后,卫子夫的地位一下子就抬高了。这没有办法,后宫里嫔妃很多,能够得到这个机会很不容易,是有一定偶然性的。最晚五年之后的元朔六年,有一个来自赵国故地的王夫人,今天河北中部,这一代古代一直出美女的,另一位夫人是来自中山国的,大致也是这个区域的,原因别人没给我讲过,我胡乱想的,按照先秦的记载,这里有很多“狄人”,那个狄在《春秋》里记载叫长狄、赤狄、白狄,你一听这修饰的名词都不大对,和我们的人种不大一样,长就是个子特别高的,白就是皮肤特别白的,赤就是发红的。所有这些的特征都有一个指向——西边欧罗巴人种(乱说的,不足为据),大概是有些特别,所以燕赵地区出美女,赵国就在这个地方。


来自这个地方的王夫人,汉武帝跟她又好上了,一下子卫子夫就受到冷落了,这是古代宫廷常有的现象。之所以跟大家讲这个问题不是我趣味特别低级,涉及传统研究中特别高大上的一个想法,就把这些相关人物归属于不同的政治集团,这个政治集团有点像现代西方传来的政党,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利益、共同的愿望等,我很愚钝,看不到,我看到的还是和我们差不多的饮食男女,非常正常的人的行为。


虽然王夫人这时候受到宠幸了,但并没有影响到汉武帝在王夫人得宠的下一年元狩元年,把已经长到7岁的儿子刘据立为太子。这非常重要,通过正常的法律程序,没有特殊的变故,皇太子就不能动了,以他为核心。不仅如此,汉武帝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培育皇太子,比如在长安城南边设了“博望园”,博望园不仅仅是吃喝玩乐的地方,还让他养了一大堆宾客,这在政治上是很重要的,可以培育自己将来坐皇帝时各个方面的力量,中国天下这么大,皇帝再英武不能他一个人治天下,需要这样的人。所以,整个是把他作为皇太子进行培养,没有问题。


大家会说皇太子的记载还有什么?没有了,《汉书》记载非常简略,有一个博望园,养了一群宾客,还请了一些老师教给他儒家的一些经典,比如让他看《公羊传》,他不大喜欢,汉武帝就喜欢《公羊传》,著名的董仲舒就是专门讲公羊学的,他喜欢讲《公羊传》。总而言之,《汉书》对他的具体记载非常少,大致就是7岁的孩子成了太子,按照正常太子的培养程序给他做了一些培育。


元狩六年,他坐太子五年后,王夫人去世了,就在这一年,王夫人去世之前想给儿子一个好的待遇,汉武帝就把王夫人生的儿子刘閎分封为齐王,汉代从汉高祖刘邦就是这样的,他打破了秦始皇天下都属于朝廷任命官吏制的办法,把一些人按照先秦时期的办法,分封为诸侯王,这个问题给国家带来不稳定。汉武帝时期开始进行收拾这些诸侯王,但他自己的孩子该分封还是继续分封的。所以,刘閎做了齐王,齐是非常富庶的地方,要没有秦始皇统一中国,齐说不定也能统一中国,齐统一中国,情形就不一样了。但齐国是和秦并列的,国是非常强的,非常富庶的地方,这里看出汉武帝对王夫人的喜爱,把刘閎封成了齐王。另外还有两个儿子,都是一个姓李的嫔妃生的,文献上就把她名字叫李姬,连名字都没留下来,地位很低,也不受汉武帝喜欢,稀里糊涂就为汉武帝怀了孩子,生了孩子。一个叫刘旦,一个叫刘胥,刘旦被封为燕王,就到了今天北京这个地方。刘胥封为广陵王,就到今天扬州这一带。这是汉武帝几个重要儿子的情况。


到了元鼎六年,这时候出来一个著名的人物,就和海昏侯发生关系的,他是海昏侯的奶奶,但是她很年轻,还不是老奶奶。很年轻就进了宫了,叫李夫人,她家里干什么的,一家没有一个不是给皇帝唱歌的,叫“唱家”,就是专门给皇帝唱歌跳舞的,李夫人舞跳得特别好,在班固的《汉书》里讲的“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当然,南宋卫道士、道学家们一听“一顾倾人城”的女人不得了,以为有这种女人,国家一定要亡国了。李夫人并没有参与什么朝政,她很重要的成果就是替汉武帝生下了一个叫刘髆的儿子,这个刘髆就是我们在江西南昌发现的海昏侯墓主海昏侯刘贺的爸爸。


到太初元年时,李夫人去世了,李夫人和王夫人都很得宠,都去世了。她们接着活下来,活到80岁老奶奶的时候,假如汉武帝还活着一定不会喜欢她们,就是两个如花似玉的女孩都在20岁左右都去世了,而且都给汉武帝生了孩子,所以留在汉武帝心中美好的形象,在历史书中永远留下的是如花似玉的样子。李夫人去世之后,在天汉四年六月,他生下的儿子刘髆受封为昌邑王,就是今天山东鲁西南地区,就是巨野、定陶这一带坐了诸侯王。在汉武帝征和元年或征和二年时海昏侯刘贺就出生了。


征和二年,也就是在刘贺大致出生期间,几乎与此同时,卫太子发动了巫蛊之变,或者他实行巫蛊的事情爆发了,事发了,带来的连锁反应,刘据发兵正式叛乱,叛乱的结果,在长安城中血战五天五夜,最后兵败,他逃到了今天河南的西部一个叫胡的地方,在民间又藏了几天,最后被汉武帝派去搜捕的部队搜查出来了,太子据上吊自杀了。这段历史就这样过去了,但给汉代后来的历史影响非常巨大,这就涉及汉武帝的儿子谁来继承皇位,这就涉及一系列的问题,这也就预示着这个刘贺运气真不好,他出生那一年或者非常相近的时间,太子据发生了巫蛊之变,他出生在一个多灾多难、有血光之灾的年份,按中国人常说的有一种暗示或预兆,他一生的命运恐怕会历经辛酸,不会幸福地成长,这和我们考古发现有密切的关系。


一、论证巫蛊之变重要的前提

关于这方面,吕思勉先生有部小书《秦汉史》,非常扎实的一部书,但一般朋友不太好看,他引证了很多史料,不像读钱穆先生其他的书那么爽快,钱穆的书大家读起来特别爽。但我跟大家负责任地说,一般不做历史研究的,特别喜欢的书大部分是他在晚年香港讲学的讲义,就像我今天和大家说话一样,有一些信口谈的东西,不能随便(全信)。钱穆先生非常有想法,但很多想法都没有经过深入论证。吕思勉先生《秦汉史》和他路数非常不同,非常扎实具体的东西。吕思勉先生的《秦汉史》对巫蛊之变始末做了非常细致的分析,而且谈论的都非常平实。在其中,他谈到了什么是巫蛊,就是“巫之道多端,武帝实习所谓巫蛊者”,汉武帝时巫蛊说的是什么,“则为祝诅及埋偶人”。埋偶人,今天中国一些偏僻的乡村有一部分人或者大城市里有一部分人,在座的女性朋友不要不高兴,就是女性为主会有这个问题。比如对谁心怀不满,她又无处发泄,为什么?社会不平等,她没有正常或公开的发泄渠道,就做个小人,这个小人就是她恨的人,给他(她)身上扎上针,念上咒,说“恨不得你快点死”。中国文化进入秦汉之后,特别宋代之后,上层文化快速发展变化,大家都说孔子,其实后面的孔子和原来的孔子不一样。李零先生有他著名的《丧家狗》,很多不了解学术的人骂李零先生,李先生写得是非常好的。就是先秦的孔子和后来的孔子完全不同,上层文化变化是剧烈的,这个幅度是面目全非的,但底层文化有相当一批可以清清楚楚看到和先秦时期没有太大变化。这个问题也是这样,用偶人的办法来“祝诅”,所谓祝诅就是念一些不好听的话,比如你不得好死,让你得病等话。汉代巫蛊重要的性质是个重要的前提。


另外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当时人们行用巫蛊之术采用的办法。只要不直接以汉家的天子,汉朝的皇帝,比如汉武帝时期,只要不是你把这个小人说“汉武帝,我要杀死你”是可以的。还有一个限制,你不能没有目的。当时的人们有个办法,冤有头债有主,你可以报复性使用巫蛊,很多人对巫蛊说不清的东西,好像做这个事儿就不行了。如果是这样不好理解,那个叫江充的坏蛋在汉武帝时期一下查了好几万人搞巫蛊,如果法律不允许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呢?法律是允许的,你可以,关键是你不能拿皇帝开玩笑,别人是可以的。


关于这个问题,台湾有个学者叫蒲慕州,他专门有篇文章,引用了这样的材料,汉代的大经济学家郑玄在注释《周礼》时引了一条汉代的法律叫《贼律》,叫“敢蛊人及教令者弃市”。蒲慕州就根据这个说汉朝不能这样骂人。我认为,你对谁有仇有冤可以弄个小偶人,他说不行,他说《贼律》里说“敢蛊人及教令者弃市”,他说不知道后来这个法律什么时候废除了。蒲慕州先生长期生活在海外,不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他谈的非常远,具体谈到欧洲,遥远的欧罗巴对这个巫蛊怎么办,其实完全不切实际的。实际不是那么回事。这个蛊到清代、一直到今天在西南很多少数民族地区还能够看到,蛊在《隋书·地理志》有个记载,“以五月五日聚百种虫,大者至蛇,小者至虱,合置器中”,把毒蛇、虱子等等乱七八糟放到一个地方,“令自相啖”,看哪个毒性更大,把别的都杀死,杀死到最后,把别的都杀死之后留着这个,谁跟他有冤有仇以后,然后拿这个蛊去害别人,这直接用现代刑法也是不行的。从今天看到的,有明确法律条文的,刚才郑玄引的汉代的《贼律》是其中一个散佚的条文,后来有全部法律文书留下来的唐代的律是有全文的,大唐律、大明律、大清律都坚决要杀无赦,你公开杀人这当然不行了。这和我们谈到的弄个小人自己念念咒完全不是一回事了。给你家放个毒蛇那还了得。如果这种东西朝廷不管这怎么行,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做研究要有一些东西从基础上看,学术研究看起来很复杂,说简单非常简单,有些基础要清楚。


我是半个理科出身的,所以半路出家,所有东西都是外行,和很多研究历史的朋友想问题也不大一样。不过你要清楚概念是什么?我们知道第一步才能知道第二步,然后才能知道第三步,至少部分做历史研究的朋友,所有东西都好像稀里糊涂的。问他为什么这样看?大家都这样说嘛。大家都这样说不是学术,学术是一种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就要落实。所以,这是我们要了解的一个重要前提。


二、太子刘据所谓他参与的巫蛊之变的经过

关于这件事情的影响,在《汉书》的他的传记里,我们叫《卫太子传》,他的传记里有比较清楚的记载,叫“武帝末,卫后宠衰”,非常重要,汉武帝的末年,就是人去世之前一段时间之内,卫太子的妈妈是卫皇后,“卫后宠衰,江充用事”,这个卫皇后不太讨汉武帝的喜欢了。从整个过程看就能明白,从一开始就是在春天3月份非常特定的季节,汉武帝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她伺候汉武帝更衣,给伟大的人物更衣和我们没什么区别,把现在穿的给脱下来。人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漂亮的年轻女孩,不管喜欢不喜欢,就发生了这样一个偶然的事件,然后入到宫里,然后产生了后面一系列事情。即使不是这样的,像汉武帝后来非常宠幸的王夫人、李夫人,如果她们不是那么早去世的一定也要宠衰的。这是必然的,讲的“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等等这是文学家想象的事情。古代的帝王没有那么崇高的爱情思想,他的“情”字很容易受到眼前的实际景色迷乱,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充与太子及卫氏有隙”,就是跟他们有一些过节,江充所以“会巫蛊事起,充因此为奸”,正好赶上巫蛊的事情发生了,江充利用这个机会为奸,做了一件不该做的事情。下面的话很重要,“是时,上春秋高”,汉武帝老了,快不行了,本来非常正常的,没有一个人会不停地活下去,都活下去,这个世界了得了吗?但汉武帝希望自己不死,为了自己不死,他千方百计地把一大堆的“骗子”召到了长安城里边去,主要都是东方的滨海之地,从刚才谈到的齐国、燕国这些地方,一大堆骗子用各种方术来蒙骗汉武帝,比如说你用了我的方子,吃了我的药,用了我的法术就能长生不老。所以,越是这样,他“意多所恶,以为左右皆为蛊道祝诅”,他为什么这么多方术、这么多的方士,给我这么多的仙药,这么多好的方子,我怎么吃了还在衰老呢?身体感觉一天天不行了,他说一定有人捣乱。捣乱是什么呢?“皆为蛊道祝诅”,就一定有人在下面弄小人,不停给我念坏话。自然他这样想是有道理的,因为他一辈子没干什么好事,搞得全国上下民怨沸腾,老百姓民不聊生,他当然知道老百姓恨他了。你不要以为那些大官们,不知道老百姓怎么看的,老百姓敢怒不敢言,不敢说而已,当他面不敢说,他知道下面大家都恨他,所以,他说“皆为蛊道祝诅”,要“穷治其事”,就是一定要彻底查办。“丞相公孙贺父子,阳石、诸邑公主,及皇后弟子长平侯卫伉皆坐诛。”在这之前,巫蛊事变,所谓卫太子事件发生之前,很重要的人物,因为涉及巫蛊已经被杀掉了,包括丞相公孙贺父子,还有汉武帝的两个女儿阳石公主、诸邑公主,皇后弟弟的孩子长平侯卫伉,就是和大将军卫青他们都是一个家庭,都已经被杀掉了。我们看这个名单,不了解任何历史的都觉得不得了。


“充典治巫蛊,既知上意,白言宫中有蛊气,入宫至省中,坏御座掘地”,江充知道汉武帝的心思,所以他就说了,“宫中有蛊气”,看着这个气不对,下面有人埋着上面才会有蛊气,所以入宫至省中,就到了这种禁地里了,然后坏御座掘地,把汉武帝坐的御座给翻开了,看下面有没有蛊。“上使按道侯韩说、御史章赣、黄门苏文等助充”,汉武帝派了这三个人协助江充做这个事情,“充遂至太子宫掘蛊,得桐木人”,在汉武帝的御座下面没有挖到的,到了太子据的太子宫,一下就挖出来了。太子宫都是单独的一个宫,皇帝一个宫,皇后一个宫,太子一个宫,在他的宫里挖出来的,人赃俱获,赃证非常清楚,这非常重要。《汉书》没有另外的记载,我们一定要知道像《汉书》这样的正史文字是非常简洁的,如果这里面另外有其他的原因是应该记一笔的。如果现在很多人认为的,太子据受了冤枉,是江充干的,说“江充预埋”如何如何,一句话都没有,而且在江充的传记里基本一样的,还是到太子宫里就挖出来了。所以,这是基本的事实,记述在《汉书》里是非常清楚的,在这之前挖了很多地方都没挖到,在这个地方挖到了。


 “时上疾,辟暑甘泉宫”,在这个时候汉武帝得病了,在甘泉宫里住着,汉武帝大概是在元鼎元年时得过一次大病,在这之前得过一次大病,那次差不多就快死掉了,后来信了一个神君的方子,神君说你没死,你身体没病,我去了就好了。神君不知道跟他在一起鼓捣了些什么,这个神君也不太正经,据《史记》记载,这个神君最大的特点使用房中术,神君是个女性的神,说不清和汉武帝做了一些什么,反正汉武帝后来身体就好了。虽然这次大病是好了,但实际上汉武帝的身体越来越衰弱了,到这个时候就更严重了。


甘泉宫在长安城的北边,就是今天黄土高原的南部边缘,地势比较高,古代当皇帝也没办法,没有空调,热,实在没办法就找凉一点,当时比较凉一点的就是甘泉宫,他就到那儿避暑了,7月的时候天很热。“独皇后、太子在。太子召问少傅石徳”,就是太子的老师叫石德,“徳惧为师傅并诛”,石德害怕,因为如果卫太子对汉武帝实行了巫蛊,那么他作为少傅是负有连带责任的,这个责任严重到什么程度,是会杀掉,说“为师傅并诛”,跟太子是一个罪,要一起杀掉的。“因谓太子曰”,他给出歪主意了,“前丞相父子(指的公孙贺)、两公主(指的是阳石公主和诸邑公主)及卫氏(指卫伉)皆坐此(就都被杀掉了),今巫与使者掘地得征验”,他说现在江充带着巫一起挖,果然挖出来了,挖出来的罪证和前面公孙贺父子、阳石、诸邑公主一模一样的,你被人抓住了,赃证拿到了。然而他说的这句话非常耐人寻味,他说“不知巫置之邪?”这个东西是不是一块儿挖找证据的巫自己放的,“将实有也?”还是真的有?非常耐人寻味,下面一句话“无以自眀”,他说这话你说不清,“可交以节收捕充等系狱”,他说做一个假的,说是以皇帝的名义发个节,在汉代这种发兵、动武这个事情要有个凭证,比如大规模动兵要虎符,这个节也是一样的,你有这个节才能动这个兵,下面这句话很耐人寻味,“穷治其奸诈”,一般读书你不会太注意“穷治其奸诈”,实际是非常严重的,简单来说用尽一切酷刑让你非认不可。这个刑法不是人的基本的生理忍耐程度能忍受住的,到一定程度你一定要招供的。所谓“穷治其奸诈”就是这个意思,用酷刑,让江充一定要认,认什么?就是江充你说了,这是你自己派的巫,或者你自己的而不是被我太子宫里挖到的。那么,这显然是个馊主意,石德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害怕他作为师傅被杀掉。实际是完全不可行的,为了鼓励卫太子铤而走险走这一步,他说了“上疾在甘泉”(汉武帝在甘泉宫里),“皇后及家吏请问皆不报(卫皇后给他写信问安他都不回答、不作答复),上存亡未可知”(武帝到底是活着还是死了不知道),因为你不可能轻易知道深宫里的情况,他就做出什么,万一死了呢?实际这个话没有明讲,万一汉武帝已经死了怎么办?他说“太子将不念秦扶苏事耶?”这是秦始皇在他去世之后的一个诏告,就是伪造的诏书让公子扶苏自杀,本来秦始皇说让扶苏一块儿在咸阳城里参加葬礼的,结果秦始皇说你到时候自裁、自杀就完了。他说不列念扶苏事耶,万一汉武帝已经死了,被哪个奸臣控制了,给你来这么一封信,让你自杀怎么办?就是一步一步怂恿和逼迫卫太子采取行动。卫太子的事情发展到绝对不可收拾,石德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征和二年七月壬午,乃使客为使者收捕充等”,就是派了人,客是什么?他有个博望园,汉武帝给他设立的园,养了一大堆宾客,是给他结党营私,培养接班人的,他最可靠的力量就这批人,就是搜捕充等,“按道侯说疑使者有诈”,因为不是江充一个人,还有按道侯韩说,“说疑使者有诈”,怀疑不对,“不肯受詔,客格杀说”,这真是狗急跳墙急了,马上把按道侯韩说就杀掉了,“御史章赣被创突亡”,就是挨了一刀,但他还是强行地跑出去了,跑到哪儿去了?自归甘泉。一溜小跑,直奔甘泉宫去,干什么?向汉武帝报告情况,报告了卫太子实行巫蛊之术败露,铤而走险,狗急跳墙,开始杀人了,而且不仅仅是他跑出去了,还有小黄门苏文也跑出去了,也到了甘泉宫汇报了情况,下面是“太子使舍人无且持节夜入未央宫殿长秋门,因长御倚华”,这就是守宫门的人“具白皇后”。这里我们都看得出来,即使皇太子见皇后也不是想见就能见的,宫门戒备森严,江充决不可能想到太子宫里埋个什么就埋个什么,不是谁都能进去的地方。


最后没有办法,皇后对这种情况也知道没有别的路可走了,然后又发了皇后的兵,皇后用她的宫殿长乐宫卫士,把这个兵也给发来了,紧接着把巫什么的都抓住杀了,然后和长安城中和丞相刘屈氂打,打的结果整整血战五天五夜,形势非常危机,也有可能铤而走险成功的,但血战的结果他失败的,“太子兵败,亡”,就是逃跑了,“不得”,就是没抓住,一直跑到今天河南西部。


从刚才讲的情况可以知道,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石德给他出了一个主意,石德为什么这样讲,恐怕石德清清楚楚地知道,这个事情一定是卫太子做的事情,所以才会出现下一个情况。


三、江充在整个事件中的作为是什么

江充到底怎么样?按我们的分析,太子据确实采取了行动,做了太子不应该做的事情。历史文献中记载都反复谈到这个问题,就是江充是行了“奸诈”才出现这种局面。他到底“奸”在哪里?我们看待历史问题如果不深入分析,从表面上看江充肯定有责任,但责任到底在哪儿?我们还得根据原始的记载。关于汉代材料其实主要就两本书,一个是班固的《汉书》,整个西汉从头到尾的;一本是司马迁的《史记》,写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时期就是司马迁生活的年代,但是不包括整个汉代,除了这两本书之外,其他材料作用都很有限,在个别问题上有帮助,大部分问题解决不了。所以,我们只能根据《史记》和《汉书》记载来看江充到底是怎样的。


江充这个所谓“奸”是从唐朝人颜师古,就我们今天看到《汉书》他做的注,颜师古就这样看。颜师古为什么这样看?他是不是毫无根据?也不是毫无根据,他有这种想法或多或少和这本《三辅旧事》有关系,大概东汉到三国时期人写的一本书,记载西汉长安城周边地区,以宫殿为主还有其他一些杂事。这本书,大致看起来还不是很荒唐,比较平实,但是毕竟和《汉书》是不能相比的。这里他提到这么一段话“江充为桐人”,就是江充做了在太子宫里发现的桐人,“长尺”,一尺长,“以针刺其腹”,把针扎到小人肚子上,“埋太子宫中”,事先埋在这儿。为什么会这样?“充晓医术,因言其事。”说江充是懂医术的,这个记载一下露了馅了。《汉书》里记载江充,没有一点谈到他是懂医术的。在古代不是谁都能成医的。江充更没有一点迹象显示出他懂医的。《三辅旧事》讲得非常具体,所以这个东西是不可靠的。在北宋初年编撰的《太平御览》里引的这个话,严肃的历史学家不会这么看的,所以严肃的学者没有这样的引用。我们给大家看什么呢?颜师古这样想,他可能受这个影响。


另外一条有关系的材料,见于《礼记·正义》,也就是唐朝人给《礼记》作的注里谈到了一段话,这段话同样也不可信的,就是谈到巫蛊之术时他谈到《汉书》如何如何,其实《汉书》的记载完全不同,因为唐朝人看的《汉书》和我们看的《汉书》不会有这么大的差别,这也是偶然的原因产生的错误,所以是不可信的,不详细讲这个问题。


根据这些实际情况看,江充或江充派人预先到太子宫里埋下桐人是很难说通的,为什么说不通呢?其中一个简单的道理,堂堂太子宫里江充怎么能够派私人随便进入呢?首先大家一定要明白,江充是没有任何官吏身份的,他曾经做过几天叫水衡都尉,管了一些上林苑里和水利有些关系,没几天犯了错误就被抹掉了,他查巫蛊的时候什么身份都没有。为什么派他查?汉武帝一开始下令通过丞相、御史正常的行政系统查,谁都不干,拖了好长时间大家都不动,为什么不动?你就看出来人心所向,人心所向的原因就在于汉武帝对于臣下极其猜忌,他的行政极其暴力,但在他年轻时谁都不敢惹他,雷厉风行,他说什么大家就干什么。谁都不办就证明谁都知道武帝挺不了几天了,就看你还能咋样,我不办你又能把我咋样?所以才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这样?我们前面谈到公孙贺父子被杀了,公孙贺之前有四五位丞相全被杀掉了,他是一个接一个杀的。杀的到公孙贺当丞相的时候,汉武帝说让你当丞相,公孙贺跪在地上起不来,吓得浑身哆嗦,别人说好事儿啊,当了丞相,你怎么这样呢?他说你可不知道,前面那几个没一个好下场,全死掉了,让我当丞相就等于把我送屠宰场。丞相非常有代表性,这是一个典型的例证,我们就能想象,满朝文武官员怎么看,怎么想这个事情。


比如说大将军卫青,大家觉得看着挺风光的,卫青干了两年就觉得事儿不对,汉武帝肯定防着他,霍去病为什么能成名?不是霍去病能干,是因为拉着霍去病压制卫青,独裁的君主对谁都不放心,独裁者最怕出现第二个独裁者,要有一个人像我有独裁的权力怎么办?所以他谁都防。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想到了江充。为什么想到江充呢?江充是个傻小子,原来在封的诸侯国赵国那里也没有做什么坏事,但赵国的国王和他特别好,谈得来。难免嘛,做国王也会有正常人的感情,就和江充谈得来。两个人谈得来,赵国的国王的太子叫丹,太子丹害怕了,说我爸爸跟他整天在一起谈,他俩说什么?人没什么怕人说的事儿就不怕,但是他儿子害怕。为什么他儿子害怕?他儿子和自己的姐姐在一起做的一些不该做的男女之事,大家不要觉得可笑,汉朝人的生活就是这样欢乐,和后来的礼法完全不一样。今天儒家的礼法秩序的建立是西汉后期刚刚做的探索,就是从西汉建立时多少有点雏形,真正的转变是试图做一个制度化的建设,但往往脑子因为读书读坏了,完全按照书本的设计,最后全部失败了。谁做的呢?东汉光武帝,今天所有按照儒家体系规范人们生活的行为这些东西,是东汉光武帝才建立起来的,西汉人完全不知道,生活极其欢快。我们下面还看到很多这种欢快的例证,他们觉得自己怎样舒服,怎样欢快就怎样做。这种事情,民不举官不究。这些事情,在汉朝皇室里非常普遍。今天你能够想象的一切,所谓西方万恶的资本主义带来人的两性关系极其复杂,包括人和动物之间的关系,这样极其复杂的性关系,我们觉得只有堕落的资产阶级才有的东西在西汉人都试过,但是必须得没有人检举。太子丹就怕江充要跟老爸把自己告了怎么办?说我和我姐姐在一起做的一些不该做的事情怎么办?


所以,他的太子就下了狠手把江充的爸爸、哥哥兄弟全部抓住杀掉了,江充无可奈何之下一溜烟往长安城里跑,跑到汉武帝那儿。汉武帝看了以后觉得好,好在哪里呢?他没告别人的状,汉武帝看他长的好,是条汉子。汉武帝相中他了,派给他一个官,整顿三辅地区京城附近的秩序,很多豪族、贵族就不遵守礼法,特别是奢侈。汉武帝就说我当皇帝奢侈可以,你们不能这样。那么谁都不干这种傻事儿,你想想全是权贵,江充替汉武帝干了,非常忠实执行这个任务。


到目前为止,江充没有任何从一般道德意义上讲的罪过,这些东西算什么罪过?没有。所以,我们分析问题一定要综合起来看,江充从这个时期的形势没有看出任何给别人挖个坑,让人跳进去,然后我在这边给你无事生非、栽赃,绝对没有。他做的主要是严格执行汉武帝所布置的任何政策方针,坚决执行,但别人都不干。别人为什么不干?那是干不得的事情。但最重要的是他动了太子据,太子据的家人走了不该走的御道,御道只能皇帝走,他的家人走了,被江充查到了,查到了就要收拾。然后太子据跟他求情,你抬抬手算了,江充说不行,坚决这样。这下麻烦了。


这件事情是很多年前发生的了,现在汉武帝在甘泉宫里是“上疾”得了病,所有人都知道汉武帝活不了几天了,假如汉武帝正常死了,下一个皇帝是谁呢?是太子据,他是皇帝。他是皇帝之后,江充的下场如何,江充自己也明白,末日快到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背景。


还回到这个问题来看,为什么说江充不可能在这里埋这个巫。汉武帝在太子据的传里谈到了,同时还派去的三个人,一个人是按道侯韩说,一个是御史章赣,一个叫小黄门苏文,小黄门苏文是个宦官。这三个人去的,表面上按照《汉书》的记载说是“助”江充。但要了解汉武帝一生行事就知道,他字面背后的含义是什么?监督。因为汉武帝对谁都不会放心,这种独裁者只相信他自己,任何人他都不会放心,况且江充本来就是一个民间出来的地痞无赖,他怎么会把这么大的权力让江充为所欲为,决不可能。


按道侯韩说的地位特别突出,为什么呢?他的哥哥叫韩嫣是汉武帝做皇帝之前,做胶东王的时候就陪在汉武帝身边,《汉书》这样记载的“学书相爱”,光看这个,大家会以为我是不是想多了,不是的。下面说的是“常与上共卧起”,用老百姓俗话说和汉武帝一个被窝里睡觉的。很多不了解汉代历史的朋友会觉得,何止于,汉武帝后宫嫔妃不是很多嘛,他为什么好这一口呢?汉朝几乎所有的皇帝都好这一口。就是说同样在有异性嫔妃的情况下,个别的一两个没有这个嗜好的,绝大部分皇帝都有这个嗜好,《史记》和《汉书》都有一个传叫“佞幸”,这个“佞幸传”讲的全都是皇帝的同性伴侣。韩嫣就是这样的,是汉武帝最最得意的一个同性伴侣。达到什么程度呢?后来“出入永巷不禁”,“永巷”字面上简单说是一条长长的窄巷,就是从正常区域进入后宫区域之间长长的过道,隔绝中外,限制开的。但他可以随便进去“不禁”,随便进去还了得,后宫全是女的。虽然韩嫣和汉武帝之间,他们谁攻谁受我们不太清楚,这个没有具体说明,但总而言之是好这个的。他进到后宫里只有一个角色,他只能是攻,因为全是女性。这样达到什么程度呢?“以奸闻皇太后”,就是他和后宫嫔妃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人的正常的情欲,所以皇太后大怒,“使使赐嫣死”,皇太后想杀了他,但汉武帝还是保他,“上为谢,终不能得”,保护他,说不能杀了他,为什么?汉武帝喜欢,所以不能随便杀掉的。


在巫蛊之变发生的时候,韩嫣已经死掉了,但是他的弟弟韩说,《汉书》里记载,汉武帝对他同样的“佞幸”,还是这个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特别派了韩说和江充一起查巫,显然是防止江充自作主张,做手脚。如果是江充自己这样埋了,有些特别行动,韩说当然要报告了。这个很重要的,我分析江充绝不可能做这件事情,这是一个依据。


如果在当时江充已经被太子据抓住了,而且已经被处死的情况下。像很多人理解的那样,江充预先在这里埋的桐人来陷害的话,那么不管韩说、章赣还是小黄门苏文,他们跑到甘泉宫一定会向太子据如实报告,说这件事情事出有因,虽然太子不该这样做,但他是被人陷害,被逼无奈才这样做的。我们说任何情理来看都是这样的结果,但完全不是这样的,韩说对这件事情非常愤怒。当时在长安城里的丞相刘屈氂就有点不敢动,好几个人,包括司马迁的好朋友任安,这件事情发生之后,任安被处死之前给司马迁写的信,司马迁给任安写的回信,就是著名的《报任安书》就是谈这个事情。任安为什么被处死也是这个原因,当时太子到他那儿去,他是做北军的军官,北军在汉代是非常重要的,他当时接受了太子的命令,换了节旄,但是按兵不动,不让太子进军营。实际上在观望,假如汉武帝确实死了,那我就听你的。如果汉武帝没死,汉武帝不同意,那我就不执行。刘屈氂也是这样,不敢打,因为那边是老皇帝,不在城里,这边太子如果登基就是新皇帝,要把他杀了也不知道怎么办,反正都是人家爷俩的事儿,不管谁赢谁输也不会让别人当皇帝。刘屈氂也在看。派去的人到甘泉宫给汉武帝汇报,汉武帝一下就火了,说丞相在干什么呢?他就汇报了,说刘屈氂在观望。汉武帝说“没有周公之风,怎么能当丞相”。


 “周公之风”是什么意思?周公当年有“三监之乱”,周公发兵把他们镇压了。汉武帝急了,直接从甘泉宫亲临前线指挥。西汉的长安城是个大的方形,在它的西南角外有个著名的建章宫,特别高。大家知道,打仗占领制高点,汉武帝一看这儿最高,就马上上这儿,俯临长安城,在建章宫里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打了五天五夜,城里一直在血战。他在上面居高临下看着城里,给刘屈氂发布了具体的作战命令,这个具体的作战命令是什么呢?不要用短兵相接,不跟他那样拼,把战车前面都弄上老牛角,弄牛车跟他打。我们一想就明白了,太子据起兵仓促,他在装备上是处于落后状态。汉武帝就下达了非常具体的作战命令,怎样打,打的结果当然太子据败了。


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不太可能卫太子受冤枉,如果受冤枉汉武帝不会采取这种措施,因为当时正在打着,如果确实江充陷害了他,马上停战,有话好商量,把江充杀了,不就完了?何至于一定要打呢?但汉武帝坚决镇压,镇压的结果就是太子据跑掉了。


太子据跑了之后,有个人叫壶关三老,这个人名字比较复杂,《汉书》有详细记载,从后人引述的文献上看,说姓令狐,而且壶关这个地方好在哪儿呢?在今天山西的西南角太行山那个地方,一个重要的关口,三老是属于什么呢?地位比较高的一个乡村干部。中国古代的社会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大致就是这样的,西方有学者总结出来叫皇权不下县,大致是两套体系,我们熟悉的皇朝的政令这个体系到县官这一级,下边怎么办呢?就是由下而上的乡村自治,三老就是乡村这个层面的地方干部,是当地地位比较高的一个乡村三老。这个事儿本身就很奇怪,你想想深宫里发生的事情谁都不知道,连丞相刘屈氂都搞不清,坐那儿观望。他一个乡村干部知道怎么回事了,而且远在山西。当然,这个叫令狐茂的三老,请求宽宥太子据。他这样说的,如果汉武帝“出一旦之命,待罪建章宫下”,就是让汉武帝发布个命令,让卫太子进建章宫请罪,这样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汉武帝也确实也有所感悟,北宋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讲,“书奏(壶关三老的书奏上之后),天子感悟,然尚未敢显言赦之也。”假如汉武帝的感悟,这个感悟就非常重要的,他感悟到什么了?假如他感悟的是江充设计陷害卫太子,非常简单,有坏人陷害设计,那么就应该停止追杀卫太子,当时卫太子跑掉的,没抓住,没有死。但是非常含糊地说“感悟”,感悟的是什么?整个历史记载就非常含糊,给人一种非常大的空间想象。现在学术界大多数人都说,他的感悟就是明白太子据受陷害了。既然受陷害的,就应该停止所有的追捕卫太子的行动,但是完全没有停止,如果停止了,至少不会导致后来卫太子被逼无奈自杀。因为一直追杀,他感觉没有出路了才自杀的。从这个情况就更加证明了卫太子还是采用的巫蛊之术,他不是清清白白的,一定是有问题的。


江充做事有一贯性,《汉书》所有记载他的品行、坏处,但没有一件栽赃陷害别人的事情。他更适合按中国古代对人物的评价,更适合放在“酷吏传”里,就是严格执法,但他是不是严格执法就没有自己的想法,是另一个问题。江充是有他的想法,但并不等于他在正常的法制之外另外做了见不得人的事儿。这是两个概念。在汉武帝去世之后的汉昭帝时期,有一次著名的盐铁会议,盐铁会议的记录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盐铁论》,里面讲到江充时,把他列为残吏,和酷吏的形象差不多,就是比较严苛,比较认真死板的这样一个人。


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江充这样做,风险太大,他本来是个布衣,没有任何职官,但太子据身为太子,如果他完全无中生有陷害太子,按照汉代的司法程序,是有个对证的法律审判过程的。大家千万不要像看电视据那样,电视剧经常演哪怕一个县太爷看到什么事情,审着案子一高兴经常一拍桌子“拉出去斩了”,绝对没有这种事儿。中国古代的司法体系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有个非常复杂的审理程序,不用说像皇太子这样的事情。在特殊的战乱时期,比如太平天国之后,为了镇压各地的所谓叛乱,杀人的权力上到总督巡抚,也不能是巡抚以下的。杀人是一件非常慎重的事情,不能这样结案的。所以,按照汉代宫廷的实例,他也有充分的机会给自己辩解。


有一个例子,汉成帝鸿嘉三年,“赵飞燕谮告许皇后、班倢伃挟媚道,祝诅后宫”,和巫蛊差不多,都是用邪门歪道的东西,“詈及主上。许皇后坐废。考问班倢伃,倢伃对曰:‘妾闻“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修正尚未蒙福,为邪欲以何望?使鬼神有知,不受不臣之愬;如其无知,愬之何益?故不爲也。’上善其对,怜悯之,赐黄金百斤” 。班倢伃说,我没干这个事儿,我也不怕,没必要。她得到了汉成帝的赞赏。所以,不但没有杀她,而且还赐黄金百斤。这是类似的例子,皇后或者皇帝的嫔妃和皇帝之间是有这样对证的机会的。


太子据的情况也一样,古人也谈到,他是有充分的机会进行对证的。如果江充刻意陷害,一旦败露,这个法律质证是讲很多证据的,一旦败露,江充是要灭族的罪,是非常严重的。他不会轻易冒险的,成功的可能性几乎是零的。


四、汉武帝的感悟

下面看看汉武帝感悟到了什么?刚才谈到的壶关三老令狐茂的上书,他说,“臣闻父者犹天,母者犹地(父亲是天,母亲是地),子犹万物也。故天平地安,阴阳和调,物乃茂成;父慈母爱,室家之中,子延孝顺。阴阳不和则万物夭伤,父子不和则室家丧亡。故父不父则子不子”,大家注意,这个话非常重要,“故父不父则子不子,君不君则臣不臣”,本来这个壶关三老令狐茂是给卫太子申冤的,但这个话矛头直指汉武帝,是父不父才子不子,说透了,君不君才臣不臣。


最后,书奏天子感悟,最核心的就是“父不父则子不子,君不君则臣不臣”这个话,就是说卫太子这件事情虽然说不应该,但事出有因,是在你的政治作为下逼迫他不得不采取行动,应该是这样的解释。所以,汉武帝感悟,在《汉书》中反复谈到的感悟,又始终不说是什么,就在于没办法把这个话说清楚,说清楚就等于把罪责推到汉武帝身上了。所以,只说他感悟,就是他明白了,这个事情是有一定道理的。


为什么江充做了那些为奸道的?主要有个背景,江充是利用武帝在他年老的时候,身体越来越衰落,在这种情况下,他怀疑是有人使用了巫蛊之术,江充就跟他说,看到了宫里不对,有蛊气,所以就要查。江充之所以在怂恿汉武帝查这件事情就在于,他之前得罪了卫太子,假如说汉武帝去世卫太子正常接班的话,卫太子一定要报复他的,因为太子跟他求情了,江充说我要依法办事,坚决不干。结果一定是有问题的,所以他会引导着做。但大家会想,你怎么知道卫太子一定会埋那个玩意儿呢?我自己分析,江充没有十分的把握,但可能性非常大。就在于,在这之前汉武帝第一个皇后叫陈皇后,汉武帝封了陈皇后之后很多年一直没有生下儿子,这是后来废掉她的重要原因。但不只是这个,主要的原因是,她在汉武帝面前一直对汉武帝不是很尊重,不停地闹。陈皇后感觉到和汉武帝的关系越来越不协调的时候,就指示手下的人采用了巫蛊之术,因为汉武帝不理她。


在座的女性朋友不要不高兴,女性在社会上没有地位、没有能力,什么办法没有的时候会采用这种办法,能不能达到目的不一定,但至少泄泄肚里这口恶气,把一肚皮恶气发泄一下。陈皇后就采用这个,最后被汉武帝发现了,发现以后牵连300多人全都杀掉了。这是非常严重的事情。为什么严重,汉武帝想长生不老,你拿这玩意儿就诅咒我,让我快死,正好方向相反。汉武帝之所以觉得用这么多仙方灵药都不灵,就在于你们有人弄这个。我们后来看到的,还有类似的情况一直是采用这样的手段,在汉朝整个后宫里,有大量被打入冷宫的嫔妃,用巫蛊,是她们被打入冷宫的重要原因。


卫太子巫蛊之变爆发之后,丞相刘屈氂和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也就是汉代著名的贰师将军,他们两个又涉及用巫蛊之术咒汉武帝死。卫太子的巫蛊之术牵涉到多少人,江充不是一下子就查到卫太子宫里的,先查普通人,前后涉及3万多人。一定要知道个前提,汉代行巫蛊是合法的,只有抓到证据指向当朝皇帝才是罪,但是不是指向当朝皇帝,是江充采用酷刑,屈打成招,反正就越牵连人越多,这个事情控制不住了。在这么大的背景底下,太子死了,几万人死了,在这前面公孙贺弄了巫蛊之术死了,刘屈氂还用巫蛊之术,这就证明是当时人极其普遍的用法,所以江充押了这一宝。


根据卫太子的情况,王夫人生下了刘閎,汉武帝非常喜欢他。李夫人去世之前把他生的儿子刘髆也托付给汉武帝了,我们明天再讲这个问题,为什么海昏侯的墓里有那么多金银财宝,和这个是有关系的,海昏侯刘贺的父亲是李夫人生的儿子,他有这么漂亮的奶奶带来这一切东西,和这个是有关系的。这个刘髆,汉武帝也会对他关照的。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后来的汉昭帝,他的母亲是赵婕妤,她是怀孕14个月生的昭帝,今天看一定不对的,14个月晚产发育会有问题的。汉昭帝也多少可能有点问题,他去世的时候一直没有孩子,有点奇怪,这14个月生下来,大概有点关系。当时汉武帝说“闻昔尧十四月而生”,上古的尧就是他妈怀孕14个月生下来的,他说“今钩弋亦然,乃命其所生门曰尧母门”,这个话不是一般的话,司马光就说你什么意思,因为你的太子好好的,太子是你立的,现在你又生下个小儿子,你把他叫“尧母门”,尧母剩下来的可是尧,那么你这个儿子是什么意思。我们平心而论,从汉武帝后来种种迹象看,没有看出来他明显的要改立太子的做法和意图,但卫太子和卫皇后不能这样想,对他们来说头上悬着一把剑,完全看汉武帝的心情,他哪天不高兴说换就换了,这个事情是完全有可能的。特别是后来汉昭帝出生之后,这个尧母门的说法,随时都可能换的,所以卫太子心理一定是非常焦虑。这种长期的焦虑,长期的困惑情况下,他非常可能采用巫蛊之术来发泄自己的怨恨。江充押的就这一宝,所以,从普通人开始,然后到了汉武帝的御座,到后宫的嫔妃,然后一点点到了皇后宫里都没查着,最后到太子宫,一查一个准,一下就完了。所以,他一定是行了巫蛊之术,他有充分的依据,江充押这一宝押对了。所以,就成功了。


五、汉代朝廷对太子据实行巫蛊之术的认定

刚才我提到戾太子,这个“戾”是他的谥号,人死了以后才有谥号,活着一般没有谥号,兴许个别国家有所谓生谥,活着的时候有的,大多数国家的人死了以后才有。现在编影视剧不管活着的时候叫汉武帝、汉昭帝的都有,活着的时候不能叫,他也不知道他叫啥。因为这个谥号很重要的,谥号现在不大看得到的,比较有文化,知道规矩的,传统的时候人过世的时候写个挽联,是很考究的,不是抑恶扬善说好话的,挽联会用非常委婉的词句把一个人一生中做过的特别遗憾的事情或者坏事有所表述,不是简单说这个人都多么伟大。挽联比较考究的是要写的,有一些在历史上做过特别坏事的人,用一些非常典雅的语言写他,这叫“盖棺论定”,谥号就是一个盖棺论定的,就是一个人一生做的好坏,通过谥号来体现的,但老百姓没办法,我们蛋也没人给我们谥号,有一定地位的人才有这个东西。


卫太子去世之后,到后来汉宣帝的时候,汉宣帝实际是他的孙子了,给他定的谥号是“戾”,这个戾是很不好听的话,汉朝人遵循的是《逸周书》书里记载的,叫做“周公谥法”,按照“周公谥法”对“戾”的解释叫“不悔前过曰戾”,就是你前面犯了过错你又不改悔。


太子据做了什么呢?他先行了巫蛊,这就是前过;紧接着发兵叛乱,这就是不为前过,所以完全符合他做的事情,所以叫戾太子。汉宣帝是他的嫡亲孙子,这就是中国古代通过谥法、谥号来体现的伦理秩序,这个秩序是不能动的,不能因为我是你的儿子,我是你的孙子就动,要动的话所有的皇帝都是好谥号了,因为都是他后来的儿子、孙子给的,没有一个不是这样的。所以,我们看做坏事的皇帝一定有坏的谥号,戾太子的谥号叫“戾”也是这样,这是没有任何怀疑的。


根据同样的例证,汉朝有一个人叫王商,他的谥号也是戾,他是汉成帝时期,当时《汉书》明确记载,不以自悔而反怨对,实际就是不悔的另一种说法。这是汉朝人实际存在的,这是清楚记载的。所以,戾太子的戾就是这个含义。


后来有很多人由于不深入地解析含义,总觉得卫太子是冤枉,他们就说那个戾不是这个意思,最后把《说文解字》都翻出来了。但至少在西汉时期,包括卫太子的母亲卫夫人,他家里的儿子给定的谥号完全按照汉代周公谥法定的,不可能你想怎么解释就怎么解释。这一点,尤其汉宣帝,他的孙子给他定的谥号,就是国家对他的认定,从来没有给他平反改正,说他受人冤枉,从来没有。根据这种种的事情,我自己的结论就是这样的,这个问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没有什么可怀疑的。


我的想法可能和各位了解到的其他很多书的说法都不同,希望下来和各位朋友讨论。谢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皇帝看上一名歌妓, 忍不住直接在马车中临幸了她, 结果皇帝赚大了
巫蛊(wū gǔ)
3-1 這封信的開端:一場父子之間的悲劇
至尊红颜:历史上死于“巫蛊之祸”的皇后
纪念田余庆专刊(一)|| 论轮台诏
武五子传(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