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俗念都捐,尘心顿洗 | 婵琴

《小窗幽记》,一本可以反复品读的书,我手中拿的版本是陈继儒著。光从书名,就颇有几分诗意、清令之感,让人觉得安静。

所有的记录,似乎都趋向一个人寂然的坐在窗下,冷眼看人世间的世态炎凉,如同小虫婴儿般,皆不堪瞩;但又有如智者般告诫世人,见别人有得意的事,应当开启欢喜之心。看到别人有失意的事,应当生起怜悯之心。

他说,一个人,若能享受乐境,也能扛过苦境,才是真正有过修练的人;名声皆为虚幻泡影,不如去找一些快乐、有意义的事,丰富充实自己;佛心亦是人心,在白云明月中摒弃俗念,在煮茶翻经中洗却尘心,才更能容易让灵魂找到诗意的栖息之心。

全书始于醒,止于倩,以格言警句的手法,阐述了对心性、交友、名利、生死、觉醒、景物……及为人处事的智慧。字句简洁、耐读,透露出哲人式的冷隽,给人以启示性的见解和修身养性之至理。有些句子,读后更是让人有豁然开朗之感。

“宠辱不惊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人冷因花寂,湖虚受雨喧”、“流年不复记,但见花开为春,花落为秋”,即便几个世纪过去,这些句子依旧被时光所流传。在这里,我也节选几句,并附上自我浅薄的一些感受。

“人生待足何时足,未老得闲始是闲。”

“寡欲心自清”。欲望很多时候,就像盐水一样,越喝越渴。它在得到满足的同时,给我们带来美好、愉悦;在得不到满足时,会产生焦虑和迫切的需求。为此周而复始,若得不到控制,会使人沦陷,只是为了满足而满足,为了得到而生活。

就拿购物这件事来说,我们崇尚,“人生苦短,及时行乐”,有些甚至挑战超出自我能力和范围的消费,通过物质感官满足精神需求,最后却发现,它们只是满足了一时,之后又会陷入内疚、焦虑、慌张、羞耻的境地,如同情欲一样,循环反复。

除此之外,还包括盲从的名、利追求,各种争夺、攫取、甚至不惜一切代价……所有的一切,似乎总是觉得不够,难以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满足。

这些世俗的欲望和追求,不知不觉的让我们生活的空间和磁场蒙上了厚重的沉闷和复杂,也让心性背上了不可抑制的强迫感。

一个人若能明白真正的满足是心灵的满足,就不会被物欲所驱使,被外界名利所俘虏,他知道在适当的时候,取舍相宜,如此或许能得到内心的清闲与自在。

己情不可纵,当用逆之法制之,其道在一忍字。人情不可佛,当用顺之法制之,其道在一恕字。

“本身的情念欲望不可太放纵,应当自我限制,主要的方法就是一个“忍”字。他人所要求的事情有时不可佛逆,这时就要顺着对方的愿望,而自己要怀着宽恕谅解的心。”

当一个问题和矛盾出现的时候,我们习惯抱怨外界、他人,却总是很少从自身去找原因。比如,“是他不对”,“是他伤害了我”,“是他如何如何”……总之,那一刻,我是最重要的。

人一旦站在对立面去挑剔他人的毛病时,似乎也把自己推进了一个死胡同,更别说有一颗宽恕谅解之心,那时,人基本处于我执的状态。

一个人能懂得从自我身上找原因,才有可能平静、柔和的对待外界、他人。适当的顺遂对方的要求,成为一个内心博达、具有同理心的人,或许才可以避免人与人之间有些不必要的摩擦和困扰。

“读坐禅房,潇然无事,烹茶一壶,烧香一柱,看达摩面壁图。垂廉少顷,不觉心静身清,气柔息定蒙蒙然如混沌境界,意者揖达摩与之乘槎而见麻姑也。”

“独自坐在禅房中,清爽而无事,煮一壶茶,燃一柱香,欣赏达摩面壁图。将眼睛闭上一会儿,不知不觉中,心变得十分平静,神智也十分清楚,气息柔和而稳定。这种感觉,仿佛回到了最初的混沌境界,就像拜见达摩祖师,和他一同乘着木筏渡水,见到了麻姑一般。”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总是忙碌、奔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很难给自己时间,以静心之气。事实上,人需要自我对话、安静思考的机会。

比如,抄写经书,可以让人养心静气。心静了,你的周遭也就清静了,你才可能更好的专心当下学习和工作;还比如,你独自漫步海边,面对天海一色,奇丽壮观的景色,你的心境就会更加豁达,澄静。

这样的时间,就像一个过滤器,将你内心的各种烦杂、纠葛、矛盾一一理清,然后更好的认识和了解自己,完成见心、明性的觉知与修正。

随缘便是谴缘,似舞蝶与飞花共适。顺事自然无事,若满月偕盂水同圆。

宗萨说,“该来的自然会来 、要走的留不住、不违心、不刻意、不必太在意、放开执着、随缘是最好的生活。”在我看来,缘分本在就是一件很自然、很不可思议的事,而很多人恰恰习惯跨越、违背它,比如,攀缘、求缘、渴缘,这些似乎都不是那么如法的事情。

人与人、人与事,唯有在机缘恰当的时候才可以遇见、完成。心守一颗随缘之心去做事,与人交往,就是一种挚重。

至于人事,更是无法强求。任何一个人的生活无法一帆风顺,总会有各种矛盾和问题,若不懂随顺,就难以做到谦卑。

若习惯硬碰硬,反而会滋生更多的苦闷。最后,为难的也是自己。唯有在事情上面,保持豁达、开阔的心态,不疾不徐,自然随缘,或许是另一种圆满。

“良缘易合,红叶亦可为媒;知己难投,白璧未能获主。”

“良缘易合,知己难投。”一片红叶可能就会促成一段姻缘。但人心难测,知己难交。在这个光怪陆离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更多像在于交际,而非真正的交往。人总是觉得自己孤独,难以找到真正的朋友,更不用说与人交心,得到真正的知己。

所以,经常能遇到很多人,他们往往习惯去找一个陌生人倾诉,也不愿意交付自己的真心,给予身边、周围的人。又或者,他们本身就习惯了封闭自己的心,难以信任任何一个人。

人生终究需要找一个投靠的知己,可以彼此专注、扶持与交心,不必太过浓烈,但需各自懂得,让心灵产生共鸣。

“与梅同瘦,与竹同清,与柳同眠,与桃李同笑,居然花里神仙;与莺同声,与燕同语,与鶴同唳,与鹦鹉同言,如此话中知己。”

我的身边,很多人喜欢养宠物,将它们如同孩子般善待,并视为朋友。这些也反应出一个人内心的善良与柔软。实际上,不仅仅是宠物,还有自然也可以视为我们的朋友。

当我在生活中感到烦躁和疲累的时候,习惯独自散步,偶尔看到一片树叶、一只鸟鸣、一朵花开,都会停下里,仿佛它们在与自己对话般,让人顿时觉轻松、愉悦。所以,当我们心烦意乱,情绪低落时,不妨走进自然,与它们同在,相互聆听和感受,如此这般,也算不辜负自然美景。

与此相近的还有:“河边共指星为客,花里空瞻月是卿。”,一人独处时,星星也可以成为我们的客人,月亮也可成为朋友。只要心意相投天涯咫尺。

时光,浓淡相宜,人心,远近相安。流年,长短皆逝,浮生,往来皆客。

在旅行中,我们会遇见很多陌生的熟悉人,相处几天之后,没有任何的依恋,就像送走一位远方的客人,各自互道珍重,转身告别,保持了欢喜和祝福之心。以同样的心境,善待身边每一个往来的朋友,以诚相待,相敬如宾,也不是为一种好。

再想想我们的人生,不管长短,终归有一天会流逝。而与人交往,保持适当的距离,才可能长久的安好无恙。在时光的交替中,无论悲欢喜舍,都保持一颗平常心,不失为一种境界。

作人要存一点素心

“我用了一生的努力,才明白朴素原来最有力量。”我想朴素的力量在于它有足够的定力、耐心,不求外露,也无须借用外在辅助自己、增加自身的砝码。

一朵花的朴素,在于它有安静绽放、独自枯萎;一轮圆月的朴素,在于它在夜色中给人以清明、静谧;而一个人内心的朴素,在于他的真实、纯粹、不做作。他们如同植物、自然的生长法则般,谦恭、卑微的生活,也不失为一种道。

打透生死关,生来也罢,死来也罢。参破名利场,得了也好,失了也好。

“世间诸法如幻,生死犹若雷电。”我们活着的一生,看似漫长,不过如同大梦一场。生死是真相,也是生命存在与消亡的根本,它不会以财富多少、聪慧与否、年少丑美的现实为导向,当你了悟它们不是对立面,而是因缘相续的又一新起点,你也就不会再有执着。

名利亦一样,有如虚妄,我们所有的追逐和渴求,不过是建立在自我感知的基础上,得到时欢喜忘形,失去时苦痛焦虑,如此循环,就有如轮回祸患中的苦痛流转,不懂控制与止息,更难以超脱生息死灭的真相。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到中年,遇见一个知己,是前世的修行
做自己
淡看一切,随缘余生(情感美文)
人生哲理十言,句句精辟!
知命,不怨天;知己,不怨人
凡尘俗念无凭寄,一世情缘遇当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