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巴黎人看待生命的方式很美

沙特與西蒙波娃,這對法國文壇的奇特伴侶,死後也同歸一茔。兩個激情開放且絕對自由的靈魂,爲了避免兩人的感情在尋常婚姻體制內磨損、厭倦或疲乏,他們選擇了外人難以理解的同居模式。西蒙波娃後來也說過:“我和沙特的關系,是我一生中不容置疑的巨大成就,三十多年來,我們只有一次在就寢時是不和諧的。”


——謝哲青《歐遊情書:安徒生的屏風——點亮夢想的小火光》



蒙帕納斯墓園——對生命的迷戀

 

如果不是生在巴黎,至少要死在巴黎;

如果不是死在巴黎,最好也能葬在巴黎。


——缪詠華《長眠在巴黎》

 

你是否曾想象過,自己將以什麽樣的方式,留給世界懷念?


巴黎,塞納河畔,有個地方很特別,叫作蒙帕納斯Montparnasse)。它的名字源自古希臘神話裏,靈感與藝術的缪斯女神們所居住的聖地——帕納索斯山Mount Parnassus),它後來的際遇也一直與藝術、天才、記憶、埋葬……無法分割。四百年前,蒙帕納斯曾是巴黎人的垃圾場,那些過時的、被遺忘的、沒有剩余價值的事物,就被喜新厭舊的巴黎人棄置在這裏。舊時代的大學生,喜歡結伴來到附近的小山頭吟詩飲酒,就像是《蘭亭集序》中潇灑揮毫的王羲之一樣,風流倜傥。


蒙帕納斯墓(Cimetière du Montparnasse)

 

爲了追尋肖邦王爾德人生最後的歸宿,我曾在蒙帕納斯小住一段時間。多年過去,21世紀的蒙帕納斯熙來攘往,開了許多有個性的咖啡廳與餐館,但這兒仍保有一處安詳之地,依舊沈睡在波希米亞人褪色的夢境中。就在蒙帕納斯火車站後方不遠處,我找到了他們永世長眠的居所,也找到了可以避開吵嚷,讓自己安歇的所在。


巴黎,不僅僅是奧斯曼男爵(Baron Georges-Eugène Haussmann)所打造的瑰麗都市,巴黎,更屬于每個曾經爲她駐足,爲她停留,甚至爲她奉獻生命的靈魂。對我來說,蒙帕納斯墓園是人們青春歲月的總決算,此地的紀念碑,都是由生命曾經擁有的種種美好所化成的。


初次拜訪蒙帕納斯墓園時,坦白說,我有點訝異。在這裏,我看見了皓發蒼蒼的老先生老太太兩人手牽著手,細數年少時的輕狂;在這裏,我看見了幼兒園的小朋友,在老師的帶領下來這裏郊遊,進行一場意義深刻的生命教育;在這裏,我看見了失去至愛的戀人們,在墓石上寫下令我們爲之心碎的銘刻。來自全世界的旅行者都知道,在巴黎,一定要來追懷長眠在此地的偉大心靈。


蒙帕納斯墓園,不僅僅只是一座公共墓園而已,它也是生時與死後,兩個世界對話與交流的空間。從入口進到墓園的那一刻,我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一條筆直的林蔭道貫穿園區,兩旁布滿了優美又哀傷的雕刻,行走在其中,不知不覺地就陷入某種超然的虔誠之中。來到這裏,它似乎正引領著我們不斷地自省著,生命存在的目的與意義。


從林梢稀疏灑下的陽光,將林蔭大道化作歌頌自然的敘事詩,在那一刻,墓園內的雕刻也化爲對生命永恒的祝福。一方面向我們訴說世界的美麗、活著的美好;另一方面,參差散落的墓碑,又讓我有置身于廢墟的錯覺,隱隱閃現的淒涼,提醒著旅行者:生命是脆弱無常的。


其中有幾座墓冢,讓我特別流連忘返:

 

莫泊桑


19世紀的短篇小說之王莫泊桑,他的墓雕是一座小巧精致的講壇,每年的7月6日,莫泊桑的粉絲都會聚在這裏,高聲朗讀莫泊桑對虛榮與僞善的諷刺。你可以想象在墓園中,一大群人聚集在某個墳頭前,專心聆聽講者的朗讀嗎?在這裏,這樣的場面一點兒也沒有違和感,那是詩人作家聚會的露天沙龍,是莫泊桑在世時的場景重現。



莫泊桑之墓

 

波德萊爾


以《巴黎的憂郁》(Le Spleen de Paris)、《惡之花》(Les fleurs du mal)揚名詩壇的波德萊爾,與他最痛恨的繼父合葬一處,理由竟然是因爲繼父的家族比較有名望。還好,波德萊爾最愛的母親就在不遠的地方。墓冢本身中規中矩,不太起眼,連我都錯過了好幾次才找到。相對于低調的墓冢,波德萊爾的紀念墓雕倒是大大地出名,巴黎人爲了紀念波德萊爾,提議另築一座墓雕,連當時的國會都曾熱切地討論過這件藝壇大事。


波德萊爾紀念碑

 

沙特與西蒙波娃


從波德萊爾墓再稍微往前走幾步,就會看見一座押滿車票、登機證、地鐵券的墓冢,沙特與西蒙波娃,這對法國文壇的奇特伴侶,死後也同歸一茔。兩個激情開放且絕對自由的靈魂,爲了避免兩人的感情在尋常婚姻體制內磨損、厭倦或疲乏,他們選擇了外人難以理解的同居模式。西蒙波娃後來也說過:“我和沙特的關系,是我一生中不容置疑的巨大成就,三十多年來,我們只有一次在就寢時是不和諧的。”我想,這種存在主義式的愛情觀點,並不一定適合每個人。也因爲如此逾越常規的情愛形式,促使他們更進一步去理解、去解讀彼此意識深層的欲望與想法。



 沙特與波娃

  

皮瓊夫婦家族墓園


最令我流連不舍的,是皮瓊夫婦的家族墓園。皮瓊夫婦的青銅墓雕十分特別,這位以發明安全煤油燈致富的實業家,與他結發一世的妻子,身著高雅的禮服,同寢于一張床上,只見夫人面向丈夫躺臥,皮瓊先生輕輕地倚貼著妻子,正攤開手上的書,就好像准備要念給妻子聽。不過我覺得更像是夫人看書看到睡著了,皮瓊先生則要把夫人手邊散落的書本收拾合上。天使就站在床頭,凝視著這段亘古的浪漫。無論是哪一種意象,都充滿了對枕邊人的愛憐。



皮瓊夫婦的墓床

  

戀人的訣別


最後,是讓我感動不已、美得令人心碎的墓雕——“戀人的訣別”,蒼白的墓石上伫立著一位掩面哭泣的男子,而在他眼前的殘酷景象,是即將關上的冥府之門,他的愛人伸出手,彷彿想要捉住最後一絲希望。面對無情的死別,我們凡人是無能爲力的,只能盡情地哀痛。墓園的管理人告訴我,故事的女主角,是一位樂觀開朗的美麗女子,就在婚禮前夕,一場可怕的交通意外奪走了幸福的可能,活在世上的戀人,失去了對未來的期盼,他將難以言喻的心痛,镌刻在蒼白的紀念碑上:


失去愛,這個世界什麽也沒有。



戀人的訣別

 

是的,失去愛,這世界只剩下槁木死灰,什麽也沒有。巴黎,則因爲他們的存在,因爲愛與眷戀,化爲一場永不停止的流動饕宴。


巴黎的墓園,是一個深深迷戀“現世”的地方。迥異于華人的墓園,這裏彌漫的是生命的氣息,它不單單只是我們對亡者告別的所在,更像是人們到了另外一個空間,安頓自身;而墓園,則是他們與生時在現世唯一的聯結。


對我來說,墓園,代表了一個地方看待生命的方式。華人墓園很剛硬、沈重,甚至是有點兒倉促的,這代表我們面對死亡,充滿了恐懼、怖畏和逃避;而巴黎人看待生命的方式很美,它糅合了眷戀與不舍,這樣的美,在蒼涼中、在回憶裏,追想往日的美好片段。它融會了豁達與了悟,如此的浪漫,就像是某種飄蕩在太虛的神秘一般,包容了生命,也包容了死亡。巴黎的墓是輕盈的,在這裏,我們會看見人們對生命的迷戀,盡可能地裝扮墓園,是希望生者帶著愉快且平靜的心來探望、來追思。


我們沒有辦法選擇登場的方式,但我們或許可以選擇謝幕的方式。死亡,是一個如此巨大的休止符,唯有面對這樣虛無空白的存在,你我才會去思考:在這個休止符來臨之前,我們應該做些什麽?


躺在這裏的人們,都在死前樹立了自己的獨特性。巴黎人將死亡視爲睡眠,永恒的睡眠。有一天當我們也沈沈睡去之時,會不會有人想起我們?以什麽樣的方式想起我們?


站在墓園裏,我想了很多。很多事正等著我們,一起去完成。


作者謝哲青,倫敦亞非學院考古學和藝術史雙碩士,曾任大英博物館、倫敦國家藝廊研究助理、佳士得拍賣會策展人。

題圖View of Paris,Aleksandra Ekster 繪





書名:《歐遊情書》

作者:[台灣]謝哲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蒋勋:爱的本质是一种智慧
莫泊桑《骑马》:海克多尔如何判断西蒙大妈已经健康,要养在家里?
莫泊桑
“一切始于世博会”
《再见,我的王后》:华美·幽微
巴黎寻墓记 | 曹景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