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未知的恐惧:恐怖片中为何有很多鬼孩子?

“俊雄”用黑洞的眼睛死死的盯着你 令人窒息

苍白的脸庞没有一丝血色

“美美子”手握电话 哭喊着你的名字

可来电显示却是你自己

“艾丝特”乖巧可爱的对你微笑

却在黑暗的角落隐藏 哭泣 狂笑 甚至呆滞

空洞的眼角晕染出了红色的泪滴

就这样 望着你




对于恐怖惊悚片的发烧迷来说,经典的恐怖元素已经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纵观国际和国内恐怖片市场,恐怖片中所谓的“鬼”或者“鬼”符号,都少不了一个重要的元素:儿童。


在电影《别惹小孩》中,恐怖小孩如果在万圣节收不到糖果就会杀人。



电影《捉迷藏》中心理压抑的小女孩艾米丽。


从幼稚童真到制造恐怖


恐怖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欧洲。1890年,乔治·梅里耶拍摄的怪物默片算是历史上的第一部恐怖片。20世纪80年代开始,欧美恐怖片中开始出现青少年的身影。


在日本的恐怖电影中,儿童的形象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被观众所担忧的受害者形象,另一种则是造成很多恐怖和破坏的威胁者形象。




本该天真无邪,善良和可爱的儿童,为什么在恐怖电影中,让人感觉到万分恐惧呢?


审美的转变,邪恶与单纯的反差


19世纪,频繁的战争让恐惧和不安成了西方社会中人们的内心常态。而20世纪之后的工业化,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个人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越来越少,孤独感也越来越高。而在美学领域,传统的价值观念慢慢发生了改变:传统的美不再是正统,人们开始追求丑陋。



《猛鬼街》(1984)中人物的扮相。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因为内在真实在愁苦的病容上,在皱遭秽恶的瘦脸上,在各种畸形与残缺上,比在正常健全的相貌上更加明显地呈现出来。”所以即使丑陋,如果这种丑的形象能够淋漓尽致的展现出它所要呈现的内在意义(巨大的恐怖力量),那比视觉上美的呈现更有价值。


随着美学与大众审美的发展,美与丑之间的界限变得日渐模糊,在恐怖片中则尤其明显。


儿童作为一种无辜单纯的美的代表,但一旦被鬼魂附身,这种美与丑的迅速转化开始带给大众一种强烈的视觉与心理的反差,从而造成极大的震撼力。



《咒怨》中的“俊雄”,现实生活中俨然是个阳光小正太的模样。


除此之外,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存在,儿童的形象是固定的:弱小、容易受到忽视或被骗。而当儿童被置于恐怖片充满压迫感和紧张感的氛围中,他们面对的无助、恐惧和焦虑与大众观影时的感觉是一致的,这样一来,恐怖片不就成功的吓到你了吗?




性本论的探讨:儿童是成人的替代品?


童年对于一个人性格的发展、价值观的塑造等有着及其深刻的影响,甚至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这也体现在恐怖片近年来类型的发展上。


在欧美恐怖片中,类似《孤儿怨》、《捉迷藏》等类型的电影中,儿童大多是被魔鬼附了身。而在日本,这种类型也最多见:儿童化为幽灵或者充满怨气的鬼魂。这种类型的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点:成人犯下的罪行,最终却由儿童来承担。



《怪谈新耳袋:幽灵公寓》中的幽灵女孩生前被醉酒的父亲所奸杀。



《黑色圣诞节》翻拍自1974年的同名恐怖电影,叫比利的小男孩因为受到母亲虐待最终杀害母亲和母亲的情人。


这些在童年阶段被虐待、杀害的儿童,就变成了成人或者在童年时代曾犯下罪过的人的替罪羔羊。这些化为鬼魂的儿童身上不再有稚气和善良,更多的则是邪恶与不择手段。他们的躯体变得扭曲、笑声变为尖叫、眼神则成为了空洞的万丈深渊……




他们最终的目的是复仇,这也是日本恐怖电影其中一个类型电影的主题。这种主题的产生和日本文化中“报恩”的意识有很大关联。恩不仅是恩情的意思,更多的含有对不公正待遇的报复。


鲁斯·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说:在日本,‘报恩’被看做与‘恩’全然不同的另一个范畴……


对于受众来说,这些复仇的儿童们不会受到道德上的谴责,所以恐怖片中的日本复仇文化也就这样体现出来了。通过孩子的童年世界,去反映真实的成人世界,去审视人性深处的丑恶。


未知等于无知的恐惧?


喜欢看恐怖片的人,最爱看的一定不是情节,而是它营造的氛围:未知的死亡。



曾有这么一句话:死亡不可怕,生不如死才可怕。而未知的死亡和被死亡折磨却一样可怕。


在大多数恐怖片中,对于未知事物氛围的营造是恐惧感的直接来源。


儿童,是未知的符号。因为年龄和阅历的关系,儿童的行为、动作等有着很大的随机性,这种随机让你不知道他下一步会做出什么,这就是未知所带来的直接恐惧。


巫师未知的跳舞动作让人感觉怪异和恐惧。


从心理学上看,成人对于儿童的保护是一种潜在的心理,因此无论儿童作出任何随机或者是未知的行为,这种行为都会直接被注意。某些行为会被直接放大,甚至被曲解成为某种意义。




这种未知的恐惧被符号化。而在恐怖片,儿童就代表着这样未知恐惧的存在。因此,造成的恐惧氛围也会更加具有震撼力。


再反过来看看欧美恐怖片呢?“问题少年”是恐怖片的常驻。


他们被塑造成为了一种“社会的威胁”。当美国青年走上街头反对越南战争,他们就不再被认为是天真无邪的孩子们,而是社会的一种危害,是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好莱坞恐怖片中“问题青年”的出现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折射出美国家庭和社会等问题。


恐怖焦点的转移,也是自我的反思


从虚拟的鬼到真实的人,再到现在的儿童,恐怖电影逐渐开始关注人本身,这是一种对自我的反思,因为人们更多的是来自于对自身的恐惧感。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对自我产生怀疑,因此这种恐惧也就愈加强烈。而越来越多的儿童出现在恐怖片中,也从根本上阐释了这个现状: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恐惧,来源于对一切的未知,和已经历的感知,但最终却无法改变恐惧的存在。




参考资料:

1.Oler,Tammy. 'Four recent horror movies by women explore the most troubling aspects of motherhood'. slate.com.2014.

2. 徐博一.日本恐怖电影中的儿童形象分析.硕士毕业论文.2014.04


杂家Misc,我们挖掘论文和资料库里有意思的内容,寻访各路次文化专家,只为重新解读你的日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苹果公司不但洞悉了人类追求极致的本能,还掌握了人类恐惧的根源
为什么很多成年人也很怕黑、怕鬼?我研究了大量恐怖片发现了真相
灵媒被吹过头了?
20年前的儿童片,多少人的童年阴影,放现在早就禁播了!
你怕“鬼”吗?
「中元节」人为什么会怕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