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孔门】子张:才高意广,务外失中(上)

子张为孔门十哲之一,十哲一词本自《论语·先进》所载: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论语》二十卷  魏何晏集解 明金蟠錄 明崇禎十二年永懷堂刻清同治八年浙江書局校修十三经古注本

可见其中并无子张,唐开元二十七年,玄宗下令将颜回列为配享,而后升曾参入十哲之列。到南宋咸淳三年,皇帝下令以颜回、曾参、孔伋、孟轲四人配祭孔子,此即后世形成定例的四配。

曾参升为四配之一,故十哲又少了一位,关于谁有资格补入这个空缺,当时出现了争论。南宋黄震在《黄氏日抄》中说:“可知咸淳三年升从祀,以补十哲,众议必有若也。祭酒为书,力诋有若不当升,而升子张,不知《论语》一书孔子未尝深许子张。”

朝中大员认为必定会将有若升为十哲,但当时的祭酒坚决反对,他主张升子张为十哲。皇帝同意了他的意见,于是子张成为了十哲之一。

从黄震叙述的语言来看,他不赞成以子张替换有若,其理由是《论语》一书中所载孔子对子张的评价并不高。事实确实如此吗?后面再探讨这个问题。但是子张对传承儒家思想起到过重要作用,《史记·儒林列传》载:“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

《韩非子》二十卷附韩非子识误三卷.清顾广圻校勘.清嘉庆二十三年影刻宋乾道黄三八郎本

孔子去世后,他的七十二位贤徒遍布各地,有的出外为官,有的继续讲学。当时子张来到陈国继续传播儒家思想,他培养出众多弟子,成为了儒学最重要的支脉之一。《韩非子·显学》中称:“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乐之儒。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

这段话乃是著名的“儒分为八”的历史命题,子张独创一派,并且列在最前面,可见该派影响力之大。《三国志》中称:“自孔氏门徒,大数三千,其见异者七十二人。至于子张、子路、子贡等七十之徒,亚圣之德,然犹各有所短。”陈寿夸赞子张等几位孔门高徒有亚圣之德,可见对其评价之高。

《三国志》六十五卷 陳寿撰. 裴松之注.明崇禎刻本

关于子张的情况,《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称:“颛孙师,陈人,字子张。少孔子四十八岁。”

子张乃颛孙师之字,然其以字行,司马迁说他是陈国人,但郑玄在《孔子弟子目录》中则称:“颛孙师,阳城人。”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则说:“阳城,县名,属陈郡。”可见视子张为陈人为大多数说法,但是《吕氏春秋·尊师》中则说:“子张,鲁之鄙家也。”又称其为鲁人。

子张究竟是哪里人,清崔述在《洙泗考信录》中称:“子张乃颛孙之后也,颛孙于庄二十二年自齐奔鲁,历闵、僖、文、宣、成、襄、昭、定,至哀公凡十世,子张之非陈人明矣。盖因其先世出自陈,而传之者遂误以为陈人耳。若子张为陈人,孔子亦将为宋人乎?孔子弟子,鲁人为多;其次则卫、齐、宋,皆邻国也;吴之去鲁远矣,若涉数千里而北学于中国,此不可多得之事。”

可见子张的先世确实是陈人,但后来因陈国发生内乱而来到了鲁国。宋邓名世在《古今姓氏书辩证》中引《风俗通》中的所言:“陈公子颛孙仕鲁,因氏焉。其孙颛孙师字子张,为孔子弟子。”此后颛孙在鲁国为官,于是人们将其视之为鲁人。这就如同孔子的先人原是宋国人,但人们依然视孔子为鲁人一样。

《吕氏春秋》 汉高诱注 清乾隆五十三年灵岩山馆刻本

关于子张的家世,《吕氏春秋·尊师》中载:“子张,鲁之鄙家也;颜涿聚,梁父之大盗也;学于孔子。段干木,晋国之大驵也,学于子夏。高何、县子石,齐国之暴者也,指于乡曲,学于子墨子。索卢参,东方之鉅狡也,学于禽滑黎。此六人者,刑戮死辱之人也。”

子张出生在贫困之家,他所从事之职业,《尸子·劝学》中载:“子贡,卫之贾人;颜涿聚,盗也;颛孙师,驵也。”按照《集解》引徐广所言:“驵,马侩也。”也就是说子张在拜孔子为师之前,从事的职业是贬马。

关于子张是哪年拜孔子为师的,传世资料无明确记载,按司马迁所言,子张比孔子小四十八岁,同时孔子师徒在陈蔡受困时子张随行,钱穆考证出在陈绝粮的时间应当是鲁哀公六年,此时孔子六十三岁,以此减去四十八岁,当时子张年仅十五岁。故钱穆在《先秦诸子系年》中说:“前辈者,问学于孔子去鲁之先,后辈则从游于孔子返鲁之后。如子路、冉有、宰我、子贡、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原宪、子羔、公西华,则孔门之前辈也。游、夏、子张、曾子、有若、樊迟、漆雕开、澹台灭明,则孔门之后辈也。”由此可知,子张乃孔子晚年弟子,所以被视之为孔门后辈。

关于孔子对子张的批评之语,《孔子家语·五帝德》中载有如下一段话:

子曰:“吾欲以颜状取人也,则于灭明改之矣;吾欲以辞言取人也,则于宰我改之矣;吾欲以容貌取人也,则于子张改之矣。”

《孔子家语》十卷.魏王肃注.清光绪二十四年贵池刘氏玉海堂景宋蜀刻朱印本

孔子感慨说,他因为澹台灭明长相丑陋而轻视这位弟子,但后来澹台灭明所作出的成就令孔子反思自己以貌取人。他又说自己以往因为言辞而看不上宰予,为此他后来改变了这种态度,同时他又说因为子张长得一表人才,他特别看重子张,但是他后来改变了这种认定方式。

除此之外,《论语·子张》中载:“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

【孔门子张像】《圣庙祀典图考》五卷.清顾沅编.孔继尧绘图 清道光六年吴门赐砚堂顾氏刻本

曾子也说子张长得堂堂,何为堂堂,何晏在《论语集解》引郑曰:“言子张容仪盛,而于仁道薄也。”曾子认为子张虽然长得一表人才,但是他的人情却与长相不相匹配。这显然是颇狠的一句评价,后世大多以何晏的所解来批评子张,例如梁皇侃在《论语义疏》说:“堂堂,仪容可怜也。言子张虽容貌堂堂,而仁行浅薄,故云难并为仁。”朱子在《论语集注》中引用了曾子所言后评价说:“堂堂,容貌之盛。言其务外自高,不可辅而为仁,亦不能有以辅人之仁也。”清毛奇龄在《论语稽求篇》中也赞同这种说法:“堂堂,夸大之称,惟夸大不亲切,故难并为仁。”

朱子也认为子张虽然一表人才,但他只注重外在,孔子所强调的核心问题——仁,他却未能做到。同时,朱子又引用了范氏的所言,来印证他给出的评价:“子张外有余而内不足,故门人皆不与其为仁。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宁外不足而内有余,庶可以为仁矣。”

徐楼村景

如果子张做不到仁,这当然是很重的一句评语,故如何理解曾子所说的“难与并为仁”一句,成为了评价子张的关键问题。晚清王闿运对这句话的解读与他人不同,王闿运在《论语训》中说:“亦言子张仁不可及也。难与并,不能比也。曾、张友善如兄弟,非贬其堂堂也。”

王闿运认为曾子的这句话乃是说子张仁的水平已经超过了他的容貌,曾子的意思是说子仁的水平高不可及,他认为曾子和子张关系十分密切,怎么可能说出这样贬斥子张的话来。

村内只看到一幅壁画

王闿运的解读方式完全推翻了前人的理解,程树德在《论语集释》中此乃了王闿运的所言,而后写下如下按语:

子张少孔子四十八岁,在诸贤中年最少,他日成就如何虽无可考,而其弟子有公明仪,申详等,皆贤人也。其学派至列为八儒之一,非寂寂无闻者也。《集注》喜贬抑圣门,其言固不可信。如旧注之说,子游、曾子皆以子张为未仁,摈不与友,《鲁论》又何必记之?吾人断不应以后世讲朱陆异同之心理推测古人。况曾子一生最为谨慎,有口不谈人过之风,故知从前解释皆误也。王氏此论虽创解,实确解也。

程树德说子张虽然在孔门时间不长,然而他后来却培养出了公明仪等著名的弟子,同时又创建了儒学八大门派之一,他既然有这么高的成就,怎么能说他未能传承孔子所强调的仁呢?既然如此,为什么前人都那样理解曾子的那句话呢?程树德认为《集注》一书就喜欢贬抑名家。而实际上子张无论人品还是成就都很高,所以他与王闿运的观点一样,认为前人都错误理解了曾子的那句话,而只有王闿运的解读方为正确。

驶入田野

康有为极其推崇子张,故他对曾子所言的那句话十分不满,康有为认为前人理解曾子那段话没错,然他在《论语注》中说:“类叙攻子张之意……曾子守约,与子张相反,故不满之。人之性,金刚水柔,宽严异同,嗜甘忌辛,趣向殊科,宗旨不同则相攻。上章只以为未仁,尚无定论,难与为仁,则过矣。大戴礼卫将军文子篇历论诸子,而孔子谓子张不弊百姓,以其仁为大。又言其业功不伐,贵位不善,不侮可侮,不佚可佚,所谓尊贤容众,嘉善矜不能,仁孰大焉。孔子许子张,几比于颜子,可为定论。”

康有为从曾子与子张性格上的不同来予以解读,他认为曾子做事谨慎,子张行为开张,所以曾子不喜欢子张的性格,故其说子张没有达到仁的程度。在康有为看来,孔子很看重子张,其看重程度仅在颜回之下。他以此批评曾子对子张的贬斥之语,同时康有为也不满于朱熹太过推崇曾子,以此使得子张的评价过低:“朱子误尊曾子过甚,于是不考,而轻子张为行过高而少诚实恻但之意,则大误矣。”

于水沟处无法掉头

按照历史文献记载,孔子的确夸赞过子张的仁,《孔子家语·弟子行》所载子贡的一段话为证:“美功不伐,贵位不善,不侮不佚,不傲无告,是颛孙师之行也。孔子言之曰:'其不伐,则犹可能也;其不弊百姓,则仁也。’《诗》云:'岂悌君子,民之父母。’夫子以其仁为大。”

子贡夸赞子张的品行:立大功而不夸耀,处高位而不欣喜,不贪功名,不慕权势,不会在无依无靠的人面前炫耀自己的成就。同时子贡引用了孔子对子张的评价之语:他不夸耀自己的品德,这是他人难以做到的;他能在贫苦人面前不炫耀,这就是仁德的表现。子贡又引用了《诗经》上的一句,此句的意思是平易近人的君子,乃是百姓的父母。正因为子张能够具备这样的品德,所以老师认为他达到了仁。

村名牌坊

从《论语》中的记载看,子张很关注仁,他曾向老师请教这个问题,《论语·阳货》中载: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子张问老师什么叫仁,孔子告诉他:能在天下实行五种品德,可以说就是仁了。子张进一步问具体是哪五种品德。老师告诉他:恭敬、宽厚、诚信、勤敏、慈惠。同时他向子张解释了这五种品德的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颛孙师
七十二贤人
齐鲁文化的理想人格境界与魅力(之十)
孔门弟子及其他
“困厄之地弦歌不绝”之四 陈国的“孔门四子”
论语:柴也愚(11-18)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