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院】安庆青阳书院:忠魂相伴处(上)

关于青阳书院的来由和所处的位置,安庆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所编的《安庆市志》中“解放前教育纪略”一节内列出多个书院,青阳书院排在第一位,《市志》对于该书院的记载,仅有如下一段话:

青阳书院坐落余忠宣公祠内(今大观亭小学)。为纪念元余阙而建。余阙曾隐居庐州合肥东青阳山,文集有《青阳集》,故名。后废。

前行之路被拦住了

署名杏村所撰《安庆书院略述》之文中将该市古代书院分为明代和清代两部分,其中明代列出五家,青阳书院亦排在第一位:“据记载,最初'建于余忠宣公庙内,庙制前为正气楼,楼东为感恩亭,亭北为仰高亭,南为求是堂,堂东为书舍(即青阳书院),舍北为烈夫人祠,祠后为余忠宣墓。’'青阳书院’遗址坐落在今大观亭小学。”

查这段“据记载”的引文,乃是本自康熙版《安庆府志》,核原文,除了少“旧址”二字外,在余忠宣墓后还有如下一段小注:“昔余忠宣战守之暇,率诸生讲性命之学,战士擐甲以听,后人迄思,即先生祠建之,今废。”

街区介绍牌

此处提到的余忠宣公就是余阙,当年余阙固守孤城,坚持抗战达七年之久。他在军务之余仍不忘学生们的思想教育,他在自己幼年读书处讲学,很多战士们身披铠甲手持兵器在一边旁听。余阙故去后,后人思念余阙对安庆的功劳,于是就在他讲学之处为他建起了一座祠堂,这就是余忠宣公庙的来由。

但是,康熙版《安庆府志》中所载明谢迁所撰的《余忠宣公庙记》对此另有说法:“余忠宣公庙在安庆府东之忠节坊,坊名忠节庙故也。始公死在城西门外清水塘,葬之者因即其地。我太祖荡清区宇,既表其墓,复命有司立庙,岁时飨祀之。墓在外而庙在阛阓中,吏民之所瞻依为便也。庙自始立,至于今百余年矣。”

街名牌

当年余阙去世于清水塘,当地人就把他葬在了去世地。朱元璋登基后,为了表彰余阙的英勇,特意派人为其修墓,再命有关部门创立余忠宣公庙,安排当地官员每年到庙祭祀他,此庙就处在余阙墓前。可见余忠宣公庙不是处在余阙当年的讲学处,而是位于他的墓前。

明正德年间,胡缵宗到安庆任知府,他在任职期间对余阙墓园进行了扩建,同时在墓旁建造起一座青阳书院,胡缵宗纂修的《安庆府志》中载:“青阳书院即青阳余先生祠,祠之前为正气楼,楼之东为感恩亭,亭之北为仰高亭,南为求是堂,堂之东为书舍,舍之北为烈夫人祠。缵宗以余先生立朝以文学鸣,而又以忠义终,可以观感人士矣。故即其祠改而为此,使诸生与书院邻近者咸读书其中焉。”

移栽来的银杏树

胡缵宗说他敬佩余阙的为人,所以在余阙墓旁建起一组建筑,其中有正气楼、感恩亭、仰高亭、求是堂和书舍等,想来这都属于青阳书院的组成部分。正德版《安庆府志》又说:“正气楼,在余公墓前,旧名'景忠’,知府缵宗易以此。仰高亭,弘治间同知禄寿立,感恩亭,弘治间知府茂元立。具在青阳书院。”

弘治年间,有人在余阙墓旁建起两座小亭,胡缵宗又将此亭进行了修缮,他离任后,继任者陆钶在嘉靖年间把小亭再次进行了修缮,同时将其更名为大观亭。推官李钦昊撰写了《大观亭碑记》:“近思元余青阳之祠不可以不饰,亲尝相度,因得隙地于祠之西山。……中立一台,旁起一亭。随势低昂,缭以短垣。因山高下,甃以曲道。”

老街区被围了起来

清康熙二十三年,安徽巡抚徐国相看到大观亭已经成为了瓦砾,于是他在旁边的一块空地又建起了一座小亭,仍然称其为大观亭。徐国相在所撰《重建大观亭记》中说:“出西门二里而近,是为忠节坊,元忠臣余公廷心之祠墓在焉。其地负山面江,踞一郡之胜。祠后旧有亭名曰'大观’,为往来登眺之所,后毁于兵。……予公余之暇,偶来斯祠,爱其地之高朗,又恐往迹之久而湮没也。于是疏榛莽,辟瓦砾,相西北隅而增筑之,治亭于上,仍其旧名。”

经过徐国相的整修,大观亭成为了安庆府治下怀宁十二景之一,名为“大观远眺”。此后在康熙四十九年和道光元年又进行了两次修缮,后大观亭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同治五年,安徽布政使吴坤修等人予以重修。两年后,该亭复建完成。日本侵华期间,大观亭毁于战火,但这个名称延续至今。

入口处

胡缵宗为什么将余阙墓旁所建书院命名为青阳,此名乃是源于余阙年轻时的读书处,元至正十年七月,程文所撰《青阳山房记》中称:“青阳山房,在今庐州东南六十里,巢湖之上。因山以为名,合肥余公读书之处也。”但程文接着又写道:“余公之未第,躬耕山中,以养其亲。即田舍置经史百家书,释耒则却坐而渎之,以求古圣贤之学,是时未有青阳山房之名也。及出仕,不忘其初,乃辟其屋之隘陋而加茸焉。益储书其中,冀休官需次之暇,以与里中子弟、朋友讲学于此,始有青阳山房之名,然而未有记也。”

余阙未考中功名时,在青阳山耕读养亲,他的青阳山房内藏有大量的书,耕田之余在那里苦读。最初书房并无名称,后来他考中进士出外为官,始终不忘当年狭窄的读书处,于是他回乡加以整修。他将书房扩建之后,在里面储存了更多的书,期待退休后在那里读书讲学,故他把重修后的书房命名为青阳山房。

封闭已久的小街

由此可知,胡缵宗正是根据青阳山房之名,将其在余阙墓旁所建书院命名为青阳书院。而无论是书院还是大观亭,均与余阙有直接关系。

余阙,字廷心,一字天心,史料上均载其为唐兀人,即党项羌族,但也有的文献上认为党项羌族实为今日之藏族。余阙世居河西武威,其父沙剌臧卜在庐州为官,而后定居于此。余阙生于元成宗大德七年,少时丧父,后来教学以养母。他与理学家吴澄的弟子张恒有密切交往,受张恒感染,余阙的学问有很大长进。

人去屋空

元顺帝元统元年,余阙考中进士,授同知泗州事,他在任上赶上农业欠收。余阙请示中书省,凡缺粮的农民可以减免税赋,可以用代金交纳公粮,这些措施令农民很高兴。不久,被召还朝,任刑部主事,当时一些权贵仗势欺人,余阙上书宰相揭露权贵劣迹,但宰相不理,于是余阙弃官归里。后来他被再召入朝,参与修纂宋、辽、金三史。此后余阙官拜监察御史,在此任上他受到诬告,余阙又一次弃官返家。

小街变成了小径

至正十二年,江淮农民发生暴动,余阙代理淮西宣慰副使、都元帅府佥事,带兵驻守安庆。至正十五年夏,暴雨连绵,余阙主持救灾,他深挖护城壕增修城墙,此时淮东、淮西城池几乎全部陷没,只有余阙所守安庆独存。余阙的旧友甘言劝余阙应当审时度势地投降,余阙将甘言斩于东门外。

第二道大门

至正十七年秋,余阙任淮南行省参知政事,不久改任左丞,赐二品官服。余阙回到安庆城中,与将士们同甘共苦,誓死保卫安庆。

至正十八年初,赵普胜、陈友谅、祝寇三支农民军从东、南、西三个方向围攻安庆城,此仗打得极其惨烈,《元史·余阙传》中描绘道:

戊申,贼并军攻东西二门,又却之。贼恚甚,乃树栅起飞楼。庚戌,复来攻我,金鼓声震地,阙分诸将各以兵捍贼,昼夜不得息。癸卯,贼益生兵攻东门。丙午,普胜军东门,友谅军西门,祝寇军南门,群盗四百蚁集,外无一甲之援。西门势尤急,阙身当之,徒步提戈为士卒先,士卒号哭止之,挥戈愈力,仍分麾下将督三门之兵,自以孤军血战,斩首无算,而阙亦被十余创。日中城陷,城中火起,阙知不可为,引刀自刭,堕清水塘中,阙妻耶卜氏及子德生、女福童皆赴井死。

扔在墙角的文保牌

余阙身先士卒,身受十余处伤,他看到安庆城已陷落,于是拔刀自刎,坠入清水塘中,他的妻儿随之赴死。因为余阙对当地百姓很好,很多人誓死不投降:“城中民相率登城楼,自捐其梯曰:'宁俱死此,誓不从贼!’焚死者以千计。”

后门空地

余阙自杀后,城中百姓纷纷登城而后自焚,为此而死者上千人,《元史》中列出了与之自焚的一些官员姓名。这么多人与余阙同赴死,这种壮烈场面,今日读之依然令人震撼,难怪余阙被称之为元末第一忠臣。此称誉应是本自元代诗人周霆震在《古金城谣》中对余阙的评价诗句:“忠臣当代谁第一?七载舒州天下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安庆大观亭历史文化街区
常州有座余阙庙
清明赋
日历里的名胜联——2023.6.2
闽南锦绣庄氏历史
人文历史:张何丹迁县治更县名造兹新邑(外一组:史海钓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