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觅诗记】周必大: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上)

周必大是南宋时的高官,当到了宰相的位置,所以被后世称之为名相,用今天的话来说,他是位政治家。但同时,他又是那个时代的文坛领袖,徐谊在《平园续稿原序》中称:“国初承五季之后,士习俳俚,欧阳文忠公自庐陵以文章续韩昌黎正统,一起而挥之,天下翕然,尊尚经术,斯文一变而为三代两汉之雅健。翰墨宗师,项背相望,故庆历、元祐之治照映古今,与时高下,信哉!其后穿凿破碎之害起,而士俗亦陋,及公发挥文忠之学,被遇高庙,辅相阜陵,弼成治功。于是二公屹然并著于六七十年之内。”


这段话总的意思是说,到了周必大时代,社会文风不正,而周必大力矫此弊。周改变文风的方式,倒不仅仅是他运用手中的权力,而是他真正做到了身体力行,徐谊在此序中接着说到:“连篇累牍,姿态横出,千汇万状,不主故常,何其富也!诗赋铭赞,清新妩丽,碑序题跋,率常诵其所见,足以补太史之阙遗,而正传闻之讹谬,又何其精也!”周必大写出了大量的作品,其数量之多,按照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的说法:“著作之富,自杨万里、陆游以外,未有能及之者。”南宋时期,陆游和杨万里都是以多取胜,而周必大与这两位能够鼎足而三,足以可知周在日理万机的工作之余是何等的勤奋。

周必大撰《淳熙玉堂杂记》,民国十一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学津讨原》本,书牌

周必大撰《淳熙玉堂杂记》,民国十一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学津讨原》本,卷首


我的这个说法倒并不是说周必大没有好好工作,其实从工作业绩角度来说,周确实是兢兢业业,清人王敬芳在《重刊周益国文忠公集后序》中说他:“公以忠直,受知孝宗,参枢筦,历二府,举凡战守之机宜、边帅之勇怯、使命之当否,一决于公。赖公之经营区画,而宗社粗安者数十年。”这句话是说周掌握着朝官的生杀大权,他的一句话就能让某人升职,也同样能让其贬官。但是周必大却没有以权谋私,因此在他当宰相的阶段,朝中基本太平。即此可知,周必大是工作爱好两不误,两个方面都做出了较高的成绩。


我们还是说说周必大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宋史》本传上给他的评价是:“在翰苑几六年,制命温雅,周尽事情,为一时词臣之冠。”“词臣之冠”这个词已经足够高大,但是这个高大的称呼倒并不是偏私,因为到了清乾隆年间,四库馆臣在整理他的文集时,依然给予了这样的评价:“必大以文章受知孝宗,其制命温雅,文体昌博,为南渡后台阁之冠,考据亦极精审,岿然负一代重名。”看来,几百年后他在文学史上的贡献依然得到了后世的肯定。


但周必大在他的那个时代并不仅仅是一花独放,他对社会文风的培植和转变,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谥诰》上说他:“门无杂宾,海内人士有能以片文只字自致于公者,辄忘年忘分,与之交际。虽酬酢终日,不倦也。”看来,那个时代的文人因为有了周必大,真是他们的幸运,无论他们何等的默默无名,但只要能找到周必大,周在看了他们的文章后,都会不遗余力地予以夸赞,也正因如此,李光生在《周必大研究》一书中总结到:“周必大爱惜人才、提携人才,促成了其以宰职身份主盟文坛。”

《续后汉书》四十二卷义例一卷音义四卷札记一卷,清道光二十一年上海郁氏刻宜稼堂丛书本,周必大序


前面提到就数量而言,周必大跟陆游与杨万里并称,而周与此二人既是师友,又有着人事上的瓜葛,那我就分别聊聊他与这二人之间的交往过节。
我们先说陆游。关于周、陆二人的相识,陆游在《祭周益公文》中有如下说法:“某绍兴庚辰始至行在,见公于途,欣然倾盖。得居连墙,日接嘉话。每一相从,脱帽褫带;从容笑语,输写肝肺。邻家借酒,小圃鉏菜。荧荧青灯,瘦影相对。西湖吊古,并辔共载;赋诗属文,颇极奇怪。淡交如水,久而不坏。各谓知心,绝出流辈。”原来他二人相识于绍兴,可能是因为他们都喜欢诗的缘故,故而在一起交往得十分快乐,整天小酒小菜地在一起吃喝作诗。陆游的这篇祭文当然是在周必大去世之后所写,如此说来,这应当是个真实的记录。两人也有些唱和之诗流传了下来,比如陆游写过一篇《周洪道学士许折赠馆中海棠以诗督之》:


袅袅柔丝不自持,更禁日炙与风吹。
仙家见惯浑闲事,乞与人间看一枝。


而周必大所和之诗则为《许陆务观馆中海棠未与而诗来次韵》:


莫嗔芳意太矜持,曾得三郎觱篥吹。
今日若无工部句,殷勤犹惜最残枝。


即此可知,两人最初是十分要好的师友关系,方回在《瀛奎律髓》中甚至说:“公尝问诗法于放翁,对云:‘当法子由。’”看来周必大曾经向陆游求教过作诗之法,而陆告诉他的方法竟然是让他去学苏辙。这个说法得到了周必大的印证,他在《跋苏子由和刘共父省上示座客诗》中称:“吾友陆务观,当今诗人之冠冕,数劝予哦苏黄门诗。退取《栾城集》观之,殊未识其旨趣……快读数过,温雅高妙,如佳人独立,姿态易见,然后知务观于此道真先觉也。”周在此明确地说:我的朋友陆游是当今第一大诗人,他多次劝我要学苏黄诗派的笔法。而后周必大仔细研读了苏辙的诗集,但初读之下不得要领,几遍读下来之后,就品得了其中的妙处,于是周感叹说:陆游兄确实是一位真正懂诗的好友。


由此可见,周、陆二人的关系的确非同一般。但是后来周必大做官的本领就如他的名字一样,越来越大,而陆游却没有这么幸运,在职位上比周差着好多级。一对好朋友,其中一个飞黄腾达了,按照传统的观念,他们二人就不太可能继续保持好友的关系。果真,有人拿这个结果来说事儿。


宋淳熙七年,周必大当上了参知政事,当年的十一月,陆游被召回朝中,等待任命。好不容易等来了一个不错的空缺,但却被给事中赵汝愚挡了回去,为此有人开始说闲话,这说闲话者竟然是大名鼎鼎的吕祖谦:“子直庶几善道,而于事物似未尽谙。如陆务观疏放封駮,岂为过当?方人材难得之时,其词翰俊发,多识典故,又趋向实不害正,弃暇使过亦何妨?公与子直厚,胡不语之。”吕祖谦说当时赵汝愚并不了解情况,再加上陆游确实是不修边幅,所以赵阻止陆任职也没什么不对,然而吕又说那个时代人才难得,而陆的内秀,周必大应该了解,所以吕觉得在这个关键时刻,周应当挺身而出替陆说话。


吕祖谦为什么要说这番话呢?我也按照他的思路八卦一下:因为吕跟陆的关系也很密切,吕祖谦是曾几的外孙,同时他又是吕本中侄孙,而陆游曾经分别拜过曾几和吕本中为师,如此论起来,陆游应当是吕祖谦的长辈。如果站在这个角度来说,吕祖谦在这个问题上微责周必大似乎有着维护同道的嫌疑,而事实上也确实有这个问题。李光生先生在《周必大研究》一书中,对周的这个问题进行了长篇辩护,其结论是:“吕氏之责未必无理,然周必大刚任副相,提携人才势必受到多方掣肘,有心无力、爱莫能助似乎更贴近事实的本相。”

《校正重刊官板宋朝文鉴》一百五十卷目录三卷,明刻本,周必大序


从事实上说,周必大确实在这个问题上没能给陆游提供太大的帮助,但这并不等于说他没有努力过。淳熙九年,周必大在《与陆务观书》中说:“某力小任重,已非所安,年衰气索,又觉难于支吾”,他在信中告诉陆游,因为自己能力所限,所以难以给友人提供大的帮助。在后来的几年,周必大努力地向朝中推举陆游,他在《学士添员御笔回奏》中说到:“此外惟有陆游大段该博,尤知本朝典故,词章实为独步。并乞睿照。”但不知什么原因,孝宗皇帝还是没有任命陆游。魏了翁在给倪思所撰墓志铭中,也同样证实了周必大确实为陆游能谋个好职位的事情做过努力:“淳熙十六年正月,上问丞相曰:‘学士院阙人,谁可者?’周文忠公进奏数人,公与其一,然意主陆游,上持以命公。”


除了在朝中的努力,周必大也到处夸赞陆游是当今第一大诗人,周在《跋陆务官送其子龙赴吉州司理诗》中夸赞到:“吾友陆务观,得李杜之文章,居严徐之侍从,子孙众多如王谢,寿考康宁如松乔。诗能穷人之谤,一洗万古而空之。”


周必大跟杨万里之间的关系,也是后世八卦的重点。这件事情的起因,应该是出于《宋史》中的记载:“万里为人刚而褊。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这段话说,宋孝宗喜欢杨万里很有才气,于是向周必大咨询杨的为人,但周没有替杨说好话,所以孝宗就没能重用杨万里。


周必大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两朝纲目备要》中有这样的说法:“周必大与杨万里居同州,二人论不合。必大得政,万里独不得登从班。”此段话说,周、杨不和是因为政见不同,而后周当了总理,所以就坚决压制杨。对这件事,李光生举出了很多证据,以此替周必大辩诬。


宋绍兴二十年,在参加科考时,周、杨二人得以相识,而后交往了半个多世纪。从现存的材料看,二人并无攻忤之文,相反,他们在各自的文章中都在夸赞对方。淳熙二年三月,周必大在敷文阁待制和侍讲的位置上到期离任,于是乎,他就写了篇《举杨万里自代状》,文中称:“……杨万里,居家孝谨,从事廉方。富于艺文,可备西清之访;邃于经术,无惭重席之荣。臣实不如,举以自代。”周在离职时给朝廷写信,希望杨万里能够接替自己的职位,并且说杨在各个方面都超过了自己。


除此之外,丁传靖在《宋人轶事汇编》中有一个较长的段落详记了周必大在皇帝面前使劲儿推举杨万里:“德寿八十上尊号,周益公当国,差官撰册读册,册拟杨诚斋、尤延之各撰一本,预先进呈。益公与诚斋乡人,欲除诚斋侍从,寿皇披阅,谓:‘杨之文太聱牙,不如用尤之文温润。’益公又请以杨读册官,寿皇云:‘杨江西人,声言不清,不若移作奉册。’寿皇过内奏册宝礼节及行礼官至杨,德寿作色曰:‘杨某尚在这里,如何不去!’寿皇奏曰:‘不晓圣意。’德寿云:‘杨某殿策比朕为晋元帝,甚道理!’”周在推举杨时,不管皇帝如何否决,他都变换着方式一再地替杨说好话,希望能得到皇帝的首肯,而能帮杨谋个好职位。


其实周必大这么做是冒着很大的风险,因为在淳熙年间,孝宗皇帝为了削弱宰相的权力,专门制定了一条新的规定,徐自明在《宋宰辅编年录校补》一书中称:“‘命大臣进拟,皆于姓名下注本贯封入,遂为故事。’同时规定‘不许宰相进拟乡人,王丞相(淮)在相位八年,林子中亦乡人,八年不得除命。’”也就是说,宰相不可以任人为亲地用自己的同乡。但是为人谨慎的周必大,为了杨万里这位同乡,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向皇帝推荐杨。

周必大撰《近体乐府》,清光绪十四年钱塘汪氏振绮堂翻刻《宋六十名家词》本


以上所言是周必大对杨万里的态度,那杨对周的态度是怎样的呢?淳熙十六年,光宗即位,有人向新皇帝说周必大的坏话,于是周被赶出朝廷前往潭州任职。当时杨万里在筠州,他闻听这个变故后就给周写了封信:“某自得邸报,知释位去国,而莫知风帆所指。近得尤延之书,乃知度夏于阳羡。吾人仕宦,有进便有退,有出便有处。丞相学力,岂不能筑河堤以障屋溜?所可撼者,君子得时行道而不得究其所蕴,……已矣,姑置是事,独世路风波,真可畏耳。”


杨在信中称,他是从小报上得知周被降职的消息,但他却不知道周被外放到了哪里,但他对这件事很关心,后来他得到了尤袤的来信,方了解到周必大任职的确切地点,于是他就给周写了这封信,写信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慰周不要被降职之事扰乱心绪。由此可见,二人的关系确实很不一般,远非社会上所流传的二人不和。


《江西通志》卷七十六中也同样驳斥了这种流言:“史家谓‘孝宗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愚窃谓不然。观益公致政后,诚斋亦相继归田,末路往还倡酬,情好颇密,篇章俱在,可考而知也,益国公固非忌才者,诚斋又岂匿怨而友者哉!”而《鹤林玉露》乙编卷五中用了很长一个段落,记载了周、杨二人都退休后二人在一起交往密切的历史史实。经过以上的举例,李光生得出了上述的结论。

微信号:zhilanzhaiweili

藏书家韦力的古书之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杨万里:快镜头写实,带你领会不一样的“诚斋体”
乾隆读不懂杨万里
读书随笔:宋词一阕话古今(下)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论韩侘胄北伐的对错得失
【读史札记】陆游是怎么不拘礼法的?
读了那么多首陆游的诗,怎可不知陆游的生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