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觅文记】姚莹:文章本心生,希世绝近习(上)

姚莹是姚鼐的从孙,也是姚永朴、姚永概的祖父,由此可见,姚莹无论祖上和后世,都是桐城派中的重要人物,而姚莹当然也是桐城派递传中的重要一环。


从考秀才开始,姚鼐就对姚莹给予过重要的帮助。姚睿昌在给姚莹所编的年谱中称:“初至郡,以资用乏,借寓于戚某家,既察其意倦,迳归。时从曾祖惜抱先生家居,问得故,畀白金趣复往,遂以府试第一名入郡庠。”自此之后,姚莹成为秀才,到了嘉庆十三年,姚莹二十四岁时,他入京参加会试,考中第三十二名,然而他却没能入翰林,对于这其中的原因,姚永朴在《旧闻随笔》中说:“按察公(姚莹)入觐,宣宗询出身,以嘉庆戊辰科进士对。又问何以未入翰林,对曰:‘以臣不工小楷耳。’上叹息久之。故为人题卷轴,多倩人代录,末署印章曰:‘天子知臣不善书。’”


这段记载倒是挺有意思,嘉庆皇帝召见姚莹时,特意问他为什么没有入翰林,姚莹回答说小楷写得差,皇帝听完后也为之叹息。看来那个时代,想走皇帝的后门修改高考成绩也不容易。但姚莹既然考中了秀才,后来又成为社会名流,找他题诗题画写跋语的人当然不少,姚莹推不过去,只好请人代笔,而后钤上一方闲章,章文为“天子知臣不善书”。他写字不好,反而成了荣耀,这倒让我大受启发。


姚莹撰《汤海秋传》清同治四年湘阴李黼堂刻本


姚莹从十四岁就开始写诗,这个出处来自他所写的《吴子山遗诗叙》:“子山少余一岁,总角时邻居相善。余年十四,同学于价人先生,余已好为诗歌矣,子山初若不解,……逾数年,又同游菉园先生之门,则子山之诗固甚工矣。”对于如何学诗,按姚莹自己的说法,他是看古诗和诸家诗话得来者,他在《松坡诗说序》中称:“余自束发即好为诗,苦无师授,乃取诸家诗说观之,稍得要领。自是泛滥古人名集,溯自汉魏以迄本朝,作者数千,皆尝考其元要,究其得失,始叹诸家之说容有未尽。盖疆域日开,后来流变,昔人不及见也。”


姚莹的这篇序言作于嘉庆四年,此时年方十五岁,仅仅是这个年龄,就能悟出学诗之法,足见其智慧超人,至于他学诗的年龄,姚莹在这里称“余自束发”,这跟他前面说的十四岁开始学诗略有不同。施立业在《姚莹年谱》中写了这样一段按语:“‘束发’为‘成童’代称,而‘成童’有‘十五以上’‘年十五’‘八岁以上’诸说。根据姚莹成长实际情况,此处取‘年十五’之说。”施先生将姚莹的“束发”二字理解为十五岁,这跟姚莹所自称的十四岁仅差一年,如此推论起来,差距不大。


姚莹写过《论诗绝句六十首》,每首评述一位历史上的著名诗人,比如其中有这样一首:


《游仙诗》思绝尘氛,服石餐霞气轶群。

山海虫鱼曾注遍,不将淹博杂风云。


显然这首诗写的是郭璞。姚莹赞赏郭璞所写的《游仙诗》,同时他又认为郭的学问很淹博,因为郭璞注过《尔雅》《方言》《山海经》等书。《论诗绝句》中又有:


《锦瑟》分明是悼亡,后人枉自费平章。

牙旗玉帐真忧国,莫向《无题》觅瓣香。


《海秋诗集》二十六卷,清道光十八年刻本,姚莹题诗


这首诗歌咏的是李商隐,他认为后人一直在争论的《锦瑟》一诗其实是悼亡诗,后世对此的猜测太过偏差。而他把李商隐那些著名的《无题》诗,又解释成非为情感,而是忧国,这样的解读方式异于凡常。相比较而言,他对陆游更为看重:


铁马楼船风雪里,中原北望气如虹。

平生壮志无人识,却向梅花觅放翁。


姚莹觉得陆游壮志未酬,所以才会把自己的一腔抱负用在了诗作中。他的这些别样解读跟他的经历有很大的关联。姚莹出外任职后不久,就来到了台湾,他曾两度到此任职,并且在台湾任上抗击外来侵略,后来却因为一件小事,被逮捕运至京城,关进了监狱。当年这件事情,在社会上引起了太多人的不平,而姚莹坚定地认为,此事早晚会真相大白于天下,他在狱中时,曾写过一首《狱中夜坐》:


棘垣重柝中秋夜,恍惚三场射策时。

坐对一窗好明月,不知身在白云司。


姚莹的这首诗,完全没有悲愤之情,从此也可见其胸怀是何等的坦荡。此事没过多久,果真道光皇帝下令将他放了出来,而后被派往四川任职。道光二十四年六月,姚莹到达成都后不久,西藏正副呼图克图产生纠纷,姚莹被派往协调,这个过程中他以客观冷静的态度,记录下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写成了《康纪行》,该书成为了后世极其重要的史料。


姚莹的《康纪行》不仅是写风土人情以及事情经过,同时他也写下了一些文学上的心得,比如其中有篇《文贵沉郁顿挫》,他在该文中写道:


古人文章妙处,全是沉、郁、顿、挫四字。沉者,如物落水,必须到底,方著痛痒,此沉之妙也,否则仍是一浮字。郁者,如物蟠结胸中,辗转萦遏,不能宣畅;又如忧深念切而进退维艰,左右窒碍,塞厄不通,已是无可奈何,又不能自已,于是一言数传,一竟数回,此郁之妙也,否则仍是一率字。顿者,如物流行无滞,极其爽快,忽然停住不行,使人心神驰向,如望如疑,如有丧失,如有怨慕,此顿之妙也,否则仍是一直字。挫者,如锯解木,虽是一往一来,而齿凿巉巉,数百森列,每一往来,其数百齿,必一一历过,是一来,凡数百来,一往,凡数百往也;又如歌者,一字故曼其声,高下低回,抑扬百转,此挫之妙也,否则仍是一平字。


姚莹认为,古文之所以读上去很美,全因有沉、郁、顿、挫的阅读快感,而后他对这四个字分别解释。既然文章具有了这四个字,就成了妙文,那平庸的文章又用哪几个字来形容呢?他在该文中接着说:


文章者去浮、率、平、直之病,而有沉、郁、顿、挫之妙,然后可以不朽。《楚辞》《史记》、李杜诗、韩文是也。嗟乎!此数公者,非有其仁孝忠义之怀,浩然充塞两间之气,上下古今穷情尽态之识,博览考究山川人物典章之学,而又身历困穷险阻惊奇之境,其文章亦乌能若是也哉?今不求数公之为人,而惟求数公之为文,此所以数公之后罕有及数公者也。


姚莹认为,文章若有浮、率、平、直的毛病,便不足观,只有克服这四病,同时改为沉、郁、顿、挫,就可以成为不朽的文章。以他的观念,《楚辞》《史记》以及李白、杜甫、韩愈等都属于“沉郁顿挫”的范畴。他认为这些人是经历了特殊的境遇,同时本人又具有仁孝忠义的观念,这两项加在一起,才能写出这样的不朽文章。但今天的人并没有这些先贤的经历,更达不到他们做人的高标准,而只想学到他们的美文,这也是李白、杜甫、韩愈等之后少有大家的原因。


《书林扬觯》民国十三年苏州文学山房木活字本,姚莹题词


从以上这些观念可以看出,姚莹比较推崇唐之前的著名诗人,对于这一点,他在《黄香石诗序》中曾经明显表示:


宋元以来,工诗者奚啻千百,而赫然见称于世无几人也,亦可以思矣。本朝诸公,自阮亭标举神韵,归愚讲求格律,后学奉之如规矩准绳,可谓盛矣。然皆以诗言诗。吾以为学其诗,不可不师其人,得其所以为诗者,然后诗工而人以不废。否则,诗虽工,犹粪壤也,无怪其徒具形声而所自命者不存也。


姚莹也提到了清初的诗学,比如王渔洋的神韵派、沈德潜的格调派等等,但他觉得这些派别的作诗方式,都是以诗来谈诗,而姚认为,学习古人的诗作,更重要的应该是学习这些古人的为人,只有学到这些诗人的为人,才是最有价值者,如果只是学会了这些诗人作诗的技巧,这样诗就算写得好,也犹如粪土。

姚莹特别夸赞桐城派中的刘开,他在《寄刘孟涂》中写道:


吾党有刘生,矫矫非常俦。

崛起榛莽中,顾盼邈九州。

其精走雷电,其气腾螭虬。

化为九苞凤,文彩鸣周周。

声华赫然起,倒屣倾诸侯。

手握青蛇珠,口倒黄河流。

大人辟英风,小儒惊不侔。


姚莹同情于刘开才高而无人识。而后又在这首诗中用大段的篇幅来描写罗浮山的情形,对于这种写法,唐先田、陈友冰主编的《安徽文学史》中则称“完全是类似游仙诗的浪漫笔法”,如此说来,姚莹的这种写作方式,应该是仿自郭璞的同类诗作。


姚莹所处的时代正是历史巨变期,那时的内忧外患,他都有切身的体会,而这一切肯定会表现在他的诗作里,例如他所写的《崖门怀古》:


崖山风雨昼冥冥,犹是当时战水腥。

仓卒纪年同外丙,艰难立国下零丁。

人间草木无王土,海底鱼龙识帝庭。

一代君臣波浪尽,杜鹃何处叫冬青。


崖门乃是汉族之史的伤心地,当年南宋军队的残余在此与蒙古兵作着殊死的决斗,失败之后,陆秀夫抱着幼帝投海而亡,而文天祥路过此地时,也写出了那首著名的《过零丁洋》。而今姚莹登临此处,大为感慨地写下这首诗,他怀念这些英雄们,为了民族的兴亡,作着殊死的抗争。


姚莹曾经在广东做过幕僚,而后又在台海两边任职,使得他接触了很多的外国事务,而有意思者,他也把看到的新鲜事物写入诗中,例如他所作的《杂兴》四首其二:


洋舶经千尺,由来澳镜多。

未应随琥珀,遂使接牂牁。

海客求珠返,番儿载酒过。

仍闻英吉利,贡使胜暹罗。


而《姚莹年谱》中,所录的《荷兰羽毛歌》则更为奇特,我节选该诗的前半部分如下:


荷兰羽毛不易得,数金才能买一尺。

贵人大贾身服之,意气非常动颜色。

吴绫蜀锦皆暗淡,何况寻常布与帛。

荷兰小国通西洋,海道至此万里强。

往时诸国尽互市,荷兰岁岁来盈筐。

红毛恃强作奸黠,劫夺不使来舟航。

如今独有红毛种,货远不及价亦重。

世人好异亦贵之,坐使蚕家丝积壅。


这首诗我看了几遍,也未能搞清楚荷兰羽毛是什么东东,姚莹说这种羽毛很贵,好几块大洋才能买一尺,如此说来,这可能是一种布料。姚又接着拿这种布料跟中国的绫罗绸缎来比较,吴绫蜀锦都是国产中的名品,但姚说,这些名品拿来跟荷兰羽毛比较,立即就被比了下去。而后他感慨于荷兰这个小国为什么不远万里跑来中国作交易,同时他感慨人们的好奇之心影响到了中国的本土所产。他的这种议论用当今的话来说,那就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不过,自晚清以来,国人就有“支持国货”的传统,而姚莹也算是这种观念的先行者吧。


以我的眼光来看,其实姚莹的诗作中,恰恰是这一部分最具特色,也最有史料价值,他记录下了特殊时代的特殊风貌。比如他第一次去台湾时,就将坐船的经历写成了一篇名为《海船行》的长诗,我录该诗的前半部分如下:


海船之大如小山,挂帆直在青云间。

船头横卧曰杉板,板上尚可容人千。

我始见船颇疑怪,缘梯拾级心悬悬。

好风人众不得驶,坐待海月迎潮圆。

初行金厦犹在眼,横山一抹如云烟。

放洋渐远不可见,但见八表银波翻。

日光惨淡昼无色,夜从水底观星垣。

水天空濛只一气,我船点黑如弹丸。

清晨无风浪千尺,何况月黑风狂颠。

到此心灰万虑死,呼息莫辨人鬼关。


姚莹在这首诗中,首先描绘了海船之大,在他的眼中,这种海船大到像一座小山,而船帆也高入了云天,里面可容纳千人乘用,他登上此船,吓得颤颤巍巍,当船驶入了大海,他才感觉到这么大一艘船,与一望无际的大海相比,那简直小如弹丸,而遇到风浪时,吓得他万念俱灭。这首诗的下半段,则描写其他乘船的人早已习惯了这些大风大浪,那些人谈笑自若,乘船出海往返,闲如下地耕田,而他又听那些海客们谈论南洋诸国的情形,那些奇异现象更是姚莹闻所未闻者,他都忠实地将这些听闻记录在了诗作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禅诗]昙莹《姚江》
晚唐诗人曹唐,独擅游仙诗,他这十首诗作,彰显名家风范,收藏了
【文史】你不了解的曹操 魏武风骨当世无双
中学语文文学常识讲座:两晋诗坛
胡先骕的早期诗词
论建安风骨与中国传统诗学体系之关系(1-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