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昨夜,我们这样乘风凉

在家门口乘风凉,一挨太阳下山就准备起来了。把地扫一扫,泼水冲去热气。有的是摆出了吃夜饭的摊头,在外头吃毕竟比屋里风凉。而大多数是吃了夜饭,再出来乘风凉的。如要到马路上去乘风凉,那下午五点左右就要去抢位置,占地盘了。


 

天热要乘风凉,乘风凉,当在室外。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前的上海,家中无空调,电扇没普及。到了夜晚,出门乘风凉,成为一道上海马路消夏的风景。

 

在家门口乘风凉,一挨太阳下山就准备起来了。把地扫一扫,泼水冲去热气。有的是摆出了吃夜饭的摊头,在外头吃毕竟比屋里风凉。而大多数是吃了夜饭,再出来乘风凉的。如要到马路上去乘风凉,那下午五点左右就要去抢位置,占地盘了。

 

如今,随着城市改造和居住环境的改善,乘风凉的日子过去已久,但那些记忆,依旧定格于昨夜。




【吹吹穿堂风,孵孵店空调】



风雅的乘风凉,应该在湖边柳下,泛舟莲池。但上海人只能在陆地的“螺蛳壳里做道场”;一般都在自家门口,或在不远处。弄堂宽敞的就在弄堂里,弄堂狭窄的就转到马路的人行道上,甚至是就近的去人民广场。

 

小时候,我在自己院里乘风凉。有时跟外公到隔壁,在花园草地里,听他和吴家公公、阿庆公公等一帮老头“谈山海经”。吴家公公一手拿水烟,一手是草纸搓成的细长棍。我们忙着抓金铃子、螊绩、蝈虻等夏虫。

 

我们弄堂里,风不多。出了弄堂,要到了茂名南路、南昌路十字路口,才有凉风。这里有两个马路乘风凉的黄金地段,一个是高层建筑南昌大楼底下,有风过来,被大楼一挡,就分从楼的两侧走,楼下凉风习习。另一个是南昌大楼对过的淮海坊弄堂口,那里有不断的穿堂风。

 

此外,上海乘风凉还有一个好地方,那就是开空调的大商场门口。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我上班地点在华侨商店楼上。每天下班,就可看到隔壁永安公司的商场入口,布满了乘风凉的人。他们早早就来占位,放好凳椅,借光里面空调送来的清凉。等后来上海有了地铁,则常见地铁站周边居民搬着凳子、搂着孩子到地铁站台里乘风凉、蹭空调。一边不忘带个小塑料袋来,手里不闲地毛豆剥剥、毛线织织。由此剩下家里的电费。

 

这,也是上海人才有的实惠了。



【穿着套鞋避蚊子】



乘风凉不是插蜡烛做电线杆,而是坐躺的享受。

 

我们坐躺的是藤、竹、木制品。高档的是藤椅和藤躺椅,中档是有小竹椅、躺椅、竹榻等的竹系列。上海不产竹制品,多是寻路子托人从外地带的;直到我1989年去江西开会,同事还带把竹椅回上海。大人说,这些竹椅竹榻要用得发出黯红的光泽,那就是极好的。听上去,好像是玉器的包浆。最大路的是一干木头货,木头凳椅,还有门板。

 

你要乘风而凉,但风不会召之即来,手里还是要扇。一来自力更生扇风,二来可拍蚊打虫。手中的扇子多是芭蕉扇蒲扇,用布条包边缝起来以经久耐用。少数是竹簚扇、鹅毛扇。除了扇子,茶也是少不了的;藤椅藤躺椅的扶手上,专门有个放茶杯的洞。

 

乘风凉是干坐的少,有打牌下棋,有“嘎山湖”传播小道消息,也有带半导体听无线电的,还有讲《一双绣花鞋》、《绿色的尸体》等恐怖故事,听得小人和女孩不敢一人回家。

 

记忆里,乘风凉最大的乐子就是小学一年级时,在学校操场看了一场露天电影,黑白的《渡江侦察记》。另外,就是隔壁黄家送来的冰块,放点醋吃。

 

乘风凉要到夜深天凉,屋内的暑气散去,人也迷迷糊糊了;于是打道回府。大人说,要在露水下来前进屋。

 

最艰苦的乘风凉是下乡在农场。乘风凉要全副武装,只因蚊子太猖狂。要穿套鞋,长裤长袖,涂好驱蚊剂。那正是夏至过后的五日到七日,也就是上海民间所说的“二时”至“三时”,有道是“冷黄梅,热三时”。住的草棚根本不是冬暖夏凉,屋顶是油毛毡上加稻草,一天太阳晒下来,走进去热烘烘。草棚门面对一条高出地面半米的机耕路,挡去不少的风。门口乘不了风凉,就攀到桥下悬空的拱型桥洞里乘凉,后来又爬到桥闸机房顶上。

 


【幽会在夜花园】



“夜花园”是老上海的叫法,其实就是夜公园。乘风凉到有草有树有水的公园,那就是进入天堂。并不是有了公园就有了夜场。上海最早的公园要算落成于1868年(清同治七年)的黄浦公园,而夜公园的登场是这六十年后的凡尔登花园。

 

凡尔登花园东起茂名南路、西到陕西南路、南自淮海中路,北至长乐路;面积33亩。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由冯·都林和莱墨斯等人发起在沪德侨集资购买。由德籍著名建筑师倍高设计,于第二年建成德国乡村俱乐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1917年,作为协约国方的法租界公董局,把它地界上的敌产——同盟国的俱乐部予以没收并改名,先叫“霞飞路公共花园”,后改为“凡尔登花园”。

 

上海还有比凡尔登花园开放更早的夜公园,它出现在光绪年之末;其实叫它“野公园”更为合适。一过夏天,这个园子就人间蒸发;人们视为“夏令之投机事业”。此外,名为公园却不像个公园。据当时报刊报道,“其法择华洋交界冷僻区域,租地数亩,遍铺煤屑,建搭芦棚,以影戏、滩簧为号召。入其中电灯寥落,黯淡无光。”

 

更糟糕的是,夜幕下一片乌烟瘴气。“荡子淫娃借此为幽会之地,通宵达旦,举国若狂,于此中伤生致病者,颇不乏人。”

 

对此野公园,有关部门的管理往往是你禁你的,我开我的。甚至还闹出这样的笑话,一纸禁令,居然出在夏季已过的秋天。1913年6月27日,上海市政厅上书上海县知事吴馨,请求严禁夜公园。在吴知事的支持下,淞沪警察厅照会驻沪英法领事配合,终于消除了从清朝蔓延下来的这类不三不四的夜公园。

 

夜公园在老上海最后昙花一现是在1933年。公园位于浦东的上海市立园林场风景园,距黄浦江不到百米,建于1929年,面积28.34亩。虽说此园正宗且不收门票,但因偏僻不便还是游人不多。于是,这年夏天打出了夜公园这张牌,晚上还专设从南京东路外滩到这的摆渡轮接送。

 

到了上世纪的80年代,上海夜公园在夏日重新开放。公园的这个革命,不仅是为了那些谈恋爱的青年,更是为大多居住条件困难的上海人提供一个纳凉场所。夜公园虽好,但不是久留之地。就是你依依不舍,可人家也是有工作时间的。不过听说今年7月1日起,黄浦区11座公园,从季节性夜公园变成全年。

 


本文编辑:沈轶伦,本文图片来源:凯风网 图片编辑:苏唯 邮箱:shenyl032@jfdaily.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上海人欢喜乘风凉v
随遇而安是夏夜弄堂的秉性
#老寿读图#第62集昆山花园路
上海人乘风凉-看看新闻网
闲寻旧迹 /历久弥珍
上海风情录:一个世纪之久的里弄建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