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别拿兔儿爷不当神仙

还记得第一次过中秋节的情景,在外工作的父母头一次带着我回乡下的爷爷奶奶家,那时我不到3岁,爷爷给我糊了一个大大的兔灯,所以依稀记得。据妈说,让我乐得合不拢嘴的,应该还有奶奶自制的月饼,但那滋味和当时的月亮一样,到现在是一点都想不起来了。

卢沟晓月与石湖串月


父母是请了探亲假回去的。中国的传统节日最为群众喜闻乐见的,除了春节,就当属八月十五的中秋节了,这两个节日都讲求团圆,大概和这个民族对家庭观念的重视有关。到了那天,一定是要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一顿丰盛的晚餐,一些时令瓜果,当然还有月饼——亲友送的,单位发的,自家做月饼的事已经很少听说了。晚上,有闲情的人携家带口去著名的赏月景点,在北京是去卢沟桥。卢沟桥上有乾隆题写的“卢沟晓月”碑亭,几十年前,桥下还是浪涛滚滚。背依西山,西山如黛,秋月临江,流光徘徊,从而成为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现在永定河水已经干枯了,人们聚在辽阔的河道里,搞些自发的篝火晚会。这一带的视野比城里开阔,灯光污染少,月华初上,玉宇清辉的景象仍然值得一看。苏州画家、现代名士叶放讲到苏州看月亮的著名景点叫“石湖串月”。位于苏州城南石湖上行春桥,桥有9个环洞,洞洞相连,倒映水中,每到农历八月十五半夜子时,月波透过9个环洞,直照北面的水面上,可以看到一串月亮的影子在波心荡漾。石湖里灯船往来如梭、丝竹弦歌声彻夜不绝。

中秋赏月在唐代就很流行,古典小说中流传有“唐王游月宫”的故事,到了宋代才定为中秋节。在古时,这是个很有仪式感的节日,又是祭月又是拜神,北京的月坛就是皇帝祭祀夜明神的地方。自从人类登月,发现月亮上的确没有兔子和美丽的嫦娥姐姐后,对月亮的尊敬度就大大减小,当然还有些别的原因。叶放出生在名门望族,家中礼数较多,他还记得小时候过八月十五拜月亮的情景。长辈在园子里摆好条案,上面摆上时令水果,请来月光神马,拜月亮的只有家中女人,男人是不拜的。因为民间一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拜完月亮后,烧月光神马,大家分食供品。然后长辈会把他们这些小孩抱在膝头,给他们讲关于八月十五的传说,嫦娥奔月,吴刚砍树,玉兔捣药……

兔儿爷


除了祭月,兔儿爷也是中秋节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汉晋以后,关于月亮的传说中就有了兔子,因此,民间在祭月时同时也会祭兔子。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的《花王阁剩稿》中讲到:“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由祭祀转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唐鲁孙在他的回忆北平旧事的文章中提到:“一进八月,前门、后门、东四、西单,各处十字路口,兔儿爷摊子就全摆上了。最大的有两尺多高都摆在顶头一层,为的是大的醒眼,引人注目,以广招徕。架子上的兔儿爷一层比一层小,另外有一种特别加工、一寸高的小兔儿爷,据说都是手艺人彼此争奇斗胜的精心之作,不论模型上色、开脸儿、贴金都比大兔儿爷来得精致细腻,尤其兔儿爷开脸后,脸上要带十足的笑容才算上品。”兔儿爷形象为粉白脸,金盔,披战袍,左手抱臼,右手拿杵,身后都插一面护背旗,全都拟人化,或站或坐,底座为虎、鹿、骆驼或者莲花。唐鲁孙小时候攒兔儿爷,大大小小成箱论柜,等中秋月圆,供过月亮妈儿,所有大兔儿爷一律销毁,他只从寸把大的小兔儿爷中挑一两个最精致的留起来把玩。

祭神求子


八月十五的另一个仪式是祭土地神,相传这天是土地爷的生日。正是秋收之后,瓜果丰盈,所以这天成了农民感谢今年的收成,祈祷明年有个好收成的日子。而在东南沿海地区,居民依赖海洋为生,到了这天,还有观海祭潮神的风俗。另外,中秋节还是求子的良机,《中华全国风俗志》中记载:如果一家娶妇多年未育,亲友就会在八月十五这天前往送瓜。特意去别人家的菜园子偷来大冬瓜一个,以彩色绘成面目,裹衣服于其上,让年长命好的人抱着,鸣金放炮送过去,置于床上,口中念念有词,“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随着科学的发展,这等好玩的事儿早就没有了。

月饼


兔儿爷、祭祀仪式都没有了,茁壮发展起来的只有月饼。自从香港人在几年前制造出号称“世界最大的月饼”之后,关于这方面的滑稽新闻题目层出不穷:“哈尔滨超市150公斤大月饼售价18888元”,“800公斤超级月饼亮相海口3个人都围不过来”,“重280斤大月饼昨日现身西安,300个人都吃不完”。台湾以一枚重达2341公斤可供1.5万人食用的月饼申请吉尼斯纪录。“中国这些传统节日,最终能在人们生活中留下的,都有一个吃的符号作为载体。”沈宏非说。生活节奏一快,人们就只关心吃喝拉撒睡。留下什么丢弃什么,最终是市场需要,媒体导向的结果。

沈宏非在南方北方都生活过,现在住在上海,吃月饼的心得和他的体重成正比。在他看来,是岭南的四季不分明,八月半酷暑未退造就了广式月饼的滋润,整个一派花好月圆。广式的莲蓉双黄自80年代以后,成了最为全国人民接受的口味。在北京,最为大众接受的几个品牌,稻香村和大三元卖的都是广式月饼。而京式自来红与自来白月饼早就以其坚硬的姿态淡出市场,有那个流传甚广的“掉在地上砸了个坑”的老笑话为证。叶放在国外的亲友,一到中秋节就嘱咐他寄苏式月饼过去。苏式月饼不如广式的好买到,但架不住老人们就好这一口。叶放说苏州的一些老糕点铺子还在生产苏式月饼,做得不像以前那么甜腻,也算适应时代的表现。至于苏式月饼到底什么样,还是美食家沈宏非的描述最够味儿:“业已式微的苏式月饼,以酥皮、色白,大异于广式‘彩云追月’的金黄,总是用一张粉色的薄纸两面衬着,这张纸的用途还在于承接进食时不断剥落的层层酥皮。静的时候能听到酥皮落在纸上的瑟瑟的声音,最后,纸对折,把一堆碎屑仰天送入口中。还有一种苏式的鲜肉月饼,竟是热腾腾的,肉感的,秦淮河的桨声灯影也就若隐若现了。”

沈宏非说他对过中秋节没什么感觉,现在无论在哪儿过中秋节都差不多,因为媒体把人们的习惯都给同化了。不管南方人北方人,大家都看着同一个月亮,吃同一种口味的月饼。他说,月饼做得好不好吃与月亮上有没有水一样,已经越来越没有实质意义,月饼所代表的价值被不断美化的包装夸大了。

听枫园雅集


而叶放对中秋节颇有些难忘的回忆,这和他独特的个人兴趣有关。在苏州,叶放家中的雅集很出名,他的朋友形容他就是个生活在现代的古人。叶放还记得他的第一个雅集就是为10年前的那个中秋节举办的。那是中秋的第二夜,在他工作的苏州画院的园林“听枫园”正好一棵金桂树开花了。中秋节来得有时早有时晚,并不是总能赶上金桂开花,参与者是他的一些台湾朋友、苏州文人和评弹名家。大家在树下品黄酒、吃螃蟹,边吃边唱,风起桂花落,每个人的头发、衣襟和酒杯里都落满细碎的金色花瓣。而去年的中秋节,也特别让叶放津津乐道,他给那晚的雅集起名叫“百年船百年茶千年琴万古月”。那是在他和朋友新买下的一条五桅的百年老船上,喝的普洱茶是早期的“中国红印”,欣赏的古琴是一张名叫“九霄环佩”的唐琴,由唐朝雷氏所作,流传有序,几经名家过手,苏轼也在其中。“古船停在三山岛附近,我们从东山陆巷码头坐快艇接舶上船。夕阳西下,湖上泛起晚霞,开始摆席用餐。‘太湖三白、墨驼鸭、大闸蟹、水八仙’,都是地道的渔家风味。刚开始我和他们说,月亮初升时是深红色的。没有人相信。后来天渐渐黑了,当深红色的月亮仿佛从水里冒出时,大家不禁欢呼起来。月光映在水中,带着水汽缓缓升起,颜色从深红变大红、朱红,再变金黄,慢慢透明起来,升到一定高度之后,突然一跃而成一盏明镜。酒过三巡,上茶,接着熄了电池灯的照明,我们开始在月下听琴。”


◎本文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及《三联·节气》所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广东】苏宇彤《​中秋乐》指导老师:孟凡启
花好月圆,中秋赏月正当时
想起了我的童年时代的中秋节
中秋节???老天津的犄角旮旯(五百九十五)
中国人的光阴: 秋分
中秋节手抄报~小朋友们一起来了解下中秋节习俗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