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纪录 ▎老相机,就像我的另一个子女

时光设下精心的陷阱,

心存信念的人陷了进去,

从此变得义无反顾。

 

“时光博物馆”

 

5岁,

是记事的年纪,

那一年高继生随着父亲来到杭州。



 

父亲是蒋氏政府的摄影记者,

对相机有莫名的痴爱。

父亲走后,

留下了20多台相机。



  

特殊的家庭背景,

让他对相机产生了特殊的兴趣,

小时候,

只要父亲不在,

他就躲在屋里摆弄相机。



 

年轻的心经不起新奇的诱惑,

他伸手抚摸全铝材质的机身,

那一瞬间仿佛被什么击中,

后来他才明白,

那一种感觉叫宿命。



 

因此,

数码的时代呼啸而来,

时年75岁的高继生,

却依旧钟情于0与1(二进制)。

 



1960年,20岁的他开始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小学代课老师,第一笔工资30元5角,换了一台30元的蔡司相机,“我和我母亲喝了两个月的稀饭。”



 

1960年的购买只是漫漫征途的开始,

那时候他只是一个单纯的爱好者。

80年代后,高继生下海经商,

发现不少外国人收购中国相机,

“好东西要流到国外去了。”

  

                                        

这样的危机意识不断催促着他,

他开始了一场不计后果的冲动,

一场收购相机的疯狂之旅。

 

 

为了收购相机,

他辗转多地,

干过最脏最累的活,

吃过最简最粗的饭,

买了最合心意的相机。

 

 

有时候收购是一场拉锯战,

很多人不愿意出售,

他就和他们软磨硬泡,

历时最久的是一台“西湖牌”照相机,

这是第一台产出的“西湖牌”,

他磨了四年才将它拿下。

 


 

母亲一直说他是个不懂事的孩子,

嘴上说着不理解,

却在他最艰难的时候,

卖出了自己的结婚金戒,

给他凑齐了相机钱。

 


 

如今母亲早已不在,

身边有了老伴儿有了儿子,

也有了整整1400多台相机,

“照相机,就像我的另一个子女。”



 

1993年,

他忽然意识到,

自己的藏品已经超过1400件了,

它们中很多比他自己的生命年轮还要长。


 

惊艳世界的美,

应该让它回归到世界中去,

所以他决定把它们展示出去。

 



为它们开一个博物馆,

他突然闪出这个想法,

并成功实践了出来,

于是他又开始上班了。



 

早上八点准时开门,

每天上公交之前,

老伴儿总是笑着问他,

你又去挣钱了啊。

 


 

博物馆开在僻静的小区里,

对人免费开放,

老先生每天迎来送往,

当解说,当馆长,当维护,

他笑着,也不停发愁。

 

 

博物馆开了23年,

历经9次搬迁,

花光养老金和积蓄,

高继生不得不承认自己老了。

现在,这些宝贝只能委屈地待在,

政府提供的过渡房里。

 


  

房间潮湿,也略显阴暗,

可谓是光学仪器的大敌,

高老心疼自己的宝贝,

却也无可奈何。



 

如今博物馆靠着高继生儿子,

每年花10万元苦苦支撑着。

有人让他卖掉一些相机做补贴,

也有些人要高价购买他的相机,

他通通拒绝了,

“这批相机走了,就回不来了。”



 

高老尝试着问过儿子,

愿不愿意继承这个博物馆,

儿子的回答很明确:

“没有工资,没有福利,

没有退休金,谁肯干?”




儿子说,

父亲若是走了,

这批相机会被打包进仓库,

他不会卖掉,但恐怕也不会再打开。



 

问过一次之后,

高老就不再问了。

75岁的他每天坚持上班,

他不厌其烦的擦拭着相机,

它们依旧能做时光的见证者,

却快要被时光抛弃了。

 


 

用60年的时光来守护,

用一辈子的热爱去焐热爱的珍贵,

可如今却留下深深的遗憾:

他若走了,

这1400多个儿女也要走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73岁的他給自己1400多个子女办了一个博物馆
父母老了,最害怕的不是孤独。。
怀念母亲
好好对待父母,陪伴父母,这样的时光并不长
杨世扬 | 奶奶,96岁
人老了,最怕告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