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觅史记】杨守敬《水经注疏》:直与郦亭共语,足使谢山却步,赵、戴变色(下)

关于杨守敬是从哪一年开始撰写《水经注疏》,因为他在《年谱》中未给出具体年代,故于后世引起了较大猜测。学者研究这个问题时有两种主张,一是光绪五年说,而此种说法的依据乃是杨守敬的老师潘存给《水经注疏要删》所写叙语的落款。潘存在叙语中称:

楚北杨君惺吾,博览群籍,好深湛之思,凡所论述,妙语若百诗,笃实若竹汀,博辩若大可。尤精舆地之学,尝谓此事,在汉以应仲远为陋,在唐以杜君卿为疏,此必有洞见症结,而后敢为斯言,所谓眼高四海空无人者也。所撰《历史舆地图》,贯穿乙部;《隋书地理志考证》,算及巧历;而《水经注疏》神光所照,直与郦亭共语,足使谢山却步,赵、戴变色,文起梅村,未堪比数,霾蕴岁久,焕若神明,旷世绝学,独有千古,大雅宏达,不我河汉。

潘存在叙语中大夸杨守敬博览群书,特意点出杨在舆地学方面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潘认为杨的《水经注疏》可以与郦道元的《水经注》相媲美,其成就远超过了全祖望、赵一清和戴震。然而潘存的这段叙语则载于杨守敬的《邻苏老人年谱》六十六岁条下,此时应是光绪三十年,为什么杨守敬把光绪五年的叙语排到了这么晚,而胡适抓住这一点,指责杨守敬作为:“这一篇杨守敬的自赞,太过火了,就露出马脚来了。光绪已卯(五年)他只有四十一岁,他刚刚到武昌做卖书生意,何处有《历代舆地图》,何处有《隋书地理志考证,更何处有《水经注疏》。”(《跋杨守敬论水经注案的手札两封》)

澄江如练

对于胡适的这段话,陈桥驿在《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及其<水经注>研究》一文中称:“胡适的话或许偏激,但却是值得重视的。《叙语》写于光绪五年,《历代舆地图》虽然到光绪末叶才刊印,但他早年曾与邓承修、饶敦秩编撰过此图,潘存或许看到草稿,姑置不论。但潘氏所说的'算及巧历’的《隋书地理志考证》,据杨氏《年谱》,要到光绪十二年才与熊会贞起草,十六年'参互为第二稿’,十八年'又校隋志为第三稿’。潘存怎能未卜先知?《水经注疏》也是一样,一部八十卷的大书,事前毫不闻动静,怎能在光绪五年一旦为潘存所见?而且全祖望的七校《水经注》直到光绪十四年才刊行,事前绝未流传,潘存怎能在此书刊行前九年,就定好'谢山却步’的调子呢?”

接下来陈桥驿在文中引用了陈三立所撰《宜都杨先生墓志铭》中的所言:“著书数百卷,而于晚岁成《水经注疏》一书。”这里明确称该书成于杨氏晚年,同时陈桥驿又讲述到熊会贞是在光绪四年入杨宅为杨守敬第三子授读,而在光绪十二年熊会贞再次入杨宅授读,此时方参与编纂工作。即使熊会贞第一次到杨家任家庭教师时就帮着杨守敬撰写《水经注释》,本书有八十卷之多,一年的时间完成此书绝无可能,然而潘存五年的序中就已经提到完成了此书。

如何解释潘存五年的叙语问题的来源呢?陈桥驿在文中认为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叙语》确出自潘存之手,潘存在听了杨告诉他的一些日后的写作打算以后,信手就写了这些。潘存是个当官的,他只知道官场应酬中的一套胡诌,不懂得做学问的严肃性,可以不必置评。另一种可能,或许是当面已经指出的杨氏性格上的精明和敏感,为了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杨自己在光绪三十年(1904)写了这个署名潘存的己卯《叙语》。胡适认为潘存对杨有大恩,所以杨要在他的这部重要著作中留下潘的姓名,因而才制造这篇《叙语》。”

横跨南北

其实杨守敬在《邻苏老人年谱》六十六岁条下写明“《水经注疏》稿成”,而在六十七岁条下又写道:“刻《水经注疏要删》成。以《水经注疏》卷帙浩博,整写不易,而吾年已迈,恐不能上木,崮芝寒士,亦未能任此巨款,乃为《要删》入册,使海内学者知吾有此书。他日有好事者得吾书而刊之,不至有赵戴之争,此刊《要删》之微意也。”

故该书确实是到其晚年方接近完成,但《水经注疏》部头太大,杨守敬无力刊刻,他又担心这部手稿在后世遗失,于是他就摘选出书中的要点先刻为《水经注疏要删》一书,以此表自己的研究成果。而其在晚年仍然在努力地校勘此稿,熊会贞在《邻苏老人年谱续补》中称:“民国成立,先生因《水经注疏》虽已成书,尚待校定,须参考各书,嘱家人归取稿,并将所藏图籍一切运沪。稿至,日发箧与会贞详核。每一卷成,犹恐有误,当夜置灯榻畔,在床执卷,再三审订,或通宵不寐。”

为了完成《水经注疏》,杨守敬在晚年通宵达旦地校审原稿,可见其对本书是何等之重视。但即便如此,他也不抹杀熊会贞为此书所作出的辛劳,杨守敬在临终前明确地跟熊会贞说:“此书二人同撰,文各一半。”以此可见杨守敬的胸怀,他并没有因为熊会贞原是其家庭教师,后来又成为他的弟子,就把功劳都记在自己头上,他要求此书的署名是两人并列。但熊会贞对老师也极其尊敬,他将本书的署款改为“宜都杨守敬纂疏,门人熊会贞参疏”。

我的临时坐骑

杨守敬去世后,熊会贞继续校订《水经注疏》,这个过程持续了二十余年,终于使得《水经注疏》成为定稿。可见熊会贞为此书也耗尽了大半生的精力,然其却在遗言中自称:“文,杨师三分之二,会贞三分之一。”对于熊会贞的贡献,邹华清在博士论文《杨守敬学术研究》中给出了如下公允评价:“1915年杨守敬去世以后,门人熊会贞承继师志,更是不敢有丝毫懈怠,又校订《水经注疏》达二十余年,终于使《水经注疏》最后定稿。从上我们不难看出,熊会贞在《水经注疏》上所花费的精力,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其师杨守敬。但是作为此书的创导者和擘划者(杨在生前已有《水经注疏》基本完成稿),作为郦学研究中地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杨守敬在中国郦学史上应当享有崇高的地位。”

杨守敬校勘《水经注》不仅是正前人之讹,他还指出了一些前人未曾留意的出处,比如《水经注·江水二》中最具名气的那个段落: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拾阶而上

此段话收录在中学课本中,使其成为了耳熟能详的一篇美文,而课本中都会夸赞郦道元这个段落乃是精美的散文,可是杨守敬经过梳理,却发现这段话乃是郦道元摘自他人文章改编而成者。邹华清在论文中点出了这个问题:“这一段文字是对长江三峡生动逼真的描述,精彩绝伦,历来为古今文人学士所传颂,一般认为是郦道元本人所撰写。杨氏《疏》文则指出:'自三峡七百里’句至'泪沾裳’句共一百八十多字,引自盛弘之的《荆州记》,引文见《太平御览》卷五十三。若无《疏》文,读者会误认为此段文字为郦道元本人所撰述。”

历史上这么多的大学问家努力地校勘《水经注》,并且还引出了这么一大段公案,这么做有必要吗?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提出了这个问题:“最后有杨惺吾为《水经注疏》八十卷,以无力全刻,乃即为《要删》若干卷。其书颇为朱谋玮讼直,而不肖作赵、戴舆台,谓'此书为郦氏原误者十之一二,为传刻之误者十之四五,为赵、戴改订反误者亦十之二三’……吾向未治此学,不敢以门外汉评各家得失,但述此学经过状况如前。治之者多,故叙述不避词费。惟此书值得如此用功与否,实一问题。以吾观之,地理不经实测,总是纸上空谈,清儒并力治《水经注》,适以表现清代地学内容之贫乏而已。”

梁谦称自己不懂这门学问,所以也无法评价谁对谁错,但他却认为这么一部古代地理著述用得着下这么大功夫来作校勘吗?他认为研究地理之学要进行实际测量,纸上谈兵毕竟是空谈,这么多人都在研究《水经注》,也正说明了清代学者在历史地理学研究方面没有重大突破。

这里也称纪念馆

这种说法也有其道理在,但这段历史公案就是那个时代的实况反应,我们无法用现代观点来要求古人,而古人在学问方面的认真探求当然有其价值在。更何况,杨守敬也并非只是在文献中作文章,他也曾做过一些实地考察。比如他在《水经注疏》中有这样一个段落:

余尝由清江上溯,至长阳之资邱,舟行止此。其间滩险以数十百计,两岸山峡壁立处,较巫峡又狭数倍。由资邱以上,则崎岖更甚。其水有悬崖数十丈若瀑布者,必不可通舟。若古时又有江水并流,势必漫山溢谷,非惟险逾三峡,将沙渠、佷山之间,无居民矣。

可见,杨守敬为了落实《水经注》中的记载,也曾涉险实地考察,只是他个人的状况让他无法一一把《水经注》中所载水系都走一遍。

说明牌

对于《水经注》的梳理工作,杨守敬还作出了《水经注图》,虽然前人也从事过这类工作,但都有错讹在,而杨守敬所作的《水经注图》是以胡林翼主持编绘的《大清一统舆地图》为底本,而后以朱墨套印的方式进行刊刻。此图按照《水经注》目录的顺序每水绘一图,共305幅,杨守敬在《水经注图》的凡例中称:

凡山水城地,俱博考《括地志》《后汉书注》《元和志》《通典》《寰宇记》诸书图之。古地志不载者,则参稽《方舆纪要》《一统志》及近儒说地诸书。西域以《历史西域传》及《佛国记》《大唐西域记》诸书为据,亦有诸书所载与郦书方位不合者,则直就郦书图之。

可见,杨守敬为编纂此书下了很大的功夫,成为了同类著作中最为准确的一部。故陈桥驿在文中夸赞说:“杨《图》是迄今为止的一切《水经注图》中的翘楚。”

面江而居

对杨守敬所撰《水经注疏》所呈现出的成果,许嘉璐在《略论杨守敬<水经注疏>》一文中提及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谢承仁所董理的《杨守敬集》,此集中有《水经注疏》标点本二册。许嘉璐在文中概括了谢承仁对《水经注疏》的评价:“是书为杨氏主要代表作,集中体现其学术造谐和治学方法,系自朱谋玮《水经注笺》以来三百余年郦学研究水平最高、成就最大之划时代著作,其于郦学有承前启后之功。”而许嘉璐在文中也指出了《水经注疏》之不足。钟凤年仔细梳理了《水经注疏》,他发现该书中的错误和不确之处达二千四百余条之多。(钟凤年《水经注疏勘误》)

既然如此,《水经注疏》依然是重要的历史地理学专著,甄国宪、陈芝在《水经注图》的前言中评价说:“杨氏以私家之力完成此《疏》与《图》,其工作量十分艰巨,且对诸治郦名宿如全祖望、赵一清、戴震等诸家校释多所订正,其功甚伟,真可谓明、清三百年来郦学研究的结集之作。”而陈桥驿在文中将杨守敬为《水经注》一书所作出的成就总结为三点,其第三点为:“正因为他是一位功力雄厚的历史地理学家,所以他才有可能最后在《水经注》研究中获得辉煌的成就,成为我国自乾隆年代郦学鼎盛以来,在有清一代中最后一位卓越的郦学家!”

闭馆公告

杨守敬故居位于湖北省宜都市邻苏巷30号。我到此先参观了设在宜都市博物馆内的杨守敬纪念馆,之后去参观杨守敬故居。离开杨守敬纪念馆时,我向那位工作人员打听邻苏巷杨守敬故居的情形,他告诉我说那里正在维修,不对外开放。然而我还是想去实地看一看,于是向他告辞,拦住一辆出租车,请他开往杨守敬故居。

文保牌

我查到的杨守敬故居地址是在陆城街道邻苏巷,然而临行前在百度地图上查找时,却没有邻苏巷这个地址,以我的猜测,有两种可能,一则是这条巷子实在太小,二则这是新命名的一条小巷,百度地图还没有来得及更新。司机闻听我要去杨守敬故居,也告诉我那里没有开放,看来宜都人民果然对于杨守敬很是关心,他的故居有没有开放,连出租车司机都知道。

门前景致

宜都给我的印象非常好,昨天乘中巴来到宜都的时候天色已晚,进入宜都时,因为路面的高低,城市的灯光在眼前起伏,颇有电影画面感,小城之宁静安祥顿时令人生出留恋。今日天亮后走在街面上,又注意到街道异常的洁净,即便是经过长途客运站这种人流最多的地方,也不见人乱丢垃圾,而路边一对卖桔子的老夫妻,坐在早晨的阳光里聊着家常,又让我想起《桃花源记》。我我很想品尝一下当地桔子的味道,向老人询价,竟然仅一块钱一斤,这满满一袋桔子,只收了我三块钱,老太太说是自己家树上摘的,肯定甜。

江边小狮子

大概因为知道杨守敬故居不开门,所以也没有什么期待,只是想着去拍张故居外观就行了。于是一路上和司机说起对宜都的感觉,这座小城既干净又温馨,司机骄傲地回答说:“那当然了,我们宜都是全国卫生城市!”宜都并不大,很快就来到了目的地,然而我还来不及看杨守敬故居,就被旁边的江面吸引了,碧澄如练,一桥飞跨南北,江水之清、之碧,是我多年来寻访所见之极致,而在司机的提醒下,才注意到江面上两种颜色分明,原来这里是清江与长江的交汇之处。

水天一色

杨守敬故居就在临江的台阶之上,看上去不像是新建,大门两侧嵌着几块铭牌,其中一块标明这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有大红告示,说明此处正在进行消防工程施工,并强调“因文物建筑施工的特殊性,施工时间较长”,看看落款时间,是2017年12月1日是,将近一年的时间,还未施工完毕,果然是慢工出细活。

到此一游

故居所处位置因为是临江,又建在两层台阶之上,故居前有一片类似观景的平台,不由又开始想像当年杨守敬阅书目力倦怠之时,可能也会走出来,站在此处临江而立,可惜不能进到故居里面,看看杨守敬当年的藏书之处。刚才在博物馆时,看到启功先生跋杨守敬所书的对联,内容是“树老易秋色,江空多夕阳”,眼前景色果然如是,不知这幅对联是否正是邻苏老人在此对江而书。站在邻苏老人的故居门前,想象了若干画面之后,意识到还是不能进内一观,略有些失落,只好对着栏杆处的石头狮子多拍了两张。

合江楼

拍完石头狮子走下台阶,请司机将我送到长途车站。司机当然看出了我的失落,将车开出去没多远就停下来了,说:“你喜欢拍照,那就把这里也拍一拍吧。”我看了看,原来是江边一座大影壁上写着“宜都”二字,稍远一点是一座楼阁,司机说这叫合江楼,来宜都旅游的人都会来这里拍照,“你应该也不例外吧”。

微信号:zhilanzhaiweili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湖北宜都杨守敬纪念馆馆长赵平说杨守敬文化
杨守敬与《水经注疏》
水经注疏(北魏)郦道元撰 杨守敬纂疏 熊会贞疏
杨守敬的行书《煙水缥缈》
学界通人、书坛巨擘、文化使者——杨守敬
《水经注》里的沅江(中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