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厂】淮南书局:甘泉境内,琼花观旁(上)

淮南书局处在江苏扬州市琼花观旁边的东关中心小学附近,这个地址是韦明铧先生在电话中告诉我的。此程出发之前,我给明铧兄打了个电话,我说自己在网上搜到了一篇文章——《淮南书局何在》,读后了解了不少信息,而后才注意到作者竟然就是韦兄。韦兄笑着说,他为了写这篇文章,专门到东关小学附近实地勘察过。我说自己过几天就会到扬州寻访,他爽快地说,来到扬州之后,给他打电话,由他带我前往一看。

 

光绪九年淮南书局刻《说文解字斠诠》朱印本书牌


我的此程寻访先是到了长沙,几天之后飞到南京,在薛冰先生的陪同下,看完了几处寻访之点,转天就乘大巴前往扬州。在路上短信韦兄,他告诉我,到达扬州后先到城中心四面亭的天香楼去吃饭。“天香楼”三字让我有点儿想入非非,这让我想到了秦可卿淫丧于此,不知道这家饭店为什么会起这样的一个名称。且不管名称如何,既然是韦兄约的地点,那也肯定有其道理在。我赶到天香楼门口时,远远地看到韦明铧站在门口。虽然多年不见,但他看上去却没有很大的变化。对于我的状况,他显然是刻意不提,只是拉着我的手一同进了天香楼的四层。

 

光绪九年淮南书局刻《说文解字斠诠》朱印本牌记


在这里,我才知道是韦兄一位开古玩店的朋友请客,在坐者有十几位,韦兄一一给我做了介绍。原来汇集了各路人马:有前文联主席,还有报社的主笔以及记者与编辑,另外几位是收藏爱好者。其中有一位专搞红色收藏,其在酒桌上大谈这类收藏品种,在市场上是如何之好,其称有多位大老板整车整车地买红色书刊。虽然在坐者收藏的品种并不相同,然却聊的起劲,喝的更起劲,白酒红酒杯错交觥,但我心里还惦记着下午要赶到江阴。

 

光绪九年淮南书局刻《说文解字斠诠》朱印本卷首


明铧兄看出了我的焦急,他把我拉到旁边的沙发上,给我拿出了一些资料。这些资料都是关于扬州的藏书楼,这对我的写文当然帮助很大,但我的脑子里却一直努力地回忆着第一次跟他见面的时间,因为那次的寻访让我印象太深刻了。明铧兄也回忆不起具体的年月,他只记的是在2000年之前的几年。如此说来,已近20年。聊到那次的寻访,明铧兄的印象也同样深刻,他向我讲述着那时把我扶上墙,我翻进测海楼之后的情形。讲到那些有意思的细节,我二人忍不住大笑起来,惹得酒桌上的人纷纷前来敬酒。

 

东关小学正门


而此时收到了江阴陈龙先生的短信,他帮我查了大巴的班次,此时距最后一班驶往江阴的时间已经不足两小时。我觉得不能再客气下去了,于是举起酒杯向在坐的各位表示了歉意,并解释了自己要提前离席的原因。没想到明铧兄也一同站起,跟众人说,他要急着赶回政协开会。有要务在身,众人不好阻拦,于是我跟着他及其助手一同下楼,打车前往东关中心小学。在路上,我方得知他是担心我找不到地方,特意陪我前来者。

 

小学两侧遍布门脸房


来到琼花观附近时,我才想起前一度的扬州寻访其实在这一带转悠过。下车之后,韦明铧站在宽阔的马路中央,并向我讲解着这一带的变迁。马路上的车飞快地从身边擦过,他对这种危险全然不顾,我从他的语态极其眼神上能够看出,他的思绪已经穿越回了古代。

 

韦明铧说此路宽度原是现在的十分之一


眼前所见的东关小学,因为是周末,这里大门紧闭,旁边写着振奋人心的口号:“将来治国平天下,全靠吾辈”。但明铧兄告诉我,原来这一带的路没有这么宽,故而东关小学原本离琼花观很近,说不定当年淮南书局所占之地就是琼花观的隔壁。既然来到了旧址,我总要在这里多得到一些信息。我感谢了明铧兄的带领,告诉他,接下来自己要在这里转一转。他理解了我的心思,于是在此告辞。

 

领袖的期待与门牌号码


关于淮南书局跟琼花观的关系,陆锡增在《扬州市东关中心小学简史》中有如下的描述:“东关中心小学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四月,是扬州成立最早的公办学校之一,校址在琼花观街淮南书局(原琼花观街111号,现琼花路37号)。学校由两淮盐运史程仪洛拨款筹建,呈文甘泉县知事谢元洪批准,是年初成立,四月招生开学。”即此可知,东关小学就是建在淮南书局的旧址上。

同治十五年淮南书局翻刻汲古阁本《隋书》书牌


韦明铧在《淮南书局何在》一文中也有类似的描述:“经多次走访考察,才知道淮南书局在原琼花观街的西南侧,故址后为笃材学堂。笃材学堂由两淮盐运史程仪洛拨款筹建,初名笃材学堂,后改名两淮高等小学堂,今为扬州市东关中心小学。今天的东关中心小学应是从琼花观街的淮南书局发展而来的,原号码是琼花观街111号,但其址今已辟为文昌东路。”

 

同治十五年淮南书局翻刻汲古阁本《隋书》牌记


蔡贵华在《清代扬州的淮南书局》一文中的第二节,就是专谈淮南书局的地址:“《光绪江都县续志》卷十二云:‘书局在琼花观街、甘泉境,同治八年盐运使方濬颐立。’王振世《扬州览胜录》卷六云:‘淮南书局故址在蕃釐观西首,今城东小学内。’王振世的说法无疑取自旧志,他并根据自己的考证将淮南书局的地址定在当时的城东小学,即今东关中心小学,在今扬州琼花路东段。”

 

同治十五年淮南书局翻刻汲古阁本《隋书》卷首


按照资料记载,淮南书局设立于同治八年,《光绪江都县续志》卷十六中称:“八年,盐运使方濬颐议设书局,整理旧存《盐法志》及各种官书残板,刊布江淮耆旧著述,即延馆中人至局校理,其经费仍于裁减成本下开支,书成平其直售之。九年,署盐运使庞际云请于盐政马端敏公分刊江宁书局(按:即金陵书局)《隋书》,并厘订章程,添拨书院余存经费以充局用。自后刊布书籍益多。光绪五年,盐运使洪汝奎更访求善本传刻之。”看来,淮南书局设立之后,首先是整理各种留下来的旧书版。然而这些旧书版是哪里来的?资料中却没有明言。此志称,开设书局者乃是盐运使方濬颐。淮南书局建成之后,最先刊刻的两部书就是方濬颐所撰的《韵诂并补遗》和《淮南盐纪略》。 


东关小学的另一侧


如上面所引的《江都县续志》中,提到了淮南书局曾刊刻《二十四史》中的《隋史》。虽然这部大书淮南书局仅刻了其中一种,但当地人也觉得此事值得骄傲,王章涛所著《扬州学术史话》中有如下一段话:“同治九年,庞际云署两淮盐运使时,请示两江总督兼盐政马新贻,从金陵书局争取到《隋书》的刊刻任务。当时金陵、江苏、浙江、湖北、淮南五大书局合刻‘二十四史’,淮南书局虽仅分刻《隋书》85卷,但名列其中,不失为荣耀和实力地位的体现。此史刻印极佳,为扬州学者薛寿主持校勘,并撰有《考异》附书后。”

 

丰子恺绘莫友芝像


淮南书局建成后,前期有名的主持人是莫友芝,《江都县续志》卷二十八中称:“莫友芝字子偲,贵州独山人,道光十一年举人,官知县,学问淹通,著述甚富。工诗、古文辞及篆隶书楷。好收藏,喜游览。晚年主持淮南书局,后进多师之。”莫友芝来到淮南书局也是曾国藩的安排。在这个阶段,曾还派莫去搜访扬州文汇阁和镇江的文宗阁的《四库全书》散佚之本,后来莫还专门写了篇《探访镇江、扬州两阁四库全书>上曾国藩书》。从文中可知,这两阁的《四库全书》残本莫友芝还曾见到过,然而到今天却一本零本也找不到了,不知这些书究竟去了哪里,而莫友芝在淮南书局主政三年后就去世了。

 

站在马路对面看琼花观


接替莫友芝者,乃是大书法家何绍基。何的继任仍然跟曾国藩有关,《扬州学术史话》中称:“同治十年五月,两江总督曾国藩、江苏巡抚丁日昌延请何绍基赴扬州主淮南书局,并兼主孝廉堂。不久,何绍基参加方濬颐主办的‘题襟馆销夏第一集’,何绍基用刘嗣绾前辈《读邗上题襟集遥寄宾谷先生》韵,作七律四首。不久,何绍基作《回思篇》,次方濬颐、王谦书、许奉恩、徐宗亮联句韵,诗中已反映议刻书籍事,何绍基主张先刊行经书,随后印行史书及诸子百家书。曾国藩、丁日昌尤看重大字《十三经注疏》,委何绍基校勘。孑然一身,独居扬州的何绍基与局中同仁和衷共济,致力于将书尽快尽好地刊刻出来,合作默契。面对此情,何绍基又赋《示书局诸君子王治轩、李宾虞、郭尧卿、庄希祖、次方梦园[濬颐]都转用昌黎韵》,以表心迹。” 


石牌坊上写着“蕃釐观”


莫友芝在扬州时,他的儿子莫绳孙也在当地任职,当时莫绳孙想将一些难得的文献让淮南书局刊刻,但因为书局经费不足,此事未能办成。莫绳孙在给缪荃孙的信中提到了这件事:“慧琳《音义》一书,征引详赡,当时已极推重,所引原书,今多亡逸,诚稀世秘籍也,亟欲刊之局中,用广其传,经费尚难筹措,而一二老儒切欲刻其新选之古文数十卷,主者不获已诺之,可忾也。”看来莫绳孙举荐的好书淮南书局没有给他刊刻,这让莫绳孙很无奈。


 

微信号:zhilanzhaiweili

藏书家韦力的古书之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厂】淮南书局:甘泉境内,琼花观旁(下)
淮南书局何在
曹寅与扬州诗局、扬州书局刻书活动考辨
章宏伟:扬州诗局刊刻《全唐诗》研究
东关,如今依然美好••••••
《全唐诗》与扬州诗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