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海人排外还是在沪外地人文明素养低下?

2014-01-08 陈季冰 微观上海

这些年来,每一件牵扯到沪籍与非沪籍人士的争端,或由外地媒体发起的涉及上海事务的批评,最终几乎都会演变成沪与非沪的身份与地域文化之争。在这些争端的背后,发生了什么?我们聚集在这座城市,怀着对她的爱,但我们可以奉献给她的究竟是什么?

 

作为一个自认为具有多元包容精神的理性的上海市民,我发现自己这些年来日益频繁地陷入一些令人尴尬的口水战中。而这一场接一场的口水战的主题,听起来既老生常谈又那么令人意气难平:究竟是上海人排外还是在沪外地人文明素养低下?

 

由此带来的危险趋势是,每一件牵扯到沪籍与非沪籍人士的争端,或由外地媒体发起的涉及上海事务的批评,几乎最终都会演变成沪与非沪的身份与地域文化之争;而围绕“公立学校教孩子讲上海话”、“电台开办沪语节目”、“公交车增设沪语报站”之类事关本土文化传承的讨论,更是每每变得那么意气用事。

 

这种对峙局面的形成,非常不幸地使一桩桩原本有可能就事论事的针对性讨论必然在中途变调,异化成为了一场围绕“上海人”与“外地人”之间“地域歧视”的骂战。

 

在我看来,一方面,这一系列夸张走样的反应,泄露了上海市民内心深处的巨大焦虑。 

这种外来人口的巨量涌入,对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产生最直接的影响的,还是这些外来移民大量挤占了本已稀缺的教育、医疗等福利资源(最近的中考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又是一个新的“爆发点”),提高了犯罪率,并使城市的整体文明素质出现下降……

 

再让我们看看问题的另一面,过去这20多年来上海的整体城市文明程度和社会秩序,究竟是不是因为外地人口的涌入而明显地下降了?

 

很遗憾!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我知道,对这个问题作出这样明确的结论(而不是闪烁其词、顾左右而言他)是需要一些勇气的。

 

客观地说,就我所观察到的,随着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各方面基础设施硬件的改善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海的整体城市文明程度较之上世纪80年代不仅没有下降,反而甚至有可能有所提高。但是,上海城市的社会秩序变得越来越差,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可以相当负责任地说,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很少看见有自行车无视大马路上的红灯,在川流不息的汽车中危险地硬闯十字路口的,我更少看见有机动车旁若无人地在转弯道上直行、甚至逆向行驶的……这些在今日之上海大街上,是每天都能看到的司空见惯的场景。我的解释也很简单明了,这些的确大多是文明程度不高的外省市来沪人士带来的陋习。关于这个,你只要跑到中国内陆任何一个县城或地级市的繁华交通路段去看一眼,就什么都不用说了……而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上海人”也加入了这种不文明和无秩序的大合唱中——人学好很难,学坏很容易

 

但是,我们应当因为这个理由而造一堵围墙把上海“保护”起来吗?

 

作为中国最年轻的城市,现代上海其实本就是一片“滩”。这个事实,仿佛从反面告诉所有人:进入这座城市的大门无处不在、无所不在。叫它“冒险家的乐园”也好,称之为“创业者的天堂”也罢。总之,这就是“滩”的精髓——开放、自由,同时当然也伴随着冷漠和势利。

 

上海无疑是中国乃至整个东亚第一扇面向西方和现代开放的门户,然而,种种先天不足和后天失调却终究使得上海文化煮成了一锅文化转型大格局中的“夹生饭”,身处传统与现代、农耕文明与工商文明的纠结交锋之中左右为难、进退尴尬。

  

回到我们的主题上来,上海当然应该克服狭隘的地域主义,还是应当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反过来,来到上海的人,则应当主动融入,并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自觉地珍视上海的独特文化和社会文明。

 

最后,就事论事地针对具体问题,我建议今后上海市区各级政府可以牵头组织并拿出点钱来,对文化程度较低的外来就业人口进行一些基本的“上海城市概况”及“城市生活须知”培训,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上海社会。


(本文摘自《上海观察》会员权限文章,有删节,查看全文请下载上海观察App)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海,1000万沪漂在假装生活吗?
今日头条
如果全上海的外地人都离沪,上海将会变成什么样?
中国最长寿城市为什么是上海?
外地人与上海人外传
没来由的地域优越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