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重生】注意!这条“加长版”内容,带你一起回忆大家记忆中的“杭一棉”

早之前,小编发了一篇关于运河边桑庐的内容,不少粉丝后来回复说,让小编找找“杭一棉”的资料,这不,今天就来了!

说到位于杭州拱墅区小河路407号的杭州第一棉纺织厂(简称“杭一棉”),老杭州都知道,那可是20世纪五六年代拱宸桥地区数一数二的大厂,能成为这个“大家庭”的一员更是令人羡慕不已。

进入杭一棉,多少人的梦想

新中国成立后的“杭一棉”,完全具备一个小社会的功能。当时能进杭一棉工作,都能让周围的人艳羡不已,能进到厂里的可都是精英!

那时你一旦进入国营企业,直至终身,企业的工会组织会有专人负责你的一切,完全没有后顾之忧,甚至后事处理也不用担心。职工只需一心扑在生产上,只要自己上进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抱负。

杭一棉有一所托儿所,专门配置设备和托儿管理人员24小时服务;有一所幼儿园,专门配置设备和幼儿教员,满足职工子女学前教育;有一所职工子弟学校,从小学到初中全部免费教育,还开设高中班和职业班,供职工子女选读。

这里有医务室,供全体职工和家属免费就医;有职工疗养院,除每年安排企业的先进职工到全国、省、市的职工疗养院疗养外,还供职工平时疗养、治病。

在职工居住方面,杭一棉提供单身汉、三班制生产职工的集体宿舍,免费居住,专人负责管理。对于已成家的职工,提供家属宿舍。

那时捧着父亲大大的搪瓷饭碗

吃着食堂的大馄饨或凉拌面

鞋底饼又脆又香,大发糕又松又软

这些都成为珍贵的回忆!

杭一棉的食堂也是为人津津乐道之事,为了方便工人们用早餐,杭一棉食堂会在厂门口设早餐点,所售之常物有肉馒头、油包、花卷、粢饭糕等。

在炎热的夏季还利用制冷设备,向职工和家属供应棒冰、汽水等各式饮料,对一线的工人则供应各种饮料、绿豆汤等防暑降温服务,在当时叫做二线为一线服务、战胜高温。

粢饭糕

饭票,也成为了一种记忆!

当年,胶木饭票算是一种高级定制,设计特别,容易保存,又很轻便。

因为杭一棉是国营大厂,有经济实力请制造商设计并生产个性饭票!杭一棉在使用胶木饭票时,其他工厂基本都是用纸质的。

胶木饭票呈六角形,有红色、绿色两种,一般上面有“杭一棉”、“一两”或“二两”的字样。

杭一棉还组建了自己的民乐队伍,由工人自创自弹的器乐合奏《拱宸春光》被邀参加1960年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职工文艺汇演开幕式。

赴京演出不仅“捧红”了《拱宸春光》,也为杭一棉带来了另一个重量级节目根据纺织姑娘的特点创作——舞蹈《巧姑娘》。

每逢重大节日,“巧姑娘”们都要到杭州人民大会堂或工人文化宫去跳舞。偶尔有外宾来访,这个舞蹈队也是站在欢迎队伍最前列。

1959年,当文艺活动在杭一棉遍地开花之时,厂报《杭一棉小报》也应运而生,一张小小厂报,记录着工厂的发展、见证着杭一棉的风风雨雨、荣辱兴衰。

遗憾的是,如今这张记录着杭一棉50多年历程的小报已经难觅踪迹,它也只能留存在那些老工人的记忆之中。

1960年4月杭州第一棉纺织厂团委奖给红旗青年突击手的绸质奖状

“杭一棉”的历史你知道吗?



通益公纱厂大门(新旧对比)


溯“杭一棉”的历史,那还得从晚清时期说起。清光绪十五年(1889),杭州名绅丁丙、吴兴(今湖州)南浔丝商庞元济及高懿臣等集资,动用商银,耗时九年,在杭州拱宸桥桥西直街建立纱厂,取名通益公纱厂。该厂的生产规模为纱锭15000枚,员工近1000人,是当时中国自办的最大纱厂,也是浙江最早的民族工业,同时标志着杭州近代民族轻纺工业的诞生。


位于运河边的杭州鼎新纱厂(老照片)


民国三年(1914)更名为鼎新纱厂。民国十五年(1926),由于资金无法周转,这个浙江省首屈一指的纱厂停办了。


三友实业社杭厂大门(老照片)


民国十七年(1928)已经关闭的鼎新纱厂几经辗转,到了上海三友实业社的手里,改名为三友实业社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制造厂(简称三友实业社杭厂)。当时三友实业社以名族工商业、实业救国的身份出现,雄心勃勃,誓与洋货一比高下,增添了织布间、染色间,渐渐恢复并扩大生产,牌子很响,一时欣欣向荣。1938年杭州沦陷,日军占领工厂,把工厂改名为裕丰纱厂,生产的管理权交给汪伪政府,工厂生产极不正常。


1943-1954年期间杭一棉厂大门


杭州第一棉纺织厂大门(摄于20世纪80年代末)


1943年,新亚与国华两家母公司接盘工厂,改名杭州纱厂,随后又改称杭州第一纱厂,当时员工数约1500人。1955年,与杭江纱厂、长安纱厂正式合并并更名为杭州棉纺织厂。1959年,与地方国营浙江印染厂合并后,厂名变更为杭州第一棉纺织印染厂。直到1977年,才正式定名为杭州第一棉纺织厂。



杭一棉对杭州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在拱墅居住着许多退休的老工人,在那个属于他们的时代里,每天在车间里忙碌着,一颗红心扑在工作上。



为了赶货提高产量,提出三班改四班的生产模式,24小时停人不停机的连续生产,为工厂提高了10%的产量。



现在的布上可以看见棉线接头,当时来说就是次品了,杭一棉要求严格。


纱线拉开来必须粗细均匀,手感平顺,打结的地方不能超过一厘米,否则就是质量问题,记录在工作表现中,月末就扣分。



杭一棉有个布机车间,布从机器上织出来,在滚轴上累积到一定长度时,落布工就上前把布割下来,扛去仓库,然后把新的轴棍装上去。落布工是体力活,也跟其他一线工人一样,三班倒。


布机是拖皮带的,线头儿断掉要穿,动作手脚要快,换梭快,抽梭快,布就织得快。在布机车间,机器噪音很大,挡车工年纪大了,很多人耳朵都有重听。



当时设备落后,在棉纺车间,棉花变成棉纱,会产生大量棉尘,就算戴着口罩帽子还很容易损伤身体。


但就算这样,凭着杭一棉人的拼搏精神,在百余年时间里,杭一棉创造了许多辉煌,使得杭一棉也成为了那个时代拱宸桥的地标!




“杭一棉”现存建筑包括一幢办公楼和三幢厂房,占地总面积约5000平方米,分别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和20世纪50—60年代。办公楼平面呈矩形,坐东朝西,为二层多开间砖木结构,歇山顶的西式红砖建筑。



厂房平面呈矩形,坐北朝南,皆为单层等高多跨砖木结构大空间建筑。采用单坡木屋架组成的锯齿形排架结构,各组屋架均为木质单坡三角形桁架式,即以三根木质斜向拉腹杆支撑,立两根方形木柱,柱径为10厘米,在厂房内形成横、纵向柱列。


2007年,桥西及原“杭一棉”地块拆迁整建工作正式启动。历时三年,于2010年9月正式开放。作为工业遗存保留下来的建筑,一部分被改造为杭州手工艺活态馆(“锯齿形”的厂房),另一部分则被改造成为中国伞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和中国刀剪剑博物馆。


部分图片资料选自《运河南端忆盛世》、京杭大运河杭州景区、拱墅商贸旅游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百年老厂杭一棉,''''称王''''运河畔!
匠心筑经典丨杭州第一棉纺织厂:全省第一家纯棉布出口免检产品的生产工厂,为国家出口创汇近40个年头
浅浅忆沉沉念——保定一棉老厂
藏在杭州的晚清苏式园林,李鸿章远亲的私家庭院,保存完整景色超美,院子主人高懿臣,带领“杭一棉”的前身“通益公纱厂”发展壮大,这个庭院也成了杭州近代民族轻纺工业创建、发展史的实物见证。
老静安的民族纺织业
那些逐渐消失的拱墅老厂,再回首已是这座城市发展的脉络与痕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